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关系对企业资源获取的影响:一种结构性观点

2010-02-01 07:58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包容性不确定性结构性

郭 海

一、引言

管理者关系(managerial ties)指“管理者的边界扩展活动及其与相关外部实体的互动”[1](P654),反映了管理者与企业的客户、竞争者、供应商及政府机构等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的私人社会关系。在处于制度转型时期的中国,由于企业更多地采用基于网络的战略而不是以市场为中心的战略参与市场竞争[2],管理者关系在企业商业运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管理者关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也因此受到战略学者的广泛关注[3]。

但学者们在管理者关系是否有助于提升企业绩效的问题上却持有不同的观点。不少学者肯定了管理者关系的促进作用。例如,基于社会网络理论,有学者发现管理者的商业关系和政治关系均有助于提升绩效。[4]类似地,Li和Zhang在对184家技术初创企业的研究中发现,管理者的政治关系网络与绩效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5]也有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例如,Li、Poppo和Zhou发现,管理者关系与国内企业绩效正相关,但与外资企业绩效存在倒“U”型关系。[6]这表明,管理者关系的作用受到文化等因素的影响。Park和Luo发现关系的使用有利于提高企业销售增长率,但与利润增长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7]这表明关系的培养和维持是有成本的,也是企业资源投入的一部分。

研究结论不一致的一种可能原因是,它们都没有深入到管理者关系影响企业绩效的过程中去探索管理者关系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很多观点都暗示,资源获取是管理者关系提升企业绩效的一种重要机制。基于资源的观点认为,企业可以通过社会关系获取所需的资源[8];资源互补理论将组织间关系看做企业获取互补性资源的重要手段[9];资源依赖理论则强调企业利用管理者关系获取资源以降低对外部环境的依赖[10]。遗憾的是,现有研究大多关注管理者关系对绩效的直接影响,却没有深入考察管理者关系在帮助企业获取外部资源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管理者关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也是情境依赖的。以往的研究表明,市场环境特征是影响管理者关系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例如,Peng和Luo发现,管理者关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强度因企业所处行业增长率的不同而不同[11];Li、Poppo和Zhou的研究则认为,产业环境越不确定,管理者关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就越强[12]。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为降低对外部资源的依赖程度、缓解环境不确定因素的冲击,企业更有可能培育和使用管理者关系。在包容性低的环境中,企业从战略要素市场中获取资源的难度和成本加大,从而可能驱动企业利用管理者关系获取外部资源。进一步地,管理者关系与环境不确定性、环境包容性的不同结构性配置可能会对企业资源获取产生更加深入而复杂的影响,但这一点目前还没有引起学者们的重视。毫无疑问,考察管理者关系与不同环境特征对企业资源获取的结构性影响有助于加深我们对管理者关系作用发挥的认识。

为弥补上述研究的不足,本文选择资源依赖理论为研究视角,利用195家调研企业的样本数据,对管理者关系影响企业资源获取的过程进行探索,以考察管理者关系对资源获取的直接影响,环境不确定性和环境包容性的调节影响,以及管理者关系、环境不确定性和环境包容性的结构性影响。

二、理论背景

(一)资源依赖理论

自Pfeffer和Salancik于1978年出版《组织的外部控制:资源依赖的观点》一书以来,资源依赖理论逐渐发展成为战略管理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13]该理论认为,企业的管理者需要采取行动以降低对被其他企业控制的关键资源的依赖,并不断调整企业边界以管理环境不确定性。Pfeffer和Salancik指出,企业需重点采取以下五类行动以最小化环境依赖:(1)合并或垂直整合;(2)建立合资企业、战略联盟等组织间关系;(3)成立董事会;(4)采取政治行动;(5)经理人继任。[14]资源依赖理论被认为是解释企业间并购的统治性理论之一[15],企业可以通过并购吸纳竞争者以降低市场竞争水平,吸纳上下游企业以降低对它们的依赖程度等。

资源依赖理论也是组织间关系研究的一个基本理论视角。合资企业、战略联盟及客户与供应商关系研究是资源依赖理论的主要应用领域。例如,合资企业往往在相互依赖的企业间形成,这有利于降低环境复杂性、获取资源。企业管理者的社会关系是组织间关系在管理者层面的反映,它体现了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间建立的非正式的组织间关系。[16]管理者关系也可以帮助企业获取资源,从而降低环境依赖。例如,与供应商的管理者建立关系可以为企业带来及时的配送;与政府官员建立关系可以帮助企业了解或适应“游戏规则”以降低环境不确定性。[17]

