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备考现状 追求复习效度

2010-02-08 08:54安徽省含山县第二中学238100过其明
地理教学 2010年15期
关键词:考纲课标效度

安徽省含山县第二中学(238100) 过其明

众所周知,高三复习效度的高低乃是高考成败的关键,因此如何通过科学备考达到高效复习是所有高三教师必须直面的课题。科学备考的内核理应是强调高效率、高效果与高效益的统一,而不应是高强度与高密度的结合。高强度高密度的复习往往是通过组织高强度高密度的教和学来促使学生成绩的提高,通过挤占师生大量的时间去实现复习效度的提升,其本质就是“苦干型”、“蛮干型”。每次高考后,总有师生对复习效度发出不满的感叹,如:成功者哀叹“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失败者则哀怨“三年努力白费,一年汗水白流”等等。此类感概近年来有日趋增多之势,这不能不引发我们对高三备考现状的深度思考。

一、令人深忧的高三备考现状

深忧1:高三复习备考本应是一项极富有思维创造性的技术活,可时下日益被演绎成重体力活,如“师死讲、生苦练”的现象比比皆是,甚至于演化成“宁信蛮干出成绩、勿信巧干出成效”等等复习理念,可悲的是此类“苦干型”的复习观现被诸多学校推崇,并蔚然成为教学常态。该类现象产生的直接危害有二;其一是导致大量师生的身心出现了亚健康现象;其二是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老师往往被排挤,甚至被打压。

深忧2:众多富有建设性、创新性的复习策略和备考措施屡见于各种期刊杂志上,可在现实中能见到实施的却很少,所见到的专家名师在复习教学中能兑现其理念的也是寥寥无几,多数甘愿充当“苦力型讲师”角色。真是“善言者多,践行者少”。

上述现状产生的原因可能是比较复杂的,但勿庸置疑的一点,还是我们对高效复习存有疑虑。这种疑虑既可能源于我们对复习效度认知的模糊,也可能与我们组织备考时缺乏担当精神有关。

二、高三地理复习效度的探析

高效度的复习本质应是效率、效果与效益的统一,并力求低投入高产出。如果把高考比喻为一场战争的话,那么无论如何都要做到“知彼知已”,否则的话难以“以少胜多”。何谓“彼情”、“已情”呢?

⒈备考体系中“三情”与“三环”

高三备考体系中的“三情”应为“教情”、“学情”、“考情”,其中属于“彼情”的是“考情”,属于“已情”的是“教情”、“学情”。在复习中,教师容易把“三环”(即教师环、学生环、考试环)与“三情”等同视之,实质二者之间有着巨大差异。

图1显示了学生环是“三环”的枢纽,是中心环,“三环”之间是定向联系、单向联络。它凸显了学生环在备考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却严重地低估了另“二环”的功能。这幅具有明显缺陷的图示却有形或无形地存在于我们的思维意识中,当复习出现了“低效”、“负效”时,我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归咎于学生,很少反思自己、反思考试。

图2揭示了“三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是互为因果关系。不难看出这些关系既能是良性循环也能是恶性循环,何种循环状态,是决定复习效度高低的根本因素。

⒉提升复习效度的逻辑思考

既然复习效度与“三情”息息相关,那么对“三情”必须有理性认识,并以此展开问题追溯,力求在认知上有所突破。

(1)“三情”特定内涵的剖析

“三情”是置于高三地理复习备考的背景下进行探究,故内涵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阶段性。“教情”是教师围绕着高考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情况的综合反映。在影响“教情”的诸多因素中,教师的业务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备考阶段,教师的业务能力可解读为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力、对考纲和课标的领悟力、对高考的洞察力、对学生的观察力、对教法的驾驭力等。“学情”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方法、技能、知识等综合情况。“考情”则主要特指近年高考地理试题考查情况及今年高考地理试题可能的考查情况。根据“三情”内涵的分析,可建构如下图示:

从图3结构中不难看出,教师环是整个备考体系的支撑点,对“三情”都能施加干预。由此可知教师环才是真正意义上备考体系中的核心环、关键环,教师环对复习效度的影响要大于学生环。显然这一结论的得出是对我们许多“披着新课程理念盛装”的“唯学生论”的某种否定。

从“三情”的关联可知,教师知行能力(知,指教师对“三情”的认知;行,指教师的教学行为)如何,会对“三情”关系产生正向或负向的影响。依此逻辑,要想科学地提升复习效度,前提必然是教师知行能力的提升。教师知行能力实际上是其备考智慧的外在表现。

(2)教师备考智慧的辨析

教师的备考智慧是个极具内涵弹性的概念,不同人一定有不同的见解,难以用统一标准去衡量。鉴于此我们可否逆向思考,如:在复习中我们有没有“低智”的想法或做法?下面通过对此类问题的反思达成对备考智慧的认知,并结合一些案例加以阐述。

①对高考地理试题往往是“个案研究多、 整体思考少”。也就是注重对每道试题的微观研究,缺乏从考纲和课标精神、从地理学核心思想、从考试学理论等方面展开对整份试卷的考量。由于教师站的高度不够,并在备考中“低头走路时多,抬头看方向的少”,这不仅可能导致教师对高考试卷中所蕴涵的一些规律性、趋势性的现象认识不清,在具体试题的解读时会“力不从心”,而且容易让自我迷失在“变化无常”的“考情”中,难以形成准确的分析判断。既然考情不明,那就只有采用“地毯式轰炸”,如“题海战术”类的低效复习法。

