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基因专利战略刻不容缓

2010-02-09 12:48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王汉中
中国农村科技 2010年1期
关键词:专利权种业农作物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王汉中

在生物技术日新月异的新世纪,谁拥有了基因专利权谁就拥有了作物育种产业的主导权。作物育种产业的竞争焦点正从品种权向基因权转变。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种为先。因此,维护我国民族种业的国际竞争力事关国家食物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的种业也不可避免的融入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潮。目前,多个跨国种业集团已进入我国,并已对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种子市场带来巨大冲击。我国民族种业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基因是一切生物细胞内决定遗传特性的最小单位。作物育种的本质就是通过基因的不断转移、选择以改变植物固有的遗传特性,获得有利于人类生产生活的作物新品种。

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作物育种更是进入了在分子水平对基因进行操控的育种新阶段。因此,获得影响作物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对作物育种产业来说至关重要。作物品种的应用有适应性范围限制,即每一个品种都只能在适宜的特定区域或特定季节应用,即推广应用潜力的时空性,且一个品种在生产上的应用周期也是有限的。而基因与品种不同:首先,基因可以在不同的物种间交流。在基因工程层面上,同一个基因可以在几乎所有生物之间(包括人与植物之间)进行交流,可以克服物种间的生殖隔离屏障。其次,基因的应用没有地域限制。在中国获得的基因也可以在其它任何国家应用;反之,任何国外的基因也可以在中国应用,即基因无国界。第三,基因的应用几乎没有时限。只要周围环境变化不大,基因就有它的应用价值。第四,基因受专利权保护,而品种只能申请品种权,不能申请专利权。基因专利权的时限比品种应用的周期要长很多。可以说,在生物技术日新月异的新世纪,谁拥有了基因专利权谁就拥有了作物育种产业的主导权。作物育种产业的竞争焦点正从品种权向基因权转变。因此,世界各国或有关跨国集团都把基因的发掘和专利保护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

我国具备开展农作物改良的优异基因发掘的良好基础和条件。首先,从事主要农作物研究的有关国家级科研院所与高校都具备了良好人才和设备条件基础,其功能基因发掘与研究的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基本持平,局部甚至还居于领先水平。其次,我国从事主要农作物研究的科研单位众多,群体优势十分突出。第三,我国存在丰富的特异种质资源。在基因分离技术和仪器设备条件都日趋国际化的新形势下,谁拥有了特异资源谁就拥有了获取新功能基因的主导权。只要我们高度重视,扬长避短,完全可以在国际基因大战中挣得一席之地,进而掌握作物育种产业的主动权。

然而,从参与农作物育种产业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看,我国农作物功能基因的发掘工作还存在众多的不足。首要问题是社会对功能基因的战略意义还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致使对功能基因发掘的广度和深度欠缺;其次是有关科技人员的专利意识、成果转化意识和国际化意识还不强,普遍存在重论文轻专利、重专利申请轻成果转化、重国内评价轻国际市场价值的行为取向,致使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所获得的重要功能基因在多数情况下仅仅满足于发几篇高水平的论文,而并没有真正转化为产业竞争力。众多基因没有申请专利保护,或者只在国内申请专利保护,或者只保护不转让(转化),致使我国的品种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并没有转化为基因专利优势和产业优势。

针对新形势的需要和上述存在的问题,特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将大规模发掘农作物新的功能基因并实行专利权保护作为促进我国种业发展的核心战略来抓;二是设立农作物品种资源保护和功能基因发掘专项,或在现有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中扩大农作物的范围,并将现阶段研究重点向功能基因发掘方面倾斜,组织科技人员强化对特异资源重要功能基因的发掘工作,并对国内和国际基因专利的申请给予补助;三是改革对科研和教学单位、科研和教学人员的考核与评价体系,将专利的获得尤其是专利权的转让效益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之一;四是要建立起推动基因专利权产业化的机制,出台相关政策,采取配套措施,以促进我国基因产业和作物育种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以尽快实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战略目标。

猜你喜欢
专利权种业农作物
高温干旱持续 农作物亟须“防护伞”
俄发现保护农作物新方法
夏季农作物如何防热害
厉害了!农作物“喝”上环保酵素
论实用新型专利权终止对同日申请的发明专利授权的影响
——兼评专利法第九条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对不授予专利权客体认定的困扰——论患病风险度评估方法的可专利性
专利权与生命权如何平衡?——白血病患者陆勇案引发思考
种业名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