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时期下砖混及框架施工项目管理的研究

2009-12-31 09:42王建平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年20期
关键词:砖混质量检验质量控制

王建平

摘要:文章首先讨论了加层房屋的总层数和总高度的要求,接着分析了在砖混结构主体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同一层砂浆标号不稳定的情况的主要原因,最后研究了混凝土施工方面出现的问题。因此,文章对于砖混及框架施工项目管理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公路工程建设;质量控制;质量检验;砖混;框架施工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20-0126-02

一、加层房屋的总层数和总高度

砖砌体房屋是由脆性材料建造的,变形能力很小,无抗震储备能力。国内外历次震害调查表明,房屋的总层数和总高度直接影响地震发生时房屋的摧毁程度。《砖混结构房屋加层技术规范》(CECS78-96)规定砖混结构加层房屋总高,总层数以及抗震横墙间距应遵守现行抗震设计规范的规定。这个规定是针对砖混结构直接加层的,对整体式并未提及。制约加层层数的因素很多,涉及到规划的总体布局、市政公共设施布局、地基基础现状、投资、用地、经营、财力、地区抗震设防等级、加层设计、施工技术等,此外还要符合建筑设计、防火、及相邻建筑的采光、通风、日照、卫生最小间距等有关规定。

抛开以上这些限制因素不谈,加层层数和高度主要受两个因素控制,一是技术上的限制,另一个是经济方面的限制。单纯从技术角度考虑,层数和总高度是遵循框架的标准还是按照砖混结构标准的问题。从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破坏过程的定性分析来看,以外套框架作为抗震主体是安全合理的,因此按照框架的标准原则上是可行的。增层后房屋的层数、高度可不受《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砌体房屋层数和总高度的限制,可以放宽到多层或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的适用层数和高度,但考虑到外套框架在原结构高度的楼层范围内没有楼板,若原砖混结构倒塌或局部损坏很厉害,框架将变成刚度和质量沿竖向分布很不均匀的结构,薄弱楼层可能出现在下部几层,框架结构的扭转变形也不容忽视。这样总高和层数在实际工程设计中是达不到限值标准的。从经济角度考虑,一般业主多有增加新加结构层数的要求。

显然,若在旧房层数一定的情况下,加层层数越多,单位面积上分摊的加固工程、新加工程、基础工程、土地、市政配套工程等费用越少。但这不是绝对的,当达到一定层数以后,达到高层的规定,建筑物需要按照高层建筑的要求设计标准设计,随着地震作用的增大,加固工程量的增大,施工难度加大,以及其它间接费用的增加等等可能使单位造价反到提高。所以,加层层数和总高度的确定是综合权衡技术、经济等各方面因素确定的,不能单纯从扩大使用面积、节省土地和减少投资等方面考虑,在实践中应根据具体工程的不同情况作出决策。

二、砌筑砂浆

在砖混结构主体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同一层砂浆标号不稳定的情况,主要原因是:

(一)原材料用砂控制不严

施工规范规定:砂浆用砂宜采用中砂并应过筛不得含有草根等杂物。水泥砂浆和标号不小于50号水泥混合砂浆,砂的含泥量不应超过3%。标号小于50号的水泥混合砂浆,砂的含泥量不应超过10%。工程施工中,本地砂含泥量超出规定值。同时,不能保证中砂采购数量,用细砂代替中砂,而配比不变,造成标号降低。

(二)砂浆应随拌随用,但是有时隔夜砂浆重新拌和后直接使用,也是造成标号降低的原因之一

规范规定:水泥砂浆和水泥混合砂浆必须分别在拌成后3h和4h内使用完毕。如果施工期间最高气温超过30℃必须分别在拌成后2h和3h内使用完毕,超过规定时间,直接加水拌和使用,易造成局部墙体砌筑砂浆标号不足,给结构安全带来隐患。

