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研究不能靠西方理论

2009-12-29 14:35
环球时报 2009-12-29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者外交

相蓝欣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从80年代开始抢滩中国,但由于概念极不规范,学理上无法立足,同现实外交政策难以接轨。但任何没有本土文化资源支撑的理论学派都没有发展前景。现代国际关系理论本来就是“美国治下的和平”的意识形态基础。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框架之下,中国学者不但没有理论发言权,而且也没有国际议题的倡议权,更不用提给中国外交建言献策了。至多只能产生一个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下的一个学术俱乐部。

新世纪以来,一种叫“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的理论在中国国际关系界大行其道,并开始影响外交决策的实践。其实,建构主义和其它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是一脉相承的,以西方的本体论和价值观为基础,只是在方法上将传统的西方中心论和非此即彼的二元主义分析方法隐蔽得更深而已。中国外交研究如果成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一个领地,其主导的话语和方法必然要排斥中国外交研究的“中国特色”。 比如说,按照建构主义理论,中国近年来积极参与国际多边外交是西方主导的“国际机制”削弱国家主权的结果,而不是中国国力上升,自信心上升的结果。

既然中国学人手中的国际关系理论全是二手货,要创新是不可能的。但其在现实中造成的影响却不能低估。首先在国际关系学科中,“纯理论先行”是最重要的学术评判标准,核心期刊的学术腐败且不论,在这些期刊文章的“关键词”里几乎是看不到规范中文的。更重要的是,国家的一些大政方针和外交决策也常常被这些主流学人纳入建构主义的逻辑。建构主义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世界是平的”一类的全球化理论,以“华盛顿共识”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被看作是多边外交机制的“嵌入的 (embedded)”支撑。

比如,在这场世界经济危机中,各国采取的干预政策各有千秋,目的和效果也不尽相同。中国遭受了巨大损失,也承担了重大责任。但我们有不少主流学人并不关心国际经济格局的巨变,而在大谈所谓“国进民退”,将“国”、“民”对立,无非是以民企为是,国企为非,还用“激荡”这类字眼来掩饰二元论正反“斗争”的实质。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在西方新自由主义土崩瓦解的时候,这种论调还在中国占领一块核心阵地。

再比如,近年来盛行的“排名”风也开始波及国际关系研究。无论是高校还是其它的排名都自诩为“科学”和价值中立。实质上,排名的内容必然反映排名者的价值判断。同时,排名的目的是通过媒体效应取得商业效果,在美国尤为突出。即使在美国,排名的“科学性”也受到种种质疑。但一些排名所产生的国际政治效应却不能低估,从这个角度来看,排名者有必要对中国外交有一定掌握。

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离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在美国,这个问题已经引起高度重视。著名学者约瑟夫·奈在今年4月13日的《华盛顿邮报》上尖锐地表示,国际关系学者与外交实践分道扬镳。他认为造成这个状态的原因在于学术界的“象牙塔的城墙越砌越高”。 奈引用了前国防部副部长纽萨姆的一段发人深省的话:“退缩到理论帷幕之后的学人们本来不会造成更加深远的影响。但考虑到这些人是育人之人……他们对下一代人的影响就不能不令人担忧。同时,这个学科对公众和政府对国际问题与事件的感知将带来什么影响也令人堪忧。”

总之,笔者认为中国学者对于国际关系领域里是否会出现“中国国际关系学派”的过分关注是文不对题的,因为话语体系和方法的创建应当是第一步。此外,学者们必须抛弃空口号,脚踏实地地对中国的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避免成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牵线木偶。▲(作者是本报特约评论员。)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学者外交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冬奥外交促进团结,一起向未来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DiscussiononBusinessEnglishLearningBasedonTheoryofConstructivism
程门立雪
大学者
扁亲信为“外交案”出庭
希拉里喊出“巧实力”外交
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