阅读,美国孩子的第一课

2009-12-25 14:25
环球时报 2009-12-25
关键词:品格学校文化

本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杨 逍

提到美国文化,人们多会想到美式快餐、流行音乐和好莱坞大片。不少人批评美国人没文化,不像欧洲或亚洲有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明、精美的建筑和古典的音乐。由于美国的特殊历史情况和人口组成,美国文化可以说是一种平民文化,一种强调尊重和包容的文化。

谈到美国人和文化这个话题时,我脑海中有很多复杂的场景,比如:坐地铁的人在默默地看书,走在前面的人为后面的人拉门,交通灯坏掉时开车人的礼让,等公车时自觉排队……到底什么是文化?有人说文化是音乐、建筑等艺术的总称;有人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习惯和风俗的沉积;还有人说文化是知识、品格和道德的融合。台湾作家龙应台则说:“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她认为,文化是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他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他是随手把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他是谦和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把别人挤开?一个盲人和他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他是否会搀扶盲人一把?我认为,应该分几个层面来讲美国如何培养孩子的文化。

首先,美国教育非常重视阅读,喜欢看书的人非常多。美国教育界人士认为,阅读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够。学校和家长也认同这个观点。无论中小学还是大学,学生的阅读量都非常大,写读书报告更是家常便饭。最新的研究结果建议,父母要在婴儿6个月的时候开始读书给他们听,在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介绍适合其年龄段的图书。大部分美国孩子每晚临睡前的例行活动就是洗澡、刷牙、换睡衣和听爸妈念书讲故事。在学前班,老师开始比较正式地教孩子读书。在美国教育部的网站上,可以看到各种给学生、教师、家长提供的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相关的材料。由于美国的图书馆资源丰富,学生可以很方便地在学校或公立图书馆借到各式各样有趣的书籍。公立图书馆的图书及音像资料全部免费开放,刚出生的婴儿就可以办借书证了。由于资源丰富和各方面的鼓励,很多美国孩子从小就养成了爱看书的习惯,并一直保持下去。一个爱读书的国家,文化素质能差到哪儿去呢?

从音乐和文学艺术这个层面来说,美国学校的音乐课比较正规,从小学三年级左右开始让学生选学一门乐器,学校有自己的乐团,经常进行表演。在美国,几乎家家都有钢琴,家家都有人会弹琴,这并不算特长,而是一种普通的爱好和技能,就跟会唱歌一样。美国各种艺术厅、博物馆也多,通常对学生有免费参观时段,学校老师经常组织学生参观。学校还有文学课、历史课和社会研究等课程,对文学、艺术、历史等进行学习和讨论。

从品格道德教育上来说,美国用的是课堂结合课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法。在上世纪,美国曾一度偏重科学技术教育而忽略了品格教育,后来由于青少年问题增多,美国国内对公立教育体系的批判随之增多,近些年美国各界对品格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大幅提高。学校通过阅读、历史等课程教孩子诚实、勤劳、忠诚、勇敢、守时、尊重他人等美德,并在课外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比如老师尊重学生,不会用侮辱性的话批评学生;家长尊重子女的选择和隐私,不会任意干预和窥探。美国父母和老师一般不会生硬地否定孩子的言行,而是采用建议的口吻,比如“你的想法很不错,不过……是不是会更好一点。”从小被这样平等地尊重、对待,使美国孩子娇惯的少,性格独立的多。

从社会影响看,培养文化靠课堂上老师教或课后父母念叨是不够的,整个社会潜移默化的作用同等重要。老师要为人师表,父母要做好榜样,社会上的陌生人也是孩子学习的对象。只有整个社会重视、提倡和体现努力、谦让、乐于助人等,孩子才会学到这些美德,文化才得以传承。

美国社会重视平等、自由、诚信、守时、个人拼搏和帮助他人,在这种氛围中,美国孩子也受到熏陶。我们注意到,美国社会是多元化社会,两极化严重,虽然社会整体文化素养比较高,但低素质的人也不少。因此,美国教育特别是青少年教育方面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青少年为追求所谓的酷和独立,说脏话、干蠢事、顶撞父母等,这都是美国教育界需要解决的难题,也是美国文化的威胁。▲

猜你喜欢
品格学校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品格提升在小学语文亲子阅读中的渗透
谁远谁近?
冬季暖男必备
学校推介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