资源依赖理论认为,通过企业管理者的社会关系获取资源能够有效降低企业对外部环境的依赖程度,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和绩效。此外,企业通过管理者关系获取外部资源的水平和效果受企业所面对的外部环境特征的影响。环境不确定性和环境包容性是企业经营环境的两个重要特征。环境不确定性源于环境的动态变化和不可预测性,环境不确定性越强,管理者关系的作用可能会得到更充分的发挥。环境包容性指在经营环境中,企业所需资源的充裕程度和可获取程度[18],它反映了环境对企业发展的支持程度[19]。在高包容性环境中,企业更容易从环境中获取资源,从而减少资源依赖。

(二)结构性观点

结构性观点源于产业竞争学派的战略研究,该观点认为:在组织中,一定的战略、结构和环境要素倾向于集中在一起,形成某种优化的配置结构以有效发挥作用。[20]根据结构性观点的描述,企业绩效源于结构、战略与情境因素间的协同,不同因素的协调配置会导致不同的绩效结果。结构性观点的逻辑依赖于如下基本假定:能够将企业的某些属性与环境特征协调一致的企业,其绩效优于其他企业的绩效[21],否则最终会被淘汰。例如,结构简单的小企业可以从利基战略而不是成本领先战略中获利。[22]

结构性观点强调多种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综合性影响,从而扩展了权变理论的研究视角,更具解释力。在实证研究中,结构性方法体现为三个变量的同时交互影响。例如,Dess、Lumpkin和Covin利用结构性方法检验了创业战略制定、战略类型和环境特征的不同结构性配置对企业绩效的影响。[23]Wiklund和Shepherd则检验了财务资源可获取性、环境动荡性与创业导向对企业绩效的结构性影响,并发现财务资源可获取性高且面临环境的动荡性更强的小企业绩效最好。[24]

管理者关系和市场环境特征都会影响企业外部资源获取。企业管理者利用信任、承诺等关系治理机制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手中获取所需资源。环境不确定性反映了企业对外部环境的依赖程度,而环境包容性反映了企业受外部环境的约束程度,两者均体现出企业对外部资源的依赖程度,从而会影响企业从外部获取资源的动力和行为。结构性观点认为,只有管理者关系和不同环境特征协调一致时,才能最大限度地帮助企业获取外部资源。因此,利用结构性方法检验管理者关系、环境不确定性与环境包容性对资源获取的结构性影响,可以加深我们对管理者关系作用发挥的理解。

三、假设的提出

(一)管理者关系对资源获取的影响

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已经认识到管理者关系在企业获取外部资源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例如,Peng和Luo认为,管理者与其竞争对手的管理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可以促进双方可能的企业间合作和隐性合谋活动,从而提高企业从合作中接触、共享或获取稀缺资源的能力。[25]

管理者需重点培育四类社会关系:与供应商、客户和同行建立的商业关系,以及与政府官员建立的政治关系。资源依赖理论暗示,企业需充分利用这四类社会关系从外部获取必要的资源、知识和信息,以减缓环境变化的冲击。[26]与客户建立关系可以获取准确的市场需求信息,提高企业资源构建和整合的效率,从而更好地抵御环境风险;与供应商建立关系可能会带来企业并购或垂直整合的机会,进而获取并整合供应商的资源;与竞争对手保持良好的关系可以帮助企业把握市场竞争动态,从而有利于实现组织间资源共享。企业管理者还需要与政府官员建立关系。在中国,各级政府仍然控制着相当比例的战略要素资源以及批准项目、配置资源的权力,政府对企业经营和治理的广泛干预仍然是中国经济的一大特点。一方面,政治关系可以帮助企业获取土地、资金等基础性互补性资源以巩固企业竞争优势[27];另一方面,政治关系为企业带来最新的政策信息,从而帮助企业了解或适应游戏规则以降低对外部环境的依赖[28]。基于此,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管理者关系有利于企业从外部获取资源。

