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政府争取成为“租借法案”受援国

2010-01-20 02:19郭倩
黑龙江史志 2010年1期
关键词:宋子文国民政府罗斯福

郭倩

(安徽大学历史系专门史中外关系 安徽 合肥 230039)

国民政府争取成为“租借法案”受援国

郭倩

(安徽大学历史系专门史中外关系 安徽 合肥 230039)

中国战时外交把中国的抗战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一直努力积极争取西方国家的援助,特别是美国。国民政府认清美国需要中国战场牵制日本的条件,积极通过外交途径争取美国租借援华,同时社会舆论界也对争取美租借援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政府 舆论 美国 租借援助

“租借法案”在美国国会辩论的过程中,国民政府积极进行诸多的外交活动,希望“租借法案”能首先援助中国,竭尽全力争取美国的租借援助,同时中国各种报刊杂志也积极的宣传中国的抗战,关注美国租借法案的辩论过程,为租借法案的通过及中国获得租借援助起了一定的舆论作用。

1940年6 月蒋介石派遣宋子文作为私人代表赴美。蒋介石在给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信函中说:“因世界局势之剧变,余觉有与阁下交换意见并请界予援助之迫切需要。余不能亲来承教,特派宋子文先生为代表,前来华府晋谒,彼固为阁下素所熟悉者。余已授予宋子文先生代表中国政府在没商洽一切之全权,彼受余之完全信任,且其对国内之情形与对外之关系完全明了。请阁下惠予亲切之洽谈,一如余私人接触者然,不胜企盼”。[2]

1940年日本进军法属印度支那,南进形势明朗,英美为了阻止日本的南进也必须考虑加大对华援助。1940年12月20日,罗斯福在《炉边谈话》中说:“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大兵工厂,对于我们,这是和战争本身一样严重的非常工作……我们已经给了英国很大的物质援助,而我们将给予更大的援助”[6]英国一旦战败,美国将成为纳粹的下一个目标,美国必须加大援助英国。

国民政府实时抓住机会,利用国际局势及其美国的政策变化,展开多方面的外交。1941年德国在欧洲挺进和日本在中国的行动,给美国政府极大的压力,于1941年1月向国会提交了“租借法案”根据法案的条款,如果“总统认为任何政府的防务对美国非常重要”,华盛顿将资助该政府购买和补充军事装备。[7]这时宋子文敏锐地察觉到对中国来说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决定利用这一大好时机来争取更多的援助,他即敦促罗斯福派特使前往重庆,了解中国的抗战情况,以便获得更多的援助,获得租借权利。在1941年1月20日宋子文自华盛顿给蒋介石的报告中讲“聘请总统府经济主任卡雷君来华,作短期考察经济弊制情形……回总统府原任后,日常在总统旁,此后美国经济财政上或能加强援我,且可在钧座及总统间做一私人联络线。”[8]由此亦可见,宋子文敦促美国政府派遣特使来华,就是为了能使罗斯福更加了解中国抗战的困难,争取更多的援助。居里本次来华,也确实为中国争取更多的援助,产生了极大的帮助。居里和蒋介石进行了多次的谈话,蒋介石介绍了中国独自坚持抗日的巨大创伤和经济物资的极大消耗,同时也表明了中国抗日的决心,希望美国能给予更多的帮助。居里来华对于美国政府了解中国的抗战,及其中国的经济状况,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大陆报社评“美国罗斯福总统私人代表居里博士,及经济学家台斯德尔斯君来华,调查如何协助重庆之中国政府,今於行将返美之际,如有人希望此二人回国,能加速美国对华之援助,则此种希望,实为合理,此二人对于中国之战时情形,及获得作战成功之所需要者,均有密切之研究,彼等不久将乘飞机返美国,向白宫呈报其调查所得之结果,”同时据重庆西南报纸记载,“居里博士自抵重庆后,即日与华盛顿保持无线电接触,据称,居里博士甚至向罗斯福总统建议,增高对华之援助,与更多之贷款。”[10]由此可见,宋子文及国民政府在二战时期,国际形势瞬息万变,能很好的作出判断并采取有利可行的措施促使美国对华提供更多的援助。

