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75例疗效观察

2010-01-29 10:47郭迎霞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19期
关键词:丹红稳定型丹参

郭迎霞

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75例疗效观察

郭迎霞

目的 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UAP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5例,2组均接受常规抗心绞痛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40 ml加入5%葡萄糖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对照组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加入5%葡萄糖250 ml静脉滴注,1次/d。2组疗程均为14 d。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CRP、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对照组为7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CRP、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改变(均为P<0.05),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均为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UAP安全影响,可供广大基层医院酌情选用。

不稳定型心绞痛;丹红注射液;C-反应蛋白;血液流变学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AMI之间的一组综合征。目前认为,冠脉内径的突然或进行性缩小,导致冠脉血流量减少,而非心肌耗氧量增加,是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主导因素。其成因是冠脉暂时性血小板聚集与纤维蛋白网的形成、附壁血栓形成、局部血管痉挛或粥样斑块破裂、血管内膜损伤。治疗UAP的目的是缓解症状,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而积极合理的治疗是减少AMI的关键,对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作者应用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75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50例入选患者为本院收治的UAP患者,均符合关于UAP的诊断标准[1]。患者用药前平均每周有2次以上的心绞痛发作症状,以一般抗心肌缺血药物(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治疗效果不明显。排除:AMI患者;合并重度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患者;合并重度肺功能不全,急性脑血管疾病及肝、肾、造血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患者;其他心脏疾病患者及重度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症候群、颈椎病患者;胃、食道、胆囊疾病所致胸痛者;孕妇或对本药过敏者;依从性差,疗程不足,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者。将15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5例。治疗组男33例,女42例,年龄37~67岁,平均57岁,病程(5.8±2.0)年;基础疾病:糖尿病35例,高血压37例,冠心病36例,颈椎病28例。对照组男36例,女39例,年龄40~66岁,平均56岁,病程(6.0±1.9)年;基础疾病:糖尿病36例,高血压36例,冠心病38例,颈椎病30例。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基础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心绞痛发作时给予舌下含化硝酸甘油、持续低流量吸氧,单硝酸异三梨酯20 mg加入5%葡萄糖250 ml静脉滴注;低分子肝素5000 U皮下注射1次/12 h,维持5~7 d;阿司匹林100 mg,1次/d;美托洛尔25 mg,2次/d;辛伐他20 mg,每晚一次;视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用丹红注射液40 ml加入5%葡萄糖250 ml静脉滴注,1次/d,14 d为一疗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加入5%葡萄糖250 ml静脉滴注,1次/d,14 d为一疗程。

1.2.2 观察指标 每天记录心绞痛发作次数、部位、程度、持续时间及硝酸甘油用量,同时检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于治疗前和完成治疗后检测血清CRP、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

1.2.3 检测方法 采空腹静脉血4 ml,CRP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采用普利生LBP-N6C(北京产)血液流变仪进行检测。

1.2.4 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14 d后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疗效评价。显效:同等劳累程度下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用量减少80%,心电图恢复正常;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用量减少50%~70%,心电图检查ST段抬高≥0.05 mm,主要导联倒置T波变浅达25%以上;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心电图相同或加重,硝酸甘油用量增加。总有效例数为显效例数和有效例数之和。

1.2.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0.0软件。正态分布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2组疗效比较 2组患者均完成1个疗程,2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2组疗效比较(例,%)

2.2 治疗前后CRP水平、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比较。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CRP水平、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比较(±s)

表2 2组治疗前后CRP水平、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CRP(mg/L) 全血高切黏度(mPa.s)血浆黏度(mPa.s) 纤维蛋白原(g/L)治疗组 75 治疗前10.8±2.0 8.89±1.15 1.89±0.15 5.9±0.4治疗后 6.5±1.7☆☆ 6.46±0.94☆☆ 1.42±0.10☆☆ 3.1±0.4☆☆对照组 75 治疗前 10.3±1.6 8.68±1.21 1.93±0.16 6.0±0.6治疗后 7.1±1.5☆ 7.74±1.09☆ 1.68±0.15☆ 4.9±0.5☆

2.3 不良反应 2组用药前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变化,全部病例未发现不良反应。

3 讨论

UAP的主要发病机制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冠脉内不稳定斑块内出血、斑块纤维帽出现裂隙、表面上有血小板聚集及(或)刺激冠状动脉痉挛,使局部心肌血流量明显下降,导致缺血加重。当发生UAP时,大多数患者具有2~3支血管病变,10%病例仅有一支血管病变。由于患者可能在数小时、数天或数周内发生急性心梗,因而及早作出诊断并给予合理正确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研究证实,血液流变学与冠心病关系密切,血黏度增加可使血小板黏附或聚集,增加血流阻力,使血液瘀滞。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二者均增高时危险性大大增加。血液流变学指标常作为冠心病疗效和药物评价的重要依据。CRP是介导机体炎性反应的一个重要指标,与动脉粥样斑块破裂、炎性侵润有关,而且降低其水平可减少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丹红注射液是丹参、红花提取物,主要成分是丹参素。丹参、红花是常用的活血化瘀药物。丹参的药理机制为:抑制磷酸二酯酶,升高红细胞、血小板CAMP浓度;其水溶成分7643能兴奋PGI2合成酶的活性,使PGI2合成增多,血管内皮细胞中PGI2增高,血管扩张[2,3];其还是强氧化剂,能有效消除机体内的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稳定细胞膜,其效果与超氧化物歧化酶相似,作用与计量有明显正相关[4]。红花具有活血通络、祛瘀止痛的作用,红花提取物在体内、体外均能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对内源性凝血系统的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红花应用与治疗心肌缺血已有悠久历史,临床研究报道红花制剂可缓解冠心病患者心绞痛发作的临床症状,改善缺血性心电图与血液动力学状况[5]。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的治疗组总有效率88%,疗效优于对照组的71%,且实验室检查表明,CRP、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均明显降低,临床上也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并且疗效确切,值得广大基层医院推广。

[1] 罗镝,潘德茂.中药复方制剂通心络对心绞痛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影响的研究.新医学,2006,37(3):171-173.

[2] 谭治,谢今生.细胞膜流动性与中药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12(11):699-701.

[3] 汪钟.活血化瘀中药对血小板功能调节的机理.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12(9):567-569.

[4] 陈向荣,陆京伯,石汉.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新进展.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1,21(1):44-46.

[5] 白玉连,柯美玲,刘京德,等.红花对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和临床的影响.中医药研究,1991,(5):33-34.

471100河南省孟津县人民医院心内科

猜你喜欢
丹红稳定型丹参
丹参“收获神器”效率高
丹参叶干燥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
丹参叶片在快速生长期对短期UV-B辐射的敏感性
42例丹红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
丹红注射液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脑梗死52例
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阿托伐他汀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颈椎病脑供血不足48例
益气养阴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3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