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苓半野生人工伴栽技术

2010-02-09 13:19杨春华付士龙于有功
中国食用菌 2010年5期
关键词:环菌猪苓菌核

杨春华,付士龙,于有功

(1.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北京 100083;2.北京市平谷区四座楼林场,北京 101207)

1 栽培猪苓的意义与市场前景

1.1 栽培猪苓的意义

猪苓 Polyporus umbellatus (Pers.)Fr.或 Grifola umbellata Pilat,别名猪尿、亥苓、枫苓、乌桃等,为多孔真菌猪苓的菌核,猪苓含有猪苓多糖和麦角甾醇等,以菌核供药用。猪苓味甘、淡,性平。归肾、膀胱经,具有利水渗湿,祛痰,解毒等功能,主治肾炎水肿,小便不利,急性尿路感染,暑热水泻,淋湿,赤白带下等症。猪苓较高的药用价值和独特的疗效,决定了猪苓用途的逐步拓宽。猪苓为我国著名中药材,药用历史长达2000年以上。我国古医书籍中对猪苓的药用价值就有许多论述,如 《神农本草经》、 《本草衍义》、 《本草纲目》等,为利用与栽培猪苓提供了珍贵的历史素材。进入21世纪后,猪苓用途拓宽,内销走畅,外销增长,用量连年增长,特别是近代药理和临床试验证明,猪苓多糖的抗癌作用和防治肝炎的作用被发现后,猪苓多糖的提取用量增加,许多国家研究猪苓多糖新用途不断拓展,对我国猪苓的需求逐年上升。猪苓供需矛盾尖锐,几年之内难以缓解,猪苓将成为21世纪的紧俏品种,后市价格将有较大的上行空间。

1.2 栽培猪苓的市场前景

猪苓是我国出口创汇的重要商品之一,主要销往日本、韩国等亚洲各国,出口量逐年稳中趋升,由几吨增至近年的百余吨。我国供给国内外市场的猪苓主要是野生产品,占总量的98%以上,人工栽培产品仅占2%左右。由于人们的滥采乱挖,“三农建设”与农林结构调整,极大地改变了猪苓的生长环境条件,严重地破坏了猪苓的持续生长发育,造成猪苓后继延续乏力,资源日趋枯竭,减少了猪苓的产量。

由于野生资源枯竭,导致产量大幅度减少,野生猪苓面临濒危。据报道和有关业内专家估算,全国猪苓总产量由上世纪90年代末期约10 000 t以上,到2000年降至5 000 t,2002年~2004年又降至3 500 t,2005年~2007年再降至2 500 t左右,2008年~2009年已降至1 500 t左右。因此,国家已将其列为三级保护野生植物和药材。

由于市场紧缺,猪苓产品供不应求,猪苓价格呈逐年上涨态势,完全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据报道,对猪苓2000年~2009年市场价格上涨趋势调查,进入2009年后,药材市场上的部分中草药销量与价格双双低迷,但猪苓却逆势而上,供不应求,价格持续走高,写下了有史以来的价格新篇章,这已成为业界同仁的共识。

2 栽培

多年来,北京药用植物所徐锦堂先生及国内众多科技人员,经实验、示范,利用蜜环菌菌材半野生伴栽猪苓的技术获得成功,尤其是栽培穴增放大量树叶后,对提高猪苓产量起到极好的效果。通过猪苓半野生栽培技术的研究、实验、示范、推广,将会大大缓解猪苓市场目前供不应求的状况,并为栽培者创造出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笔者于1996年~2000年参加 “九五”国家攻关课题时,在山西吉县进行了 “万亩刺槐林开发利用—蜜环菌控制刺槐树墩萌条实验”,树墩周围就埋有菌材与猪苓菌核,栽培试验效果