(二)环境不确定性和环境包容性的调节影响

资源依赖理论认为,企业竞争优势受到相互依赖的外部组织的约束,企业可以通过管理者关系等方式获取外部资源以降低对外部组织的依赖程度。产业竞争理论认为,企业竞争优势依赖于企业在市场中的准确定位,而市场定位受到企业所面对的市场环境的影响。[29]可见,管理者关系与外部资源获取的关系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

需求不确定、技术波动和竞争强度是三个最重要的环境不确定性特征。[30]需求不确定表现为客户偏好和期望的多变性,以及企业对潜在客户群的识别难度。[31]如果客户偏好不断变化,企业很难准确识别和把握客户对商品或服务的真实需求,从而增大了资源投入的风险。此时,企业一方面更加需要利用管理者与客户的社会关系,获取相关知识和信息,以降低对需求不确定的感知;另一方面,为规避需求不确定带来的资源开发风险,需更多地选择从外部获取资源。

技术波动由行业内技术的快速变革和发展引起。技术波动是把“双刃剑”:一方面,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企业产品开发与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增大了企业创新的风险;另一方面,技术的快速变化带来了更多与技术相关的市场机会。一般来说,单一企业很难依靠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开展技术开发与创新活动,在技术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企业也很难通过战略要素市场获取稀缺的技术资源。因此,管理者关系成为企业获取相关资源的重要渠道。

竞争强度反映了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我国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时刻面临失去竞争优势的危险。[32]在行业竞争强度高的环境中,企业资源趋向同质化,企业很难依靠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建立竞争优势。此时,企业会更多地利用管理者关系,从利益相关者手中获取竞争性资源,同时更好地管理竞争环境的不确定性。根据上述分析,我们提出如下的假设:

假设2:环境不确定性越高,管理者关系对企业资源获取的影响就越强。

环境包容性反映了企业所需关键资源在经营环境中的稀缺或充裕程度[33],它会影响现有市场中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以及新企业进入市场的能力[34]。环境包容性还是企业管理资源的一个重要权变因素,它会影响企业的资源需求以及获取和利用资源的行为。[35]

在低包容性的环境中,由于稀缺资源难以从战略要素市场中获得或获取成本太高,企业通过开发新资源应对环境变化的难度增大。此时,企业会更多地通过非正式渠道获取互补性资源以填补企业资源缺口。对中国企业来说,利用管理者关系开发隐性技术和管理知识、获取企业所需的各种资源非常实用和普遍。一方面,在制度转型时期,企业更多地采用以社会关系为特征的网络战略参与市场竞争;另一方面,新兴市场往往以低环境包容性为特征,企业很难通过市场渠道获取新资源,特别是隐性知识。[36]

在高包容性的环境中,企业可以很容易地、低成本地从战略要素市场中获取所需资源。管理者关系的培育和使用也是有成本的。[37]随着环境包容性的提高,企业通过正式市场渠道获取资源变得越来越容易,且获取成本逐渐低于通过管理者关系获取资源的成本。[38]因此,企业利用管理者关系获取外部资源的水平会逐渐降低。据此,我们提出如下的假设:

假设3:环境包容性越高,管理者关系对企业资源获取的影响就越弱。

(三)管理者关系、环境不确定性和环境包容性的结构性影响

低包容性的动态环境与高包容性的动态环境存在本质区别[39],且二者对企业如何有效管理资源有不同的启示意义[40]。低包容性环境强调企业有效获取和管理资源的重要性,这是因为此时企业所需要的资源往往不能快速而容易地获得。在现实中,管理者关系对资源获取的影响同时受到环境不确定性和环境包容性的影响,且三者间不同的结构性配置可能会对资源获取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高不确定性和低包容性并存的环境中,管理者关系对资源获取的影响最强。尽管环境不确定性提高了企业利用管理者关系获取资源的水平,但企业仍有可能通过其他途径获取外部资源。然而,在包容性很低的不确定环境中,企业很难通过战略联盟等市场途径获取稀缺资源。此时,企业会更多地动用管理者的私人关系,因为该途径更有可能帮助企业获取到所需资源,且成本更低。相反,在低不确定性和高包容性并存的环境中,企业获取外部资源的难度最小,既没有获取资源以降低环境约束的动力,也没有必要动用管理者关系这种相对高成本的手段。因此,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4:管理者关系、环境不确定性与环境包容性对企业资源获取产生结构性影响:(1)拥有强管理者关系,面对高环境不确定性、低环境包容性企业的资源获取水平最高;(2)拥有强管理者关系,面对低环境不确定性、高环境包容性企业的资源获取水平最低。

