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0-01-05 07:12雷勋平
铜陵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四市皖江铜陵

雷勋平 王 亮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铜陵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雷勋平 王 亮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加快发展铜陵现代物流是资源型城市转型和打造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必经之路。文章从总体情况、物流需求和供给等方面分析了铜陵物流发展现状,在比较皖江四市(马芜铜宜)城市物流竞争力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发展铜陵现代物流的对策。

铜陵物流;城市物流竞争力;皖江四市;对策

2008年11月初,国务院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在启动1000亿中央投资后,11月26日,中央决定出台中国10大行业振兴计划,主要包括汽车、钢铁、纺织业、装备制造业、造船业、石化业、轻工业、电子信息业、有色金属和物流业。2009年4月24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分析我国物流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形势,并指出了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十大主要任务、九大重点物流工程,最后给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要求各地区要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结合当地实际抓紧制订具体工作方案,细化落实,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确保取得实效。由此可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物流业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旨在通过分析铜陵物流业发展现状,在对比皖江四市物流竞争力的基础上,提出发展铜陵现代物流业的对策,促进铜陵物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为铜陵实施资源型城市转型和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

一、铜陵物流发展现状

2007年铜陵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若干意见》和《铜陵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实施方案》。2008年,铜陵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实现增加值20.22亿元,比上年增长6.7%;全市地方交通货物周转量111.2亿吨公里,增长了2.7%,其中,公路为6.8亿吨公里,增长0.7%;水路为104.4亿吨公里,增长2.9%;铜陵港口吞吐量为2872万吨,增长0.4%。而2008年,铜陵市实现GDP325.31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如图1是铜陵2004—2008年的物流业增加值①和GDP的关系图。

不难发现,物流业无论在总量上,还是增加值上,其增长速度远不及GDP的增长速度,由此可见,铜陵现代物流业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

在物流需求方面②。铜陵的物流需求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区域经济物流需求量大。铜陵作为皖江中心城市,具有很好的区位优势,周边安庆、池州、青阳、无为、枞阳、南陵和繁昌等县市,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高速时期,也是铜陵可以覆盖和辐射的区域,物流服务的需求量相当大;(2)制造业物流需求强劲。2008年铜陵货运量为3203万吨,主要货品为水泥熟料、生铁、电解铜、焦炭、化肥、电子元件等,由此可见,铜陵的铜加工、化工、电子元件和建材四大支柱产业物流需求强劲,工厂大量的原材料采购和产成品的大量输出势必会对铜陵市物流产生莫大的需求;(3)潜在需求。铜陵作为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市,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势在必然,在转型过程,服务业的发展是首要选择,这一方面会产生潜在物流需求,另一方面也会必将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同时,国家发改委今年已批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皖江九市获准打造承接转移示范区,铜陵也位居其中,这也将会形成巨大的物流需求市场;(4)商贸物流需求增长速度快。2008年铜陵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63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3.6%,增速同比提高6个百分点;在出口额上实现同比、环比双增长,仅2009年5月份,出口额就达到1298万美元,环比增长18.3%,同比增长3.1%,其中,国有企业的同比增长更是高达40%;农副产品方面,尽管农产品资源丰富,但是在物流需求方面比重很小,主要原因在于农副产品没有走出去,没有创名牌,没有形成很好的供产销一体化模式。

在物流供给方面。铜陵目前物流发展主要以货运为主,从事运输经营的货车8000多辆,从事货运的经营户大约1850多户,大多数运输企业也只是简单地提供普通运输和仓储服务,在物流整合、成本控制、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上几乎没有展开。尽管铜陵规划了横港、循环经济、新站和顺安河4个物流园区,开发区仓储、城山农产品集散和江北煤炭配送3个物流中心,城乡一体化和服务周边的2个配送网络和1个公用物流信息平台,唯一投入使用的顺达物流园区也只能提供中转、仓储和简单综合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讲,铜陵集生产、运输、仓储、信息等服务为一体的物流园区或物流企业基本没有形成。总体上讲,铜陵物流供给相当匮乏,还需政府、企业等付出巨大的努力。

二、皖江四市(马芜铜宜)物流竞争力比较分析

物流被称为“第三利润源”,关于城市(区域)物流竞争力的概念,国内外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本文认为,城市物流竞争力就是该市在物流发展环境、物流需求、物流发展潜力和物流规划、政策支持等方面表现出的竞争能力。本文拟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物流发展水平、物流需求状况、物流基础设施四个方面对皖江四市物流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差距,为铜陵发展现代物流指明方向。

(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

研究表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是物流业发展的基础,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物流竞争力关系相辅相成,十分密切。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物流发展提供宏观经济支持,有助于物流竞争力的提升,物流的发展保证城市货畅其流,降低物流成本,从而有力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GDP等相关经济指标能够很好地反映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为城市物流竞争力提供了较好的比较基础。本文选取城市GDP、GDP增长率、产业结构比例、三产增加值对皖江四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比较。