【例1】09年全国各地高考地理试题中涌现了一批与地理数据计算相关的题目,有老师抱怨:“这是考地理还是考数学?”孰不知“现代地理学计量化的研究方法是其重要特征之一”,该类高考地理试题的命制是对地理学前沿思想的体现。所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型试题是代表着一定方向。

【例2】09年高考地理试题被中学地理教师诟病较多的集中在两点,一点是认为部分综合题的答案组织逻辑与高中教学、教材相脱节,另一点是认为部分选择题对学生思维灵活性要求偏高,超越了高中生的思维水平。所谓答案组织问题,具体而言:有的是指“答案角度过细、语意重复,学生难以想到”,如全国卷Ⅰ36题第1小题答案为“尼罗河三个源流的流域大部分,以及流域降水量最丰富、产流量最多的地区……”;有的是指“答案要点与中学教材说法相悖,学生无所适从”,如安徽卷34题第1小题答案中“……含沙量较小”的表述与初中教材(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对辽河“含沙量大”的描述不相一致。细细推敲这类考题及答案,发现这样的共性现象,即强调在特设的题境中,学生要不拘泥于教材,遵循地理事象的认知规律而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正是对课标中“弘扬科学精神”、“培养实践能力”等要求的有力体现。所谓选择题的难度偏高问题,主要指“留给学生的思维空间太大且问题的因果关联性不强”,如全国卷Ⅰ第9题、全国卷Ⅱ第7题等。这种看法实际上是反映了部分教师对近年高考选择题趋于考察学生推理和探究能力的现象认识不清,没有真正理解推理和探究能力是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表现。所以,如述“两点问题”在以后的高考地理试题中仍会不断出现。

②对教材、考纲和课标缺乏多向、多次研读。教师缺乏多向、多次研读教材、考纲和课标,主要是指教师研读该三种文本时多向联系不够且频次低。究其原因可能与多数中学地理教师所承担的教学任务过重等客观因素有关,但也不排除是教师对教材、考纲和课标丰厚的底蕴认识不足等主观因素所致。教师在领悟不深的情况下,很难对学生知识能力达成的目标层次形成准确系统地理解。故而在复习备考时,只得“眉毛胡子一把抓”,采取“全面扫荡式复习”。

【例3】研读教材时,重视参阅教参、教辅等资料,轻视结合考纲、课标对教材进行多重思考;研读考纲时,重视对考点深入研究,轻视对考核目标与要求、题型示例仔细分析,轻视考纲对课标的另类解读;研读课标时,忽视借助不同版本的地理教材及考纲对课标进行逐项反复推敲。教师与教材、考纲和课标的这种低质对话,不仅反映了教师对新课程的“课程观”领悟不透,而且预示着其所提炼的知识点、能力点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盲目性,由此编织的知识网去面对高考的话,不是“大网捕小鱼”,就是“网变得支离破碎”。

③在教法设计和使用时“重教情、轻学情”。在复习备考中,教师偏爱从自身角度对教法进行思量。如:教学进度如何顺利地完成、教学内容如何系统地讲授、考试及训练如何充分地开展等等。教师如此思考,自然在设计或选择教法时会倾向于操作性强、熟悉程度高的教法,如注入式的讲授法。该类教法,的确利于教师发挥,但学生主动参与少,学生地理思维的活跃性和求知的欲望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此外,教师对学生学情的了解常常流于“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即:对学生共性特征知晓的多、个体特点知晓的少;对好生情况知晓的多、差生情况知晓的少;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类知晓的多、学法与心态类知晓的少。因此在组织复习备考时,教师总是愿意把学生当作“功能规格一致的计算机”,可以“反复输入无损耗”。试想这样的复习备考法,如何能让学生实现高效持续地发展。

④在制定和实施复习策略时,教师“守旧”、“从众”现象严重。即使对复习备考有想法、有见地的教师,往往迫于各种压力,最终还是与多数教师一样,使用“千篇一律”或“千人一面”的复习方法和举措,如“反复练、满堂灌”。类似的复习策略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就在于万一学生高考成绩不理想的话,教师承受的责难要少得多。毕竟所使用的复习方法和措施,要么是多年一直在使用,要么是多数人正在使用,而且教师也为之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所以若出了问题,矛头自然会主要指向学生或高考。对持有此类想法的教师,我们很难横加指责。但面对现实,有两点现象我们无法回避:其一,通过现行复习策略培养出来的学生,有多少日后对学习仍然有着积极向上的态度?恐怕有相当学生会对学习失去发自本能的喜爱。因此,即便学生赢得了高考,可丢掉了更宝贵的东西,如学习和研究的激情。其二,现行复习策略赢得高考的成算是否有下降趋势?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和高考改革的深入,二者之间的耦合会愈来愈强,并在高考试卷中会有所释放。很明显,我们现行的复习策略与新课程理念之间存有冲突,所以面对高考的胜算必然会降低,而且会每况愈下。

由上述反思可知,教师只有在复习备考中,坚持高效复习理念,通过不断地尝试——反思——学习——实践,“去伪存真”,备考智慧才可能“油然而生”并日渐成熟。善于学习思考、勤于探索实践、勇于担当责任的科学精神和“以人为本”、“淡泊名利”的人文精神高度结合方是备考智慧的特质。

猜你喜欢
考纲课标效度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用联想的方式复习考纲动词
慈善募捐规制中的国家与社会:兼论《慈善法》的效度和限度
诵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二)
通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一)
把握准考纲,吃透双曲线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基于课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
被看重感指数在中国大学生中的构念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