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无为”思想浅析

2010-01-20 02:19刘志荣
黑龙江史志 2010年1期
关键词:精神境界无为道家

刘志荣

(青海师范大学法商学院 青海 西宁 810000)

道家的“无为”思想浅析

刘志荣

(青海师范大学法商学院 青海 西宁 810000)

“无为”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它与“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是完全一致的。“无为”的本质就是“无为而无不为”。“无为”的精神境界就是“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的直接体现。是顺应自然的变化,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不人为造作,达到“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道家伦理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对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的启示意义。“无为”是追求一种精神境界,如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绝对精神自由境界。

道家思想 无为而治 和谐社会 天地精神

“无为”的本质就是“无为而无不为”。“无为”的精神境界就是“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的直接体现。“无为”是顺应自然的变化,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不人为造作,达到“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道家伦理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对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的启示意义。“无为”是追求一种精神境界,如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绝对精神自由境界。

一、老庄对“无为”的论述

“无为”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无为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的变化,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不人为造作,达到“无为而无不为”。它与“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是基本一致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这是老子五千言讲的主要问题。天地万物是由道创生的,而道则要依法于最高的准则“自然”,人要依法地、天、道,便必须也依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个“无为而无不为”,便是“自然”“规律”的体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四十八章》),老子认为做学问要每天的增加知识,而体道则要每天削减私欲,损之又损,就达到无为、无为便可以无不为。《庄子·养生主》中的寓言“庖丁解牛”里为梁惠王宰牛的厨师,他手起刀落,一招一式,就像和着音乐节拍跳舞一样,而且游刃有余,干净利索。梁惠王连连称赞,不解其技艺为何如此高超。厨师讲了一大通道理,究其解牛秘诀只是八个字:“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也就是遵循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可见,道家的“无为”思想的实质在于:反对违背人的本性和违背自然法则的肆意妄为。其宗旨在于,消解人与自然的对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无为”在个人修身上的意义

在个人修身上老子提倡自然“无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二章》),“无为”便是事成后不占有,不自恃,不居功,因为不居功,其功劳不会失去。“功成身退,天之道”(《老子·九章》),“无为”就要功成身退,这是天道。“天之道,不争而善胜”(《老子·七十三章》),“夫唯不争,故无忧”(《老子·八章》),无为就是不争,不争便能取胜而又没有祸害。“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四十四章》),“故知足之足常足”(《老子·四十六章》),“无为”就是知足,知止,这样便长满足,可以长久。“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七章》),老子认为“无为”便是无私,不争先,置身度外,因为无私,才能达到自己理想的目的。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成也,王侯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老子·三十二章》),治理天下的人,要是能遵守天道的无为,则万物将自宾从,自化育。“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五十七章》),“无为”便是好静,无事,无欲,人民便会顺化,纯正,富足,纯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四十八章》),“无为”便是无事,不制造逆民心,违天理的事端,无事才可以取天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无为”就是顺从、辅助自然的发展,而不敢干预。“无为”便是指去除私欲,顺着民心,顺着天道去处事的原则。

三、“无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以“无为而治”为核心,道家提出了自己系统而深刻的政治伦理理论。而和谐社会的构建,从根本上说,就是能否化解各种社会利益矛盾,使整个社会及其生活体系走向和谐发展。因此,道家政治伦理对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无为而治是道家政治伦理思想的核心。《道德经》中有十二处提到无为。老子(《老子》三章)说:“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家提出的“无为而治”,其基本涵义,一是因任自然,二是不恣意妄为。因任自然,是说统治者治理国家应当遵循自然的原则,让人民自我化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政府的职责在于辅助人民,使其充分自由自在地活动,如此,人民自然平安富足,社会自然和谐安稳。老子认为统治者超越自然的“有为”,必然会引发其对个人私欲、权势的无限追求,同时势必榨取庶民百姓的脂膏,威胁人民的自由安宁和生存。“无为”作为一种政治纲领和政治态度、政治方式,要求统治者任人民自由自在地发展和完善自己,不去干预他们正常的生活,扰乱他们的心智,增加他们的负担。故“无为”相对于那些自认为自己是他人命运的裁定者,自以为有资格对别人的事务有权管理的人,是一种限制,“无为而治”强调因任自然,就不能不限制统治者个人的主观行为,它内在地包含有“管得最少的政府即是最好的政府”,以及尊重人民大众的自由人权等民主性的命题。