表1 皖江四市五年的GDP情况

从表1和图2来看,五年间,尽管铜陵GDP总值和增长速度在四市中处于末位,主要原因在于铜陵三产增加值和产业结构比例不如其他三市,2008年,马芜铜宜三产增加值分别为179.30、255.85、98.56和271.44亿元,铜陵三产增加值占最高值安庆的36.31%;在产业结构上,铜陵为2.6:67.1:30.3,三产比重较大的安庆为19.0:42.5:38.5,这表明铜陵的整体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以上分析表明,在物流业发展的经济基础上,铜陵基础较差,因此,铜陵要借助于资源型城市转型、承接产业转移和融入长三角的大好机遇和国家政策支持及优势,夯实物流业竞争力的经济基础,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经济支持,提升铜陵物流竞争力。

(二)物流发展水平

从产业结构上来看,物流业属于第三产业,物流产业发展水平与第三产业的比重有很大的关系,对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从目前各市的情况来看,物流增加值主要体现在交通运输、邮政和仓储上,因此,本文主要采用三产比重、物流产业增加值、物流产业增加值占第三产比重、物流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来衡量城市物流发展水平。

表2 皖江四市2008年物流发展水平

从表2可以看出,铜陵在皖江四市中物流产业增加值总额和三产比重排名较后,其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铜陵人口最少,致使无论是GDP总额还是物流产业增加值都偏小;另一方面,铜陵在四市中工业化程度较高,因此三产比重相对较低。但是,铜陵物流产业增加值占GDP和三产比重分别为20.52%和6.22%,在皖江四市中排名第二,这说明在皖江地区乃至于安徽省,铜陵的物流产业结构优化度和物流发展水平较高,物流能力发展潜力和物流竞争力提升空间巨大。

(三)物流需求状况比较

物流需求状况是城市物流发展的原动力。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总额、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城市物流需求量的大小及物流产业经营效率的高低。

表3 皖江四市2008年人均物流需求表

从表3可以看出,铜陵的物流经营效率基本高于其余三市,特别是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和人均货运量均位于四市之首,表明铜陵市社会物流需求量存在较大的空间,从某种意义上也说明其物流经营效率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是值得一提的是,铜陵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总额、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均不及其余三市,说明铜陵物流业经济效益差,这与铜陵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不足具有很大的关系。

(四)物流基础设施比较

城市物流基础设施在物流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物流基础设施水平直接决定了物流发展水平。

表4 皖江四市2008物流基础设施情况表

从表4可以看出,公路密度仅为安庆的四分之一,物流企业个数不到芜湖的三分之一,港区泊位个数不及安庆的三分之一,船舶数量也不到芜湖和安庆的一半,铜陵的物流基础设施水平在皖江四市处于下游水平,其物流基础设施水平目前不具任何竞争力,亟须进一步建设和加强。

三、铜陵发展现代物流的对策

(一)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

物流业是创造绿色GDP、发展低碳经济和有助于铜陵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要途径之一,符合当前集约化和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铜陵市委市政府应鼓励和出台对物流企业的相关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在政策、土地、税收和资金方面给予优惠。同时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特别是引入国内外一些知名的物流企业和公司,如芜湖安得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是由美的集团及新加坡吉宝物流控股的中外合资物流企业,铜陵应充分利用产业优势吸引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进驻;政府应加大对重点物流项目的资金支持,确保项目顺利完工,可以由政府部门如工信局和交通局牵头,成立发展铜陵现代物流业领导小组,设立“物流专项基金”,确保专款专用,并切实做到政策上引导,资金上扶持,税收上优惠的良好发展局面,促进铜陵现代物流业快速稳定发展。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从物流业增加值占三产和GDP的比重来看,铜陵排名第二,仅能说明铜陵物流业在三产中的结构较好,但是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整体结构来看,铜陵物流经济基础发展较为薄弱,虽然GDP总量小与城市人口有关,但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及物流增加值总额不高也是影响GDP的重要因素,因此,铜陵应借助于资源型城市转型这个良好机遇,以铜陵四大支柱产业发展为主动脉,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提高城市整体核心竞争力,从而有效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同时利用良好的区位优势,促进铜陵现代物流特别是生产性物流的发展。

(三)整合物流资源,构建物流战略联盟

从四市物流产业增加值来看,铜陵排名第四,说明铜陵的物流业还处于“大而全,小而全”的发展局面,这就需要政府引导,企业响应,有效整合现有物流运输业、仓储业,发挥本企业的核心优势和提升本企业的物流竞争力,促使铜陵传统运输业和仓储业等向现代物流转型;从四市物流基础设施比较来看,铜陵物流基础设施水平严重滞后,市委市政府应充分利用资源型城市转型这个机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如物流业、旅游业等,加快城市转型,对重点物流项目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立项,划拨专项资金,特别是加大对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提高铜陵物流发展的硬件水平。

