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犯错记

2010-01-15 05:05NicoleLee
决策 2010年12期
关键词:好友办公室机关

■Nicole Lee

机关犯错记

■Nicole Lee

咖啡座里,好友宋颂跟我闲聊了几句,就低头把玩着杯子,有点魂不守舍的模样。我看着他那副模样,逗他说:“看把你愁的,跟谁闹别扭了啊?说吧,今天约我出来有何见教啊?”

“别别,”宋颂慌忙摆了摆手,“说笑了,应该是你给我指教才是啊。”

“怎么,有啥困惑了?是不是刚到机关上班,还不太习惯?”

“嗯……”宋颂皱着眉头喝了一口咖啡,放下杯子,“其实只是一件挺小的事儿,说出来都怕人笑话……要不是咱俩关系好,还真不好意思跟人说去呢。”说着自嘲地笑了起来。

我虽不敢说自己就能有什么万灵药,但由于平时还挺热衷于给人支招的,所以这回宋颂找上门儿来了。我用鼓励的眼神看着他,等着他的故事——

加班还是漂流?

上星期五下午,我约好了朋友去外地漂流。一位有车的朋友自告奋勇下班后接我去他家留宿,好第二天一起走。好容易盼到四点半,再熬一个小时就可以下班了!这时候朋友也正在路上了。就在我盘算着明天该带些什么装备的时候,办公室许主任突然走到我面前,说:“小宋啊,明天单位一个挂点街道要搞个‘四做四不做’的宣传活动,你看你有没有时间去参加一下啊?”

我有些傻。这么突然,这么临时,这么让我措手不及。我不由自主地说:“许主任,我明天到外地有点事……现在我朋友的车来接我了,已经在路上了。”

许主任也很爽快,说:“那好吧,我把你的困难跟领导提一下。”眼看着这位胖墩墩的主任飞快地向领导办公室挪去,我尚未暗自庆幸,身边一位比我早一年进单位的大姐很小声地对我说:“刚才我想提醒你,但你说得太快了。知道吧,以后不要在领导面前提困难,特别是遇到这种单位决定的事的时候,除非生病或家里有重大的事情。你提了不但不会改变什么,反而会让领导对你印象不好。我以前就吃过这样的亏。”

大姐的话一下子让我警醒了。我赶紧向许主任的办公室跑去,准备挽回刚才的话,刚出门,就看见许主任从领导的办公室走出来,很严肃地对我说:“领导希望你克服一下,服从组织安排的集体活动。”

结果,第二天我还是去参加单位的宣传了,朋友怪我不早说,可我有什么法子呢?

宋颂一口气说完了他的故事,又喝了一大口咖啡,怅怅地说:“看来,待在机关就是得‘不多说一句话、不多走一步路’吧!”末了又追问一句:“你说,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儿,要怎么做才比较好呢?我看,这次我已经给领导留下不好的印象了,唉……”

细说起来,像宋颂这样的职场新人,不管是在机关还是企业,都会犯一些看起来鸡毛蒜皮,但又可能影响职业生涯发展的错误。就拿宋颂这个案例来说,他刚进单位,还不了解单位里的工作方式,过早地对自己的周末活动做了安排,造成跟工作上的冲突。其实,不少政府机关的工作是需要在放假期间进行的,比如政策宣传,比如街道服务,比如外出考察。如果宋颂熟悉了这些,便不会早早安排下自己的活动了。

其次,职场上遇到工作与个人生活冲突的情况,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这种时候如何平衡,就是考验一个人情商的时刻。职场新人刚刚踏入工作坏境,一开始面对这种情景,心里难免会有抵触,宋颂就是这样脱口拒绝了主任。细究起来,一场漂流和自己的职业生涯,两者孰轻孰重?大家自己都能掂出其中的份量。特别对于新人而言,初入单位,正是应该多多表现自己的时候,切不能“小不忍而乱大谋”。

可能有人会说:“那总不能让工作都把私人时间给侵占了呀。如果是老同学聚会一类多年难逢的活动,难道也要眼睁睁错过?”没错,把工作放在首位,并非意味着要把私人生活完全牺牲。一个小窍门就是,平时在领导同事的面前,积极肯干,把该做的事情漂亮地完成,如有时间,应该争取多承担一些任务,给领导和同事留下良好的印象。这样,当真的遇到一些两难情境时,领导会更乐意调整人手,同事也会更乐意帮你的忙。