四、研究方法与结果

(一)样本与数据

我们用问卷调研的方式获取本研究所需数据。调研选择了处于中国东部和西部的两个代表性省份,即山东、陕西两省的企业作为问卷发放对象。问卷填写人多为企业的CEO或其指定的其他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被访问人在被调研企业工作的平均年限超过7年,任现职的平均年限超过5年,从而保证了被访问人掌握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知识和准确信息。被访问人年龄大多居于30岁至50岁之间,大部分被访者受过高等教育且具备一定的经济管理理论基础。本次调研共发放500份问卷,回收262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为195份。问卷的总回收率为52.4%,总有效率为39%。表1为样本的基本特征描述。

表1 样本基本特征(N=195)

(二)变量测量

我们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法度量本文使用的主要变量(见表2)。在Peng和Luo等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4个指标度量管理者的社会关系。对管理者关系的测量反映了企业与其客户、供应商、竞争对手及政府这四个主要利益相关者建立联系的强度。根据Castrogiovanni的描述和中国企业面临的实际情况,设计了5个指标度量环境的包容性水平,代表性指标包括“在市场中容易获得运营和扩张所需的资源”等。沿循Voss和Voss对环境不确定性的研究,将其视为由需求不确定、技术波动和竞争强度构成的二阶变量。在Zhou、Yim和Tse的研究基础上,分别选择了3个指标度量这三个一阶变量。最后,选择5个指标度量企业从外部获取资源的水平,代表性指标包括“获取新的技术和技能”等。

表2 量表、信度和效度

本文引入企业规模、企业年龄和资源柔性三个控制变量。企业规模可能影响企业资源获取[41]:大企业可能有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关键的组织间关系中去。企业规模用企业员工数量的对数值反映。成熟企业拥有经验优势,而年轻企业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更强。因此,企业年龄可能会影响企业通过组织间关系学习的能力[42],从而影响资源获取的效果。因此,将企业年龄作为控制变量。企业资源的柔性化水平会影响企业资源获取。如果资源在不同用途间转换的难度和成本很小,企业倾向于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而不是从外部获取新资源。为此,我们引入资源柔性这一控制变量。

(三)变量信度与效度

变量信度通常用Cronbachα系数和组合信度(composite reliability)系数两个指标反映。一般说来,Cronbachα值超过0.7被认为是合适的[43],组合信度系数的门槛值也为0.7。表2的结果表明,所有变量的α值和组合信度值都超过了0.7。

聚敛效度(convergent validity)指同一因子所包含的各题项间的相关性程度。它通常用指标在所测量因子上的因子载荷值反映,因子载荷显著且大于0.7被认为是合适的。[44]由表2可知,绝大多数指标的因子载荷值都达到了大于0.7的标准。因此,我们提出的变量满足聚敛效度。

区别效度(discriminant validity)反映了因子中每个题项的唯一性和独特性。在检验变量区别效度前,首先对模型涉及要素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表3的结果显示,所有变量间的相关系数都低于0.65,这表明本文所采用的主要变量间并不存在高度相关关系。[45]尽管如此,我们仍然遵循Fornell和Larcker的建议[46],检验变量间区别效度。区别效度可以通过每个变量的平均变异抽取值(AV E)是否大于测量变量间相关系数的平方来判断。表3列出了本文所有潜变量AVE值的平方根以及各潜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对比可见,本文所采用的指标都具有良好的区别效度。

表3 描述性统计分析(N=195)