“无为而治”不仅要求君主无为,更要求整个统治阶级无为。总的原则是希望统治者减少政事活动以尊重人民的个性,发展人民的自由和维护人民的权益。老庄道家无为而治的价值取向,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它既不同于孔孟儒家所倡导的礼治,也不同于墨家所推崇的尚贤政治和法家所主张的法治,为政治家选择理想化的治政纲领提供了新的换位角度。

在道家的“无为而治”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君道无为和治国无为两个方面。所谓君道无为,就是君主遵循无为而治的原则,清虚自守,卑弱自持,做到去私立公。要做到与民休息,必须做到:(1)省刑罚;(2)轻赋税;(3)去礼文;(4)宽政务。老子(《老子·五十七章》)反对苛繁的刑罚和法律,认为“法令滋彰,道贼多有”。

道家主张简刑罚、薄赋税、去礼文、宽政务,表达了国家的政务活动必须围绕人民的休养生息而运转的观念,体现了其尊德隆民、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既是对统治阶级诸种治政行为的批判、揭露与抨击,也为统治阶级摆脱深重的政治危机、缓解统治阶级与庶民百姓的矛盾冲突提供了种较为明智的治政模式:而且道家简刑罚、薄赋税、去礼文、宽政务的主张,实质是一种改革政治体制的弊端以更好地服务于平民百姓的学说,也说明道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对建立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四、“无为”是绝对精神自由境界

道家的“无为”提倡“柔弱胜刚强”的辩证法,表现出直觉的特征,他不是为了说明世界、解释世界达到改造世界的的目的,而是提倡超越现实世界,用内心直觉的体验方法追求“无为而无不为”、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圣人体无”的精神境界。

老子对“道”作了抽象的思辨。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1](第四十二章)这里的“一”解释为元气,“二”解释为阴阳。“三”解释为阴阳交合,意思是道产生了元气,元气产生了阴阳二气,阴阳交合产生了万物,所以说“万物负阴而抱阳”作为宇宙万物本原的“道”具有无名、无形、无为、虚无、无限的特点。

老子还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而又玄,众妙之门。”[1](第一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1](第四十章)。

庄子说:“有始也者,有末始有始也者。有也者,有末始有夫末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末始有无也者,有末始有夫末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末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2](《齐物论》)

这种解释是从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上来说明“道”的超越性,“道”不仅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且世界是没有开始的,开始的前面还有无数个未开始,“有”的前面不仅是“无”,“无”的前面还有无数个“无无”。在这个基础上庄子用相对主义方法论证了无为而无不为。他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2](《养生主》)。人不可能认识变幻莫测没有绝对标准的各种具体事物,因为一切都是相对的。关于美丑、是非、善恶、有无、对立都是人的主观臆断,使人陷入困惑。因此人只能把握“道”的关键。取消一切关于彼此的对立,在精神上与“道”同体[2](《齐物论》)庄子提倡非理性的直觉方法用“坐忘”的方法排除一切感情和欲望。忘掉自己的肢体。去掉一切知识。把生死置之度外,这样就可以超越“有待”而达到“无待”进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绝对精神自由境界。

[1]高亨.老子正诂[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清]郭庆潘.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1.

[3]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4.

[5]高亨.周易大传今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1.

刘志荣(1978—),男,江西瑞金人,青海师范大学研究生部法商学院中国哲学系研究生(2)年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与公共管理。

猜你喜欢
精神境界无为道家
推己及人
漫画道家思想
《庄子说》(二十五)
漫画道家思想
老子“无为”思想的价值研究
平淡自然、孤高拔俗——略谈文徵明雪景山水
艺术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生活世界”视野下的反腐倡廉教育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