在1940年12月蒋介石在给美国总统的电文中说:“余以为西欧战事与中国抗战已不可分,且在解决之程序上,对于遏制日本侵略之范围较易,而且可使中日之战事先行结束,远东形势获得早日安定……此时敝国若有美国新式飞机五百架,即足以牵制一千五百架日机之战斗。”[12]这时蒋介石也清楚的知道美国的“先欧后亚”战略,但是,他一直在试图争取美国能给中国更大的援助,努力争取更多的军事物资的援助,尽早解决亚洲的战事,使中国早日安定。其后不久即在次电文中补充“其关键要在短急时间内能与敌军以出其不意之打击”蒋介石迫切希望得到大量军事援助的心情亦由此可见。虽然罗斯福及美国政府没有该改变整体的战略方针,但是,国民政府的外交努力至少使美国了解中国的抗战,为争取更多的援助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罗斯福在回电中说:“贵总统演说,道及敝国抗战情形,及贵国继续协助各节,遥听之余,至为感奮。”[13]1941年1月11日,蒋介石向美国驻华海军武官助理麦克少校和一些记者说:希望美国能够派出军事专家小组,帮助中国训练空军、疏通滇缅公路。在民国三十年一月三十一日蒋委员长与美记者的谈话中,称“美国若以助英国之半,援助中国,则美国自身将无被牵入远东战事之危险,中国若得充分之物质援助、即能单独与日本周旋,不必外界之军事援助,对日战争中中国需要美国更大之财政援助、及军用品之供应。”[14]很显然,国民政府清楚的认识到远东的局势对于美国的影响,这时美国注意的焦点仍在欧洲,不想过早的卷入远东的战事,同时又必须努力抑制日本的南进,要求美国给中国更多的军事援助是可行的,是符合中美两国利益的。在《大公报》民国三十年一月十五日的社评中有云:“美国租借援助反侵略国家,就是她本身可以不参战的一个最确切的担保。她用剩余的财力和物力,避免人民的流血牺牲,即可保护她东西两岸国防的安全,这是再上算没有的事。”[15]

日本的侵略行径已经严重威胁美国的利益,美国必须及时自卫,在不能直接参战的形势下,迫于欧洲的形势,在远东只能援助中国,使中国牵制日本的大量兵力,避免自己过早的卷入远东的战场。“日本南下势将威胁从香港到新加坡包括菲律宾,甚至可能印度的所有西方阵地,这将意味着发生两洋战争,而要进行这样大规模的战争,英国舰队实力不够,美国舰队也缺乏必要的准备”[11]因此,美国必定会不遗余力的保持中国战场,租借援华就成为必然。

美国政府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后,1941年3月11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租借法案》。此后,罗斯福总统私下表示中国是租借法的受授国,又于15日公开声明,美国将全面援助英国、希腊和中国,美国已答应中国援助的请求。1941年5月6日,罗斯福正式宣布,《租借法》适用于中国。当然,这是国内外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国民政府的外交努力,也为“租借法案”能适用于中国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国民政府战时的对美外交为中国抗战起了积极的作用,也为中国成为大国奠定了基础。

国民政府抗战时的外交,主要是对美外交,其目的就是尽可能多的争取美国对华援助,在获悉美国有租借军事物资的意向时,宋子文努力促成居里访华,了解中国的抗战情况。蒋介石与居里的多次谈话中,表达了中国抗战的艰难,迫切需要美援,为中国获得租借物资提供的很大的帮助。蒋介石也通过电文、书信给驻美人员进行指示,已达到美国对华积极援助的目的。总之,中国抗战的取得的大量的美国军事援助,和国民政府的外交努力是分不开的,我们在解读这段历史时,也应对国民政府的外交努力给予一定的肯定。

注释:

[1]王松.宋子文传[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153.

[2]《大公报》1941年1月—6月,19.

[3][美]迈克尔.沙勒.美国十字军在中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44.

[4]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印.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Z].战时外交(三),533.

[5]《申报》民国三十年二月二十七日.

[6]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印.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Z].战时外交(三),428.

[7]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印.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Z].战时外交(三),453.

[8]《申报》民国三十年一月三十一日.

[9]大公报》1941年1月—6月,64.

[10][美]麦克米伦出版公司出版《蒋介石的外国高级参谋长—史迪威》姚立凡、雷建闽、吴水华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95.

猜你喜欢
宋子文国民政府罗斯福
决策权动态流转:国民政府初期华侨教育师资政策考察及当代启示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生物治理理念研究
装疯卖傻的宋子文
罗斯福的壮举
多重利益分歧与广东免征洋米税风潮
罗斯福的壮举
罗斯福的壮举
蒋宋孔家族成员之间的亲疏远近
滇缅铁路与抗战精神
罗斯福的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