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教育问题的若干思考

2009-12-28 05:46孙文学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09年11期
关键词:网络化政治思想

孙文学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经济社会正处于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时期,特别是网络时代的到来引发了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一系列变化。现在的大学生大多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是伴随着社会开放、教育改革、市场经济、信息革命、经济全球化等进程成长起来的。受自身成长经历和时代背景的影响,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价值观的迷惘和行为的盲从,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这就要求思想教育工作者要深刻认识和认真分析信息化、网络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变革大学生思想教育方式,增强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信息化、网络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的影响

信息化、网络化一方面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形态的进化,是人类文明的一次新的变迁过程。这种变革已在教育领域突出地表现出来,如无国界教育的实现、获取信息的便利性、终身教育时代的来临等,另一方面它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也发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1.对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价值观是关于价值问题的基本观点,是人们对价值和价值关系的理解和追求,是价值判断的重要尺度,是指导价值选择和行动的持久动力源泉。从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来看,它是社会的产物,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受信息化、网络化社会背景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价值观的培养遇到了新问题。一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织在一起,特别是现代市场经济倡导的个人本位思想具有较大的诱惑力,使得大学生面临空前的困惑与迷惘。二是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日趋多样化,受家庭背景、年龄、经历等方面的因素限制,使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必然更加多元化。各种文化和价值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碰撞和冲突更加直接、激烈,致使大学生中出现了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模糊不清,价值观倒置的现象。

2.对行为方式的影响

网络生活中较突出的负面现象是网络成瘾和网上越轨。网络成瘾又称网络依赖,多数学者称之为网络成瘾综合症,即在个人生活中由于上网时间过长以致严重影响正常学习和生活秩序的表现。据2003年美国心理学会年会报告的研究统计,上网人群中成瘾者的比例约为6%。网上越轨泛指上网者滥用网络的种种行为,发展到极端情况便是网络犯罪,如黑客行为、网络诈骗、网络滥交等。这在大学生中也时有发生。另外,网络是语言的一个新载体,载体的变化往往造成语言风格或语体的变化。当下网络语言的语体随意性强,用错字、病句、数字、符号、拼音、汉字、英文字母杂糅表达成为网民的习惯用法,对大学生使用汉语言的规范性造成一定的冲击。

3.对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

如果说学生以往的生活方式为“教室——食堂——寝室”三点式的话,那么随着网络的发展,其生活方式变为了“教室——网吧——食堂——寝室”四点式。部分学生干脆变成“两点式”,即“网吧——寝室”,为了上网不上课、不吃饭甚至不睡觉,严重损害了身体健康。网络世界里实行自由交互、无限制的沟通,有些自制力较弱的大学生往往出于好奇或生理冲动刻意地去寻找一些色情、暴力信息进行浏览,久而久之难免导致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心态产生。

4.对学习能力与学业的影响

现代人如果过分依赖网络信息,就会使自身的思维逐渐弱化。据统计,现在每天约有10亿信息单元的信息量产生,并以每年18%~20%的递增率发展。许多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网络上浏览信息,无暇去阅读书本、观察社会、冷静分析和思考问题。阅读量的减少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平衡,更重要的是破坏了他们的文字应用能力,同时对思维方式也会造成影响。一方面他们的思维变得零碎、不成系统,另一方面网络工具带来的便利也使人的惰性暴露出来,不做笔记、不听课、不作艰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期末和毕业论文也可以从网上东拼西凑一篇来应付。这些现象不但在大学生中,甚至在一些大学教职员工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有调查显示,在近几年受到高校休学、退学等处分的学生中,有近86%是因过度迷恋网络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有1/3是因无节制上网导致课程不及格而重修。

三、信息化、网络化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对策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大量的客观事实说明,尽管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对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会形成新的挑战和压力,但影响他们未来发展、制约他们能否真正取得事业成就的主要因素则是思想品质,是他们能否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能否具有一种对社会、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正视信息化、网络化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勇敢地迎接这一严峻的挑战。

1.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网络时代的大学生能比其他人更快地接受新信息,网络信息的开放性及信息的多元选择,使传统的面对面式教育功能相对弱化,道德传递效果逐渐减。各种新技术使得人们可以跨越时空界限进行有效交流,那种“你说我听、你讲我做”的方式明显不适应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而在这个社会飞速发展的年代,大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与技术不断增多,学习和生活压力不断增大,能够专门抽出来接受思想教育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因此,大学生思想教育应该抓住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新契机,采取更灵活、便捷的教育和学习形式。首先要整合资源,构建网络教育平台。互联网招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提供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手段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开辟了新的教育途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及其需求,利用网上栏目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教育。其次要改变交流与沟通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网上交流与互动。第三,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课件等多种形式,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给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鲜明清晰的视觉印象,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2.建立有效的大学生网络管理机制

加强网络管理、建立有效的网络管理机制是做好网络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措施。一是国家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和监控,保障社会网络的健康发展。二是高校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掌握网络传播的主动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主动走进网络,弘扬时代主旋律,做好对各种信息来源的搜索、筛选工作,加强网络信息的“过滤”“澄清”和综合整理。三是要建立和完善校园网络。高校应增强校园网络的服务功能,将网络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格局进行规划建设。四是与相关管理部门配合,净化学校周边环境,创造文明校园。

3.建立一支高信息化水平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既要有扎实的理论、丰富的实践经验,又要具备较高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政工队伍必须具备高水平的信息处理能力,掌握先进的网络技术,才能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达到利用网络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目的。

4.加强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教育,提高防范能力

青年学生对各种游戏、软件等新型技术产品兴趣甚浓,容易被不法分子欺骗和侵害。信息化、网络化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是要针对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薄弱的问题,加强网络安全意识培养,提高他们的辨识能力和防范网络诈骗的能力。除对大学生网上行为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教育、规范其网上行为之外,还要不断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网络技术,使大学生能从技术层面来识别和掌握网络诈骗或其他网络危害的方法,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5.搞好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净化网络空间

道德教育越是具有针对性,就越具有实效性。现代社会生活在提供给人们更多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同时,必然要求人们奉行一种现代的道德理念,不能丧失起码的做人底线和伦理准则。但近年来发生在大学校园内,尤其是部分大学生乃至大学教授、高级领导身上的种种不道德行为虽是个别现象,也足以令人震惊和反思。网络道德同样是一种涉及公共关系的社会准则,要求网络主体之间彼此尊重,不能把对方看成纯粹的“数字化”符号,利用网络交流的匿名性随意进行人身攻击、造谣中伤他人。网络上的个人信息和隐私也不是可以任意检查、解密或获取的。网络道德教育要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有效使用网络信息,学会用正确的方式方法进行网络交流,不断净化网络空间。

6.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丰富学生文化生活

网络作为知识与信息的载体而存在,是教育媒体的自然延伸。作为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根据大学生对网络的兴趣和特点,利用网络教育的优势,开展各种有益的文化活动,使思想政治教育寓于网络文化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如可结合学校和学生特点,举办网页设计比赛、程序设计比赛、网上征文比赛、网上演讲比赛等网上活动,一方面丰富了大学生的文化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另一方面对大学生的网络操作技能、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也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玉樑.价值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2]张彦.论网络空间的净化与青少年网德教育[J].教育研究,2006(7).

[3]龙树荣.谈网络对在校大学生学习与能力的影响[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7(2).

[4]陈迎明,喻跃龙.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成因探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7(2).

[5]黄平,王自贵.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

[6]杨向荣.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动因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6(3).

[7]米建军,等.充分利用网络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4).

猜你喜欢
网络化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新闻学的网络化发展
基于OPC的网络化群梯管理系统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