(四)假设检验

我们采用多层线性回归的方法检验模型要素间的假设关系。在介绍回归结果之前,首先考察自变量间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一方面,为消除多重共线性问题的影响,在进行回归之前,我们对所有自变量进行了均值中心化处理。另一方面,我们使用方差膨胀因子(V IF)诊断多重共线性的严重性。一般认为,V IF值超过5,表示多重共线性会影响回归估计值。[47]分析表明,模型中各变量的V IF值均小于2。因此,自变量间不存在较强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表4中,模型2的结果表明,管理者关系对资源获取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β=0.38,p<0.001),因此假设1得到了验证。模型3的结果表明,管理者关系与环境不确定性的交互项与资源获取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β=0.17,p<0.001),这表明环境不确定性正向调节管理者关系对资源获取的影响,因此假设2得到了验证。类似地,模型3的结果发现,管理者关系与环境包容性的交互项与资源获取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关系(β=-0.14,p<0.01),这表明环境包容性负向调节管理者关系对资源获取的影响,因此假设3得到了支持。最后,模型4的结果表明,管理者关系、环境不确定性与环境包容性三项交互项与资源获取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β=0.23,p<0.001),这表明管理者关系、环境不确定性与环境包容性对资源获取产生了结构性影响,与假设4的描述一致。

表4 回归分析结果(N=195)

我们用图示的方法描绘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图1表明,在高环境不确定的条件下,管理者关系对资源获取的影响更强。因此,环境不确定加强了管理者关系对资源获取的正向影响,这与假设2的描述一致。图2显示,在低环境包容的条件下,管理者关系对资源获取的影响更强。因此,环境包容削弱了管理者关系对资源获取的正向影响,假设3也得到了支持。图3表明,在环境不确定性和环境包容性不同的高、低组合条件下,管理者关系对资源获取的作用强度存在差异。在强管理者关系、高不确定性和低包容性的结构配置条件下,企业资源获取的水平最高;而在低不确定性和高包容性的环境中,管理者关系对资源获取的影响最差。综合回归分析和图形描述的结果,假设4也得到了数据支持。

五、讨论与结论

(一)理论贡献

本文通过构建管理者关系、环境不确定性、环境包容性及资源获取间关系的理论框架,实证检验了管理者关系对资源获取的影响,环境不确定性和环境包容性的调节影响,以及管理者关系、环境不确定性和环境包容性对资源获取的结构性影响。本文的主要贡献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打开管理者关系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的“黑箱”,关注管理者关系对企业外部资源获取的影响。与大部分学者强调管理者关系对企业绩效的直接影响不同,为深入探究管理者关系影响企业绩效的过程,本文专注于考察管理者关系发挥作用的一种重要机制:外部资源获取机制,从而深化并扩展了以往关于管理者关系的研究。研究发现,管理者关系有利于企业从外部获取资源;环境不确定性加强管理者关系对资源获取的影响,而环境包容性削弱管理者关系对资源获取的影响。结合基于资源的观点的论述可知,外部资源获取是管理者关系提升企业绩效的一种重要机制。此外,管理者关系的作用效果依赖于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特征。在高不确定性的环境中,企业更需要培养和使用管理者关系获取外部资源,以降低对外部资源和环境的依赖;在高包容性的环境中,企业获取外部资源的难度很低,从而降低了企业对外部资源的依赖程度,削弱了企业利用管理者关系获取外部资源的动力和水平。这些结果支持并扩展了Li、Poppo和Zhou关于行业不确定性加强管理者关系与绩效关系的结论。

第二,实证检验了管理者关系与环境特征对资源获取的结构性影响。认识到管理者关系作用发挥的情境依赖特点,大量研究关注了一个或几个环境因素对管理者关系与绩效关系的调节影响,但没有考察管理者关系与多个环境因素的不同结构性配置对企业的影响。基于结构性观点和资源依赖理论,本文分析并验证了管理者关系、环境不确定性与环境包容性对资源获取的结构性影响。结果表明,强管理者关系、高环境不确定性与低环境包容性的结构配置能更好地帮助企业获取外部资源。我们的研究扩展了权变视角下的管理者关系研究,为分析管理者关系的作用效果提供了更加深入而细致的解释。

(二)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展望

本研究存在几点不足之处。首先,本文得出的结论是情境依赖的。由于“关系”是一个高度依赖于区域及国家文化的概念,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管理者关系影响企业的机理及效果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为检验研究结论的稳健性,在未来研究中,有必要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考察或对比考察管理者关系对企业资源获取的影响。其次,本文仅关注到社会资本的关系维度对企业资源获取的影响。作为一种社会资本,管理者关系包括结构、关系和认知三个维度。[48]除关系强度或紧密程度对资源获取的影响外,管理者关系的结构维度(如关系多样性或集中度)和认知维度(如信任程度)也会影响企业从外部获取资源的动力和能力。因此,未来研究需重点关注管理者关系的其他维度对资源获取的影响。最后,文章采用横截面数据检验提出的假说,并不能从根本上解释变量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未来研究中,学者们可以更多地采用基于纵向数据的研究、实验研究或模拟仿真研究等方法考察管理者关系、环境和资源获取间的影响关系。

