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边远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模式初探

2009-12-25 08:53黄学军
教师·上 2009年11期
关键词:参培集中学习理论

黄学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素质的高低无疑会影响教育质量的好坏。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也就成了提高教育质量的永恒主题,也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基础。教师的在职培训对教师素质的提高,对师资队伍建设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们的课程理论、教育理念都受到了新的挑战,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学手段不断现代化,课堂教学形态将发生巨大的改变。为此,怎样提高培训质量,提升师资队伍素质,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对原有的培训管理模式的反思

隆回县以前的教师培训采取集中学习的方式,对参培教师是这样管理的:设立专职的班主任,要求班主任跟班,负责登记好培训学员每节课的出勤情况,并以出勤作为衡量学员能否结业的一项硬指标。这种管理模式的好处显而易见,但随着隆回县教育形势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发现这种管理方式存在很多问题:

1.管理难度大。隆回县农村中小学教师分散在比较偏远的地区,信息闭塞,资金流动困难,交通很不方便,来回一次不容易。再加上教师的教学任务重,有的学校有教师来培训了,学生就只能放假,培训完后还要回去补课。因此,在教师培训过程中,经常出现培训教师缺课、请假、迟到、早退的现象,严重影响培训质量。

2.管理形式化。培训管理部门要求班主任加强出勤管理,并把出勤作为衡量教师是否完成培训任务的一项硬指标,这一形式过于简单,也往往使培训管理部门处于被动的位置。

3.管理简单化:教师培训就是管人,缺乏激励因素。参加培训的教师不是自己主动要求来的,是上级部门或者学校指派来的。不少教师来参加培训只是为了完成所需学时的学习任务,缺乏为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而参加培训的动机,目的不明确。在调查中还发现,由于培训部门一般采用主讲老师“一言堂”的方式,参培教师只是被动地作作笔记,实际参与的机会很少,也导致参培教师学习缺乏动力,“人到心未到”,严重影响培训质量。因此,在新课程标准下,根据隆回县实际,我们探索出了一种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二、新的培训管理模式的建立

㈠管理理念

1.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指在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观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的,以实现人与管理者共同发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这一管理要求我们重视人的需要,要鼓励人,培养人,组织活动要以人为中心。同时,“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也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关注人的发展,“一切是为了人的发展”。为此,我们认为:关注参培教师是培训管理者进行管理的根本,作为培训管理者首先考虑的不是我们该如何管理,而是考虑培训学员需要我们怎样管理。这里包括两点:一是如何解决参培教师所遇到的工学矛盾。根据我县实际,有些参培教师来校培训有困难,我们就争取采用“送教下乡”的培训方式,表现出我们对参培教师的人性关怀,尽量减轻参培学员在工作、生活上的负担。二是如何解决参培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如怎样转变教学观念、怎样处理教材、怎样进行教学设计等。为此,我们与参培教师一起进行理论学习,通过“学、上、说、评”及跟踪听课指导等活动,使参培教师学有所用,学有所获,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2.激励——激励,一般理解为激发和鼓励,即使人产生积极的、主动的、有利的动机和行为。现代行为科学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激发、动机需要引发的,也就是说,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活动,目标的实现而带来的需要的满足。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有层次性,其中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处于较高的层次。人人都有自尊心、成就感等内在需要,也有如地位、认同、受重视等外在需要,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都想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弗洛姆的期望理论认为:如果一个目标对人越有价值,人的积极性就越高,目标越明确、具体,激励作用就越大。为此,我们认为:教师职业本身使得教师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进取心,谁都愿意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我们应该激发教师的潜能,让参培教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这种培训成为参培教师的真正需要。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就是通过培训让参培教师觉得学以致用,能帮助自己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这无疑就成了参培教师的重要的内驱力。

㈡管理系统结构

这是一种基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管理结构示意图如下:

⒈理论学习的管理

理论学习很重要,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隆回县农村中小学教师分散在比较偏远的地区,信息闭塞,交通很不方便,理论水平不高,在以往的培训中,也有部分培训教师不重视理论学习,认为理论学习没有用,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自己又不是搞研究的,只要知道就行了,而不去钻研,掌握理论的精髓。结果,由于对理论学习不感兴趣,听了一个讲座,学了一种方法就急于操作,而导致自己处于“一听就明白,一做就不会”的境地。因此,这就要求培训管理者为参培教师提供参培教师想要学习的理论知识,这样才能调动参培教师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新课程背景下,有关专家指出,新课程对教师的挑战,首先是观念上的冲击,走进新课程观念必须先进,没有教育观念上的真正转变,一切教改就变成了一句空话。但教育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对参培教师来说要想转变教育观念,方法固然重要,但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教育思想的引领。因此,对参培教师进行通识培训等理论学习很有必要。

