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不会被谷歌牵着走

2010-01-19 12:01
环球时报 2010-01-19

●本报驻美国、法国、德国记者 萧达 江钟 青木 ●本报记者 王跃西 ●汪析 王艳

谷歌威胁退出中国事件进入第二周,18日路透社的最新消息说谷歌正在调查是否有内鬼参与之前它宣称的来自外界的网络攻击,这被看成是为自己找台阶的又一个姿态,上周末谷歌发言人已表示要在中国继续干下去,并将与中国政府谈判。对谷歌事件将如何结束,国际媒体上流传着各种猜测,但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谷歌没有谈判的资格和实力,不可能获得胜利。西方一些媒体连日来刊登一些中国民众向谷歌公司送花的各种照片,渲染中国社会因谷歌事件表现出的分歧。“中国社会在谷歌事件上的不同态度更应被理解成多元性增加后的成熟,而不是分裂,中国社会已经具备了经受争论的体质。任何人都不要指望中国社会出现分裂。”一位中国学者18日对《环球时报》说。

谷歌为自己找“台阶”

18日,环球网接到来自谷歌中国“谷歌关键字广告”的商函信件,推出优惠促销活动,随后记者致电“谷歌关键字广告”小组,该小组人员称,目前谷歌一切业务正常运行。

路透社18日报道说,熟悉情势的消息人士向路透社透露,谷歌公司在调查是否有公司内鬼参与对谷歌的网络攻击。此前谷歌公司宣布考虑撤出中国时理由之一就是“遭到黑客网络攻击”。路透社称,谷歌公司的一名发言人拒绝“对谣言和猜测置评”,但承认这是正在进行的一项调查。易观国际互联网高级分析师李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谷歌调查内部员工是否参与所谓的网络攻击,是其找台阶下的表现,是危机公关的一种方式。李智表示,谷歌做出的退出中国的决定本身是冲动的,从一开始表现出的态度强硬,到目前一步步的缓和,说明谷歌意识到了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如果谷歌最终没有退出中国,那无疑是它导演的一出闹剧。

西方一些媒体似乎根本不在乎谷歌的处境如何,并夸张报道谷歌事件在中国社会产生的分歧。“德国之声”17日说,“谷歌可能撤离中国市场的消息卷起的是一股惊涛骇浪”,中国两家新闻网站上,热烈讨论的网民鲜明地形成“挺谷歌”和“拍谷歌”两大派别。时政电子杂志Slate法语版网站上,一些法国博客作家认为,谷歌直接挑战中国政府权威的做法,使中国知识分子的意见分歧公开化。《世界报》博客18日的文章提醒,谷歌事件似乎是谷歌那个喜欢制造动静的领导团队又一次“抖机灵”,当他们在欧盟、甚至在美国都面临诸如书籍扫描权限等问题的指责、诉讼,名声一落千丈之际,在中国的这个动作可能赢得一些喝彩,但谷歌如果是“转一圈,马上回来”,那将令中国支持谷歌行为、向谷歌献花的人士陷入尴尬。

美联社称,谷歌事件“是一个意外的政治挑战”。法国国际广播电台17日说,最初的一两天,很多中国网民对谷歌中国抱同情、支持、惋惜的态度,现在不少人逐渐愿意相信,谷歌的退出并非单纯的企业行为,而是“美国政治运作的一环”。法国《星期天报》称,事实上谷歌在全球很多地方都正挑起各种各样的争议,如在法国和欧洲,围绕知识产权侵害和“数字图书馆”版权问题,正爆发一系列争议,且谷歌的态度十分好战。文章称,美国人素来是假借道德名义,行维护自身利益之实的行家里手,60年前就曾以此方法逼迫法国影院对好莱坞电影开放。文章认为,道德和利益的相互纠缠,会让中国网民不容易作出自己的判断取舍。