(三)结论

基于资源依赖理论和结构性观点,本文构建并检验了管理者关系和环境一起影响企业外部资源获取的概念模型。利用195家企业样本的数据,我们发现企业管理者的社会关系有利于企业从外部获取资源。此外,管理者关系的价值取决于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特征。具体地说,环境不确定性越高,管理者关系对资源获取的影响就越强;环境包容性越高,管理者关系对资源获取的影响就越弱;管理者关系与环境一起会对企业资源获取产生结构性影响:强管理者关系、高环境不确定性和低环境包容性的结构性配置能最大限度地帮助企业获取外部资源。文章通过考察管理者关系影响企业绩效的一种重要机制,即外部资源获取机制,深化了管理者关系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另外,通过详细阐述环境不确定性和环境包容性在企业利用管理者关系获取外部资源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文章将权变视角下的管理者关系研究带入结构化研究的视野中,有利于推动管理者关系研究的发展。

[1]Geletkanycz,M.A.,&Hambrick,D.C.“The External Ties of Top Executives:Imp lications fo r Strategic Choice and Perfo rmance”.A dm 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7,42(4):654-681.

[2][38]Peng,M.W.“Institutional Transitions and Strategic Choices”.Academ y of M anagement Review,2003,28(2):275-296.

[3][6][12]Li,J.J.,Poppo,L.,&Zhou,K.Z.“Do Managerial Ties in China always Produce Value?Competition,Uncertainty,and Domestic vs.Foreign Firm s”.Strategic M anagement Journa l,2008,29(4):383-400.

[4][11][16][25]Peng,M.W.,&Luo,Y.“M anagerial Ties and Firm Perfo rmance in A Transition Econom y:The Nature of A M icro-macro Link”.Academ y of M anagement Journal,2000,43(3):486-501.

[5]Li,H.,&Zhang,Y.“The Role of Managers'Political Networking and Functional Experience in New Venture Perfo rmance:Evidence from China's Transition Economy”.Strategic M anagement Journal,2007,28(8):791-804.

[7]Park,N.,&Mezias,J.M.“Befo re and After the Technology Secto r Crash:The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M unificence on Stock Market Response to A lliances of E-commerce Firm s”.Strategic M anagement Journa l,2005,26(11),987-1007.

[8]Boisot,M.,&Child,J.“From Fiefs to Clans and Network Capitalism:Exp laining China's Emerging Economic O rder”.A dm 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6,41(4):600-628.

[9]Harrison,J.S.,Hitt,M.A.,Hoskisson,R.E.,&Ireland,R.D.“Resource Comp lementarity in Business Combinations:Extending the Logic to O rganizational A lliances”.Journal of M anagement,2001,27(6):679-690.

[10][14][26]Pfeffer,J.,&Salancik,C.R.The Ex 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New Yo rk:Harper&Row,1978.

[13]Hillman,J.,Withers,M.C.,&Collins,B.J.“Resource Dependence Theo ry:A Review”.Journa l of M anagement,2009,35(6):1404-1427.

[15]Yin,X.,&Shanley,M.“Industry Determinants of the‘Merger Versus A lliance'Decision”.Academ y of M anagement Review,2008,33(2):473-491.

[17][28]DiMaggio,P.J.,&Powell,W.W.“The Iron Cage Revisited:Institutional Isomo 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 rganizational Fields”.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83,48(2):147-160.

[18][33]Castrogiovanni,G.J.“Environmental M unificence:A Theo retical Assessment”.Academ y of M anagement Review,1991,16:542-565.

[19]Dess,G.G.,&Beard,D.W.“Dimensions of O rganizational Task Environments”.A dm 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84,29:52-73.

[20]Meyer,A.D.,Tsui,A.S.,&Hinings,C.R.“Configurational App roaches to Organizational Analysis”.Academ y of M anagement Journal,1993,36(6):1175-1195.

