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2009-12-28 05:46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09年11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素质教育体育

刘 聪

在国家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对推进全民族素质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负有不可推卸的重任。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在本学科领域内不断探究素质教育理论,积极地将理论成果融入实践、指导实践,为高校推行素质教育献计献策,为民族崛起而不断地努力发展。

一、高校体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当前素质教育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方向。一些重点院校在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已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体育,在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还未得到充分挖掘。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是由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所决定的,体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体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其他学科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能促进学生智力、体质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进取精神和健康的审美观。因此,体育在现代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培养全面、协调、完善发展现代人的重要手段。在未来社会,由于机械化、电气化程度的提高,人们的体力越来越弱,肌肉能量的付出越来越少,于是对体育锻炼的需求越来越高,甚至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需要。从而不难看出,高校体育在高等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我国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特征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中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二)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全面性、个体性和均衡性。正是基于以上三方面的特点,才使它在素质教育体系中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全面性

我国宪法第46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这是宪法赋予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应尽的义务。我们的教育是社会主义的教育,与资本主义教育的本质区别在于教育对象是面向全体学生,而非特定的阶级、阶层或特殊的群体与个体。《决定》也明确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只有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才是符合21世纪实际要求的高质量和高水平的教育,才能达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目的。”

2.个体性

遗传、环境等影响使每个人的身心发育水平不尽相同,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性。无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搞“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必然造成部分学生“吃不饱”、部分学生“受不了”的状况,这是“应试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因此,强调“以人为本”,正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长善救失,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与特长,使他们人尽其才、学有所成,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和提高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

3.均衡性

以追求身体教育、掌握“三基”、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目标的活动似乎已成体育教育主流,而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教育,培养他们具有稳定的情绪、刚强的性格、奋勇进取和顽强拼搏的精神以及良好心理状态的工作却被淡化或漠视。这种“重身轻心”的教育是造成学生意志薄弱、心理卫生疾病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健康的定义来看,健康不仅仅是指身体健康,还包括精神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面对激烈的竞争、高度紧张与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是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素质教育倡导的是“健康第一”的思想,既要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身体教育,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教育,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均衡协调的发展与提高,从而达到“身心平衡”“形神合一”的教育目标。

三、通过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促进高校体育素质教育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我国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高等教育机构应该下大力气,努力钻研,将传授知识与提高学生能力在教育中有机结合起来。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应该在素质教育中加大队伍建设力度,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实施。

1.强化体育师资队伍的基础专业素质

高等教育近年来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现有的体育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因此,有的高校在引进体育教师过程中把关不严,队伍以本科学历为主,高学历者寥寥无几,或者引进的高学历者往往只注重理论研究,健康实践课的教学能力不突出。加之体育特长教育从1998年开始取消了复试制度,造成体育特长生的特长素质水平逐年下降。体育实践课自身具有的特殊性,要求体育教师不仅要用语言来描述动作的过程,更多的时候还需要动作示范。体育本身应该给人一种美感,如果教师做示范的质量不高,甚至失败,将严重影响教师在学生群体中的形象,更会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在实施三维健身的过程中,要加强高校体育教师的基础专业素质建设。

2.打破学科界限,拓宽体育教师知识领域

体育院系的招生要同时考虑考生体育成绩和文化成绩两个因素。目前体育生源文化素质基础远远落后于同学历层次的其他专业。而我国的体育高等教育模式使此差距在大学教育中进一步扩大。高校体育要推广三维健身理论,必须改革传统的高校体育人才的培养模式,确立综合教育观,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培养模式。专业设置力求范围宽广,增加与相关学科的相互渗透。课程设计要强调对那些概括性强、适用面广、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理论、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与训练。强化与“运动”“心理”“生活方式与行为”的相关理论课程的教学。使体育专业的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学科知识。

3.加强兄弟院校间的交流与合作,鼓励教师进修学习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同时又是新思想产生的沃土,各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当代人才培养的模式是一种开放式的模式。高校体育教师通过校际间的交流合作,可以互通有无,将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手段以及学科建设进行对比判断,从而起到优化整合的积极作用,使高等教育少走弯路,节省人力、物力。

进修学习是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高等院校应增加体育教师的学历进修机会,尤其要为青年教师的进修创造良好环境。加大经费投入,制定切实可行的进修计划,逐步实行公开和公平的选拔进修体制和“宽进严出”的培养办法。在有关部门的协调部署下,利用体育院系现有的资源,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举办各种类型的讲座和培训。鼓励体育教师跨学科、跨专业甚至跨学院去进修,倡导他们积极涉猎新学科和交叉学科知识,推动体育向“大科学”观发展。

4.提高体育教师的经济待遇,引入竞争激励机制

目前许多高校实行以课时数来计算工作量。体育课工作量系数排名很低,教师上完一堂课所得的工作量只有70%,甚至更少,远远低于同学校的其他专业的教师。这种做法严重地影响了体育课的教学质量。高校应该给予体育教师应有的经济地位,以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

在教育创新改革的今天,许多高校引进了竞争激励机制,但在大多数学校中实施的力度不够。我认为高校的竞争激励机制应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在人才竞争中,人才的合理流动有利于高校发展,有利于人才资源合理使用,所以高校要允许教师合理流动,用招聘、选课、选教师的办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奖励机制要做到:开阔思路,克服困难,把物质与精神奖励结合起来,奖励及时,形式多样化。专业技术评聘要打破论资排辈的旧观念,给予优秀青年教师晋级机会。随着体育教师经济待遇的提高,并且有激励机制做杠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将会被更大地挖掘出来。

总之,社会在进步,科技在发展,教育在不同时代也有着不同的目标。因此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索过程,师资建设的理论也会不断发展完善,但理论一定要以科学性为前提、为指导,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赖天德.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学校体育改革的启示[J].体育学刊,2003(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s].1999.

[3]付奕,等.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结构现状与对策[J].中国体育科技,2001(7).

[4]韩春利,等.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J].体育科学,2001(4).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素质教育体育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
体育教师应重视自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