“中国树”仍只有一条根

“中国社会对谷歌的犹豫,其实恰恰是一种成熟的表现。反过来说,如果中国一致对谷歌说不,说明民族倾向过于严重,这可能导致在政治决策、经济判断上出现不理智行为;而假如中国百姓都拥护谷歌、反对政府,这对中国来说简直就是一场‘灾难。”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传媒学教授安德斯·鲍威尔18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他认为,网络使用最大特点之一就是“习惯性”,当谷歌与中国政府发生争执时,一些人或出于网络使用的习惯性,或出于其他原因支持谷歌,其实是正常的,爱谷歌不等于不爱中国。鲍威尔认为,社会的多元化与分裂是看起来相似、本质上不同的两个事情。社会多元化就好比一棵繁茂大树,枝杈纵横,甚至会有“树中树”,但根是相同的,且越是枝叶繁茂证明这大树的根系越发达,生命力更旺盛。分裂则是在根源上就朝着另立门户的不同方向,结果就是一棵本来繁茂的大树不断分裂变成没有什么生命力的小树。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说,在谷歌考虑退出中国问题上,中国的网民出现了一些分歧,但这种分歧并没有西方媒体渲染的那样严重。从美方透露出的消息看,谷歌在表示考虑退出前与美国政府进行过沟通,谷歌随后把理由解释得冠冕堂皇,因此不排除这件事背后有政治因素,而有些网民考虑的远没有这么深。不同的意见说明了中国社会越来越多元化,但这并不说明中国社会的分裂,任何人都不要指望中国社会分裂。

英国皇家国际关系事务所中国问题专家凯利·布朗认为,中国多元化并不意味着更多的人正加入亲西方文化阵营,中国这么大,社会上的不同意见存在是自然的,但中国不可能变成一个亲西方国家,因为它有着其厚重的东方文化。即使中国年轻一代更喜欢用谷歌上网浏览,他们从根本上还会坚持一个观点:我为什么要支持西方?在谷歌事件上的分歧动摇不了中国人的根本信念,争吵不等于分裂,正如欧盟27国每天都会为农产品税收、环保配额等事关各国经济利益的事情争吵。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赵国军博士说,西方总有这样一种想法:中国民众和政府在对待一些制度等问题上有差异,以为挑起网络自由这个议题可以产生分裂效果,但中国人不可能被谷歌牵着鼻子走。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吴心伯认为,和人权、宗教问题一样,谷歌事件也是中美结构性问题的一部分,只不过在不同时候表现不同罢了。这种问题很难得到彻底解决,如果美国政府过分发挥,必然给双边关系带来巨大冲击,得不偿失。

鲍威尔认为,“政治决策跟着社会发展走”,所以中国很多决策会显得慢半拍,一些民众可能不满意,但这主要是中国内部的问题,当有外来压力时内部矛盾会迅速转为统一的对外张力。西方目前对中国的战略就是“等等、动动再等等”,即等着中国内部的一些风吹草动,然后施加影响,当无功而返后就只好再等。其实这可能是一个“没有结果的循环”:坐等其变太急人,而伸手太长又总是失败。鲍威尔说,如果西方一些人任“谷歌事件”发展为政治问题,几乎可以肯定,又会像以前重复过的那样打错算盘。

谷歌可能过高估计对中国的影响

《洛杉矶时报》18日说,“谷歌扬言退出这个亚洲大国的举动赢得了来自政治人物和硅谷商界领袖以及许多人权活动分子的称赞”。英国《金融时报》的一篇文章则说,“叫板中国,谷歌形单影只”。文章写道,随着中国快速成为美国科技产业的主要市场之一,几乎没有任何企业领袖或金融家有意搅局。报道援引红点创投公司联合创始人杨卣铭的话说,“我认为,很难把我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强加给一个发展状态不同的国家。”报道还说,美国也有人质疑:谷歌选择这种公开对抗的方式,是否明智?

阿联酋《海湾新闻报》18日的文章写道,对世界大多数人来说,没有谷歌的生活似乎不可想象。或许这家美国巨头在宣布有意撤出中国时也是这么想的。这样一来,中国网民的世界就塌了?这样就订不到机票、写不出论文、买不到蛇油或不能上网打麻将了?完全不会。谷歌巨头有强大竞争对手,尽管谷歌拼命满足中国的要求,到去年其市场份额只有29%。在中国,人们奉行“中国人看中文的”。中国富翁到新浪看新闻、中国女孩上淘宝网购物、年轻人上的是校内网和51网,而整个国家的人即时通讯用的是QQ。

美国《时代》周刊网站题为“谷歌与中国:硅谷不再是王”的文章写道,谷歌和西方媒体把这个纷争转变成一场道义冲突。或许吧。但这也再次象征着全球经济权力平衡的转移。其他国家也审查内容,不仅伊朗,在整个波斯湾和北非网站也常遭到封锁,理由是内容引起反感,但这些没引起轩然大波。其他国家也有网络间谍行为,特别是以色列,美国自己就有全世界最大的黑客队伍受雇于国家安全机构。文章说,不同的是,中国的审查和监控互联网的努力对西方企业的霸权和硅谷在新技术领域的统治地位构成了挑战。所以,谷歌事件的背景是,中国崛起,世界新兴企业家不愿再屈居美国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