(三)搅拌时间不够,水泥不能充分水化,造成砂浆标号降低

规范规定:必须采用机械搅拌,拌合时间自投料完算起保证在3~5min。

柱轴线的竖向传递对多层建筑的现浇混凝土框架至关重要。竖向传递必须从纵横轴线中起控制作用的上传柱,其余轴线均以控制轴线为依据,用钢尺量准定位,必须拉向长尺量距,防止分段造成误差的累积。具体作法是:在底层地面轴线控制桩上支设经纬仪,在柱上端作轴线标记,将标志垂直到框架反面,再把仪器移至楼中层,经过调平对中后正镜倒后即可看到柱子顶部,由地面传递至上部的中线,反转移在楼面上设计的柱位处,这样一排排放线控制柱位就会达到准确位置。

三、混凝土施工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浇筑节点区域混凝土前未及时对施工缝按规范要求进行处理在浇筑柱的混凝土时,由于振捣、石子自重等因素,柱头施工缝区域一般浮浆较多。表向混凝土层较软弱,应在安装接点模板之前及时清除松动的石子及软弱的混凝土层。模扳安装完成后,要清理杂物、泥砂、小屑等,防止浇筑混凝土时出现水平裂缝或松散夹层。在浇筑混凝土前,还要先浇一层水泥浆,以保证新旧混凝土很好地结合成一体。由于节点受力状态复杂,且钢筋密集,在混凝土浇注时下料、振捣均较困难,容易出现蜂窝等情况,由此降低了混凝土强度,因此在混凝土施工中要严格控制骨料的颗粒大小,并选择合适的坍落度,精心施工以保证工程质量。在框架结构节点的施工中,由于处在梁、柱、板的中心或梁、柱钢筋的交叉点,密度大且受力复杂。

另外,为满足结构承载的要求,节约工程造价。通常存设计中对上、下柱或柱与梁、板的混凝土选择不同强度等级,然而未对结构的点区域的混凝土强度作出明确说明。柱的混凝土施工通常在梁底标高以下20~30mm处留设施工缝,与梁、板同时施工,而施工人员往往贪图方便而使用同样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施工,降低节点的强度,节点受力破坏形态主要为剪切破坏,节点区域的剪力墙混凝土及箍筋共同承担,因此应该保证节点域的混凝土具有足够的强度。按施工规范要求,当梁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同时,节点处应按强柱弱梁的原则,节点区域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应与柱相同采用强度较高的混凝土,而在梁柱交汇处侧面设垂直施工缝是不符合规范要求的。混凝土浇筑时,应按图在梁柱接头周边用钢网或小板定位,并先浇筑梁柱接头的混凝土,随后浇筑梁板混凝土,这样既不便于施工,其质量也得不到保证。有些施工人员为了方便将梁与柱使用强度等级相同的混凝土,这样既提高了工程造价,又造成浪费。因此,在结构设计时应作综合考虑,根据实际情况将柱与梁板选择相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以方便施工。

参考文献

[1]裴振宇,张刚.GFRP加固框架节点的抗震性能研究[J].科技信息,2009,(3).

[2]傅传国,王广勇,王玉镯.火灾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温度场分析[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09,(1).

[3]李静.框架节点在地震中的脆性断裂破坏分析[J].山西建筑,2009,(18).

[4]尤忠平,张敏,邵岩.高层建筑框架梁柱节点的施工处理[J].山西建筑2009,(7).

[5]周希茂,苏三庆,赵明,张先扬.增大截面法加固钢筋混凝土框架的设计与展望[J].世界地震工程,2009,(1).

[6]刘建伟,李英民,杨治洪,夏洪流,单亮.空间RC框架夹心节点与传统节点抗震性能对比试验[J].工业建筑,2009,(2).

[7]刘建伟,李英民,杨治洪,郑清.平面RC框架夹心节点与传统节点抗震性能对比试验[J].建筑结构,2009,(4).

[8]马增义,张伟辰.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科技促进发展,2009,(5).

[9]姚柳青.框架结构砌块填充墙裂缝成因分析与防治[J].科技资讯,2009,(3).

[10]秦朝江,余征.浅析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强柱弱梁”设计[J].四川建材,2009,(2).

猜你喜欢
砖混质量检验质量控制
再生砖混骨料的研究现状与应用探讨
质量检验在新一代运载火箭总装总测质量控制中的作用
纺织品中的纤维质量检验分析
砖混结构墙体质量初谈
上海种子质量检验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基于建筑物中砖扶壁柱法加固及砖混结构房屋裂缝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