另外,在安排自己的活动之前,最好能先主动打听一下单位有没有加班任务,做到“知己知彼”,避免冲突;或者提前跟领导打个招呼,让领导有时间另行安排。举个例子:我有一个多年不见的好友,平日工作繁忙,几乎天天加班,一次我从外省去他所在的城市出差,打算顺便探望他。他为了保证晚上能准时下班赴约,提前一天就在自己的微博上提到了这件事。而在他们部门里,领导同事都流行玩微博,彼此间互为粉丝,所以领导自然看到了他的微博动态。第二天,下班时间好友向领导提出要前去赴约,领导很爽快地答应了。当然,该好友平日里的工作表现是有目共睹的,领导看在眼里,关键时刻当然大开绿灯了。

宋颂听了我的分析,眉头才渐渐舒展开来,说:“看来,我以后得将功补过才行啦。”我点点头:“是啊,虽然说这次你疏忽了,但领导也是人,只要好好表现,大家对你的印象一定会改观的!”宋颂这才露出了放松的笑容。我俩又聊了一会儿,他突然想起了什么似的,又问道:“对了,我有个朋友,也是刚进机关,前段时间给我讲了他遇到的一件尴尬事,不如你也帮我分析分析?”于是,我放下杯子,开始再次专注地倾听起另一个故事——

交还是不交?

某个阳光懒散的午后,办公室里那天该做的事似乎都做完了,大家昏昏沉沉。领导耐不住寂寞,跑到楼上串门去了,另几个同事上网的上网,看报纸的看报纸。小刘练了会儿字,看看离下班的时间还有半个多小时,便跑到单位办公室找些期刊来看。这时,他看到一本爱看的杂志,抬头四处打量,看到打字员美眉静坐屋里一角。就问道:“这本杂志借我一阅可不可以?”那美眉头也不抬地说:“嗯。”于是小刘拿着杂志回到办公室,认真进行了一番阅读。

不知过了多久。突然觉得走廊上有人来回走动的声音。小刘没理会,继续看那本《南风窗》。突然,有人冲了进来,问:“谁看见那本书没有?”大家都本能地抬头,原来是办公室的张主任,大家集体摇摇头。也没人去问什么书,反正不是他们拿的。大约还有十分钟就要下班了,小刘合上书,就在这时,突然看见,这本杂志的扉页上赫然写着大领导的大名!电光一闪间,小刘什么都明白了。刚才办公室主任寻找的,莫不是这本杂志?

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把杂志销毁,从此人不知鬼不觉,所有人只会怀疑收发室漏拿了,责任由他们承担;二,主动供出是他“误”拿了杂志,害得大领导四下寻找,害得主任们四处奔走。

十秒后,小刘选择了第二条路。

在大领导的办公室里,小刘连声道对不起;在办公室主任们面前,他羞得抬不起头来。从此以后,小刘很少再四处去找东西来看了,实在闲得无聊时,他就盯着窗外,数着阳光移动的速度。至少,这样不会犯错。

乍看之下,似乎承认错误太不值了,为了一本杂志在领导面前丢脸。然而细想想,难道就该让收发室蒙受不白之冤吗?再进一步说,难道小刘拿了杂志这事,真的人不知鬼不觉?当然不是。至少,打字员知道他拿了一本杂志,虽然不一定知道是哪本,但核对一下,很容易就能水落石出。真到了那时,小刘的处境才叫难堪。那就不是误拿,而是人品问题了。所以说,小刘最后的决定是正确的。

但是,小刘也大可不必“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类尴尬事,只要细心点儿,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首先,要搞清楚单位的“文化”。具体而言,没事儿的时候,是不是可以随便看书看报上网,领导是不是认可这种行为,这都是要事先观察清楚的。这样的事情,有的单位松点儿,有的单位紧点儿,但总的来说,新人最好时刻保持手上有事做,老员工们固然可以偷空放放松,新员工还是保持积极的状态为好。有空时,多看、多学、多做些与业务相关的事,难道不比看杂志、数阳光更让人赏识?

其次,借取公共或是他人物品时,要弄清该物品的归属人,这样该不该借,至少心里有个数;或是至少要有个见证人在旁为好。小刘比较粗心,一没注意杂志上的名字,二没跟在场的打字员说清楚自己拿了什么杂志,导致领导四下问不出杂志的下落,大家跟着瞎忙乎一场。借走了杂志不是大问题,惊动了这么多人,才是小刘觉得抬不起头来的主要原因。

最后,犯了错误,勇于承认及引以为戒,吸取教训,知道下次怎样才能做得更好,不要裹足不前,才是做人做事的正确态度。在这个案例里,小刘做到了前半部分,但却让自己今后做事变得畏首畏尾,这是不可取的。

猜你喜欢
好友办公室机关
在推进“两个机关”建设中践行新使命
把人大机关建设成为学习型机关
属羊
打开机关锁
雪花特快专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