针对隆回县实际,我们把理论学习分为三个步骤:一是集中学习,二是小组学习,三是自学。

集中学习是指以专题讲座形式而进行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能使参培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理论知识。小组学习是以各乡镇或学校为单位而组建的学习小组,这种学习小组的学习形式就叫小组学习。小组学习的特点:针对性强,容易组织,便于管理。这三种学习方式可以相互补充,集中学习不能解决所有的理论学习问题,其实,它仅仅是理论学习的开始,它可以填补参培教师因信息闭塞而导致理论上的“空白”。小组学习可以弥补集中学习的不足,自学是理论学习的延伸,可以解决集中学习过程中因时间紧、内容多而导致的“消化不良”,同时,集中学习面向的是全体,不可能照顾到方方面面。而小组学习、自学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本校、本乡镇的实际,做到有的放矢。

参培教师在理论学习时,一要做好学习笔记,二要写好心得体会,要进行反思。这两方面很重要,因为这样做了之后,可以帮助参培教师准确把握理论的精髓,但理论毕竟是别人的,要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就必须领悟、反思、重建。特别是反思,反思是一种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体现,是参培教师积极向上的精神需求。通过反思,参培教师可以有效实现知识的转化,可以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参培教师的反思包括理论学习后的反思(如理论学习对教育观念的改变、有何新教学目标的建立、对教学过程的设计等方面有何新的认识)和实践后的反思(课后反思、反思日记等)。特别是实践后的反思,要求参培学员每次上完课后要按照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原理等方面来进行总结,如理论上的感悟、上课的感受、教材的处理等,既包括成功的经验又包括失败的教训或所遇到的问题、产生的困惑。

具体管理方法:

⑴集中学习的管理:

①培训单位的教师要准备好所讲专题的讲授提纲,做到人手一份。

②培训学员要做好学习笔记,学习结束后至少要写一篇心得体会,并且把它作为培训结业成绩的一部分。

③班主任要加强出勤管理。每天至少清点人数2次(上、下午各一次),出勤未达到一定要求者不予结业,必须重新学习。

④特别边远的乡镇,培训部门组织人员“送教下乡”。

⑵小组学习的管理:

①每个乡镇或学校选派1-2人担任小组组长,负责本组参培教师的学习、讨论、组织工作及有关管理工作。

②培训部门要及时把有关的资料送到组长手中,以便参培教师学习、讨论时用。

③每次小组学习、讨论、交流,每个参培教师要写出心得体会。

④小组组长要把每次学习的内容、出勤情况、学员的心得体会、所取得的效果等以书面材料形式送交培训部门,作为学员能否结业的依据。

⑶自学:每人须交不少于5万字的自学笔记。如果没有完成任务,不予结业。

⒉实践的管理

要想把教育理念转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和反思,对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不断进行重组。

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出一种教学培训方式即:“学、上、说、评”。“学”就是集中进行理论学习,“上”就是上课,“说”就是说课,“评”就是评课。就参培教师而言,这种培训方式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实现理论向实践的成功转化。

当然,参培教师理论水平、实践水平的提高是平时一点点积累起来的,不要妄想通过一次讲座、一本书、一次培训,就能产生质的飞跃。同时,培训管理者还要在培训过程中和培训结束后对参培教师进行跟踪调查管理,使理论向实践的转化成为一种动力,一种习惯。

具体管理方法:

⑴培训管理部门的教师要上课、说课、评课。培训管理部门的教师除完成本职工作外,还要到中小学校至少上一堂“下水课”。要组织参培学员听课、上完课后要评课。在评课时,要向参培学员说明这一堂要体现新课程标准下哪些理念、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教材、教学的目标是什么及自己上完课的体验等等。并与参培学员共同探讨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补充、完善的地方。

⑵学员也要“上课、说课、评课”。每个参培教师在培训期间必须上一堂公开课。同时对这一堂课进行说课,并与培训管理部门的教师、学员一道进行评课。这是对学员培训成果的检验。表现优秀的参培学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⑶学员培训期间听课、评课不得少于40次。

⑷每个乡、镇的小组也要组织本小组成员听课、说课、评课。

⑸每个乡镇的小组还要通过“师傅带徒弟”或“一帮一”这种方式对部分教师进行业务指导。

⑹培训过程中和结束后,培训管理部门对每一个学员都要跟踪听课,并填写好跟踪调查表。表现突出的学员,颁发优质课证书。

⑺每个学员在培训结束时,提交一篇论文,培训管理部门对论文进行评选,为优秀者颁发优秀论文证书。

(责任编辑:胡惠明)

猜你喜欢
参培集中学习理论
河南省人社厅举行厅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
教研能力自主生成:基于知识建构的中职教师培训新模式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提高参培教师自主学习能力增强教师培训实效性
“幼儿教师国培计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以云南师范大学(2014)幼教国培班短期集中培训项目为例
水利部党组中心组开展严以律己专题集中学习研讨
水利部党组中心组开展“严以修身”专题集中学习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