从当前和长远来看,应抓紧落实《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若干意见》和《铜陵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实施方案》,加快建设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等,为物流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同时有效规划铜陵市十二五物流发展规划。城市物流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的参与,市委市政府可以考虑构建物流发展战略联盟,主要包括:区域物流联盟,通过与周边城市的合作,资源共享,加强合作,扩大城市物流的辐射面积,弥补铜陵物流需求量小的不足;产学研联盟,与高校如铜陵学院、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和省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开展物流产学研联合攻关,利用铜陵学院及其他高校优秀的师资力量,让他们帮助出谋划策,提高物流业的经营效率的经济效益;铜陵物流企业联盟,从微观层面上讲,物流企业联盟主要包括采购、生产、销售、回收等物流环节的合作,物流企业应发挥各自的优势开展物流活动;从宏观层面上讲,物流企业联盟应开展有效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避免物流固定资产的重复投资和建设,有效的合作极大程度地降低了物流成本,促进城市物流的快速健康发展。

(四)构建物流信息平台

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区分现代物流与传统运输、仓储业的重要标志,铜陵市工信局应充分发挥作用,打造铜陵市物流信息平台,同时鼓励企业强强联合,开展技术创新,使用先进的物流技术。如马鞍山社会物流信息化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马鞍山信息港建立了商品供求信息平台,可以开展网上交易,市交通运输信息中心建成了GPS监控中心,马钢、华菱、山鹰等企业建成了ERP系统,实现了企业内部管理的信息化,而且其物流子系统还直接与供应商、代理商以及马鞍山港口集团进行联网,极大程度地提高了企业物流运作效率。铜陵完全可以充分发挥铜都时空的互联网作用,建立和健全物流信息平台,同时工信局应引导和鼓励部分工商企业(如铜陵有色、铜峰电子、三佳电子、铜陵海螺、六国化工等)和物流企业分行业、分层次建立起企业内部的信息管理系统和企业间的物流信息网络管理系统,实现物流管理信息化。

(五)大力培养和引进物流人才

物流人才的缺乏是铜陵物流竞争力提升的主要“瓶颈”之一,人力资源是企业重要的资源,严重制约铜陵现代物流的发展。针对铜陵现状,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培养和获得物流人才:第一,订单式培养。铜陵本地三所高校具有物流管理专业,政府和企业可以利用市校合作、校企合作平台,对学生开展“订单式”培养,从中选拔优秀的物流人才;第二,“请进来,走出去”。教师到政府部门和企业挂职锻炼,为物流企业发展献计献策,政府和企业物流专家到高校讲学,有益于学生培养,校企双赢,也是培养和引进物流人才的有效途径;第三,资格培训和认证[3]。此举由铜陵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牵头实施,对政府部门和企业物流从业人员进行经常性的、短期的物流知识更新与培训,提升铜陵物流人员的层次,提高其物流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水平。

(六)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

从皖江四市物流需求比较来看,铜陵物流需求总量小的另外一个原因在于第三方物流欠发达。西方国家的物流业发展实践证明,第三物流占到社会物流50%时,物流产业才能真正形成[1]。芜湖港口、远方、招商、奇瑞长远等物流企业,主要为奇瑞、美的、海螺等大型企业进行物流服务,这也是芜湖整体物流水平高于铜陵的一个重要原因。迄今为止,铜陵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铜陵有色、三佳电子和铜峰电子物流业务基本自己内部承担,这不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应剥离出企业内部物流业务,开展物流业务外包,同时,加快传统物流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转化,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市委市政府应重点建设和培育一批第三方物流企业。

注:

①此处物流业增加值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实现的增加值。

②部分内容根据安徽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铜陵市工信局资料撰写。

[1]黄群英.加快发展合肥现代物流业的分析与对策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8-13.

[2]雷勋平.安徽铜陵建立横港物流园区现状及对策研究[J].物流科技,2008,(3):40-41.

[3]岳朝龙,熊宏祥.发展马鞍山市现代物流的对策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9-21.

[4]安徽统计局.安徽统计年鉴2009[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F127

A

1672-0547(2010)03-0049-03

2009-12-20

雷勋平(1979-),男,湖北荆州人,铜陵学院工商管理系讲师,硕士;

王 亮(1980-),男,安徽六安人,铜陵学院工商管理系讲师。

2007年铜陵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铜陵物流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成果(编号:2007tlxysk008);2008年安徽省高校靑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阶段性成果(编号:2008jqw136)。

猜你喜欢
四市皖江铜陵
亲亲的鸟
其实冬天不可怕
异地用血将有望实现就地报销
皖江头上第一桥——记望东长江公路大桥精品工程打造过程
“小鲟”过皖江
贺州市召开两广四市联合打击非法生产经营烟花爆竹联席会议
苏州市农民培训状况分析——基于苏州四市三区的调查
特色品牌构建聊城畜牧“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