[21]Ketchen,D.J.,Thomas,J.B.,&Snow,C.C.“O rganizational Configurations and Perfo rmance:A Comparison of Theo retical App roaches”.Academ y of M anagement Journa l,1993,36(6):1278-1313.

[22]M iller,D.&Toulouse,J.“Strategy,Structure,CEO Personality and Perfo rmance in Small Firm s”.American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1984,10(3):47-62.

[23]Dess,G.G.,Lumpkin,G.T.,&Covin,J.G.“Entrep reneurial Strategy Making and Firm Performance:Testsof Contingency and Configurational Models”.Strategic M anagement Journal,1997,18(9):677-695.

[24]Wiklund,J.,&Shepherd,D.“Entrep reneurial O rientation and Small Business Perfo rmance:A Configurational App roach”.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5,20(1):71-91.

[27]Oliver,C.,&Holzinger,I.“The Effectiveness of Strategic Political Management:A Dynamic Capabilities Framewo rk”.Academ y of M anagement Review,2008,33(2):496-520.

[29]Porter,M.E.Com petitive A dvantage.New York:Free Press,1985.

[30]Voss,G.B.,&Voss,Z.G..“Strategic O rientation and Firm Perfo rmance in An A rtistic Environment”.Journal of M arketing,2000,64:67-83.

[31]Zhou,K.Z.,Yim,C.K.,&Tse,D.K.“The Effectsof Strategic O rientationson Technology and Market based Breakthrough Innovations”.Journal of M arketing,2005,69(2):42-60.

[32]Calantone,R.,Garcia,R.,&D roge,C.“The Effectsof Environmental Turbulence o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Strategy Planning”.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 anagement,2003,20(2):90-103.

[34]Randolph,W.A.,&Dess,G.G.“The Congruence Perspective of Organization Design:A Concep tual Model and M ultivariate Research App roach”.Academ y of M anagement Review,1984,9,114-127.

[35][40]Sirmon,D.G.,Hitt,M.A.,&Ireland,R.D.“Managing Firm Resources in Dynamic Environments to Create Value:Looking inside the Black Box”.Academ y of M anagement Review,2007,32(1):273-292.

[36]Hitt,M.A.,Dacin,M.T.,Levitas,E.,A rregle,J.,&Bo rza,A.“Partner Selection in Emerging and Developed M arket Contexts:Resource-based and O rganizational Learning Perspectives”.Academ y of M anagement Journal,2000,43(3):449-467.

[37]Luo,Y.“Industrial Dynamics and Managerial Netwo rking in An Emerging Market:The Case of China”.Strategic M anagement Journal,2003,24(13):1315-1327.

[39]Rajagopalan,N.,Rasheed,A.M.,&Datta,D.K.“Strategic Decision Processes:Critical Review and Future Directions”.Journal of M anagement,1993,19(2):349-384.

[41]Autio,E.,Sapienza,H.J.,&A lmeida,J.“Effects of Age at Entry,Know ledge Intensity and Imitability on International Grow th”.Academ y of M anagement Journal,2000,43:909-924.

[42]Lane,P.J.,&Lubatkin,M.“Relative Absorp tive Capacity and Interorganizational Learning”.Strategic M anagement Journal,1998,19:461-477.

[43]Nunnally,J.C.Psychometric Theory.New York:M cGraw-Hill,1978.

[44][46]Fo rnell,C.,&Larcker,D.F.“Evalua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 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 r”.Journal of M arketing Research,1981,18(1):39-50.

[45]Tabachnick,B.G.,&Fidell,L.S.Using M ultivariate Statistics.3rd Ed..New York:Harper Collins,1996.

[47]Neter,J.,Wasserman,W.,&Kutner,M.H.A pp lied L inear Statistical M odels.Boston,MA:Irw in,1990.

[48]Nahapiet,J.,&Ghoshal,S.“Social Capital,Intellectual Capital,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A-cadem y of M anagement Review,1998,23(2):242-266.

猜你喜欢
包容性不确定性结构性
法律的两种不确定性
夜经济要有“包容性”
全球不确定性的经济后果
英镑或继续面临不确定性风险
英国“脱欧”不确定性增加 玩具店囤货防涨价
新时代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用市场化深化煤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临床人才结构性改革正当其时
包容性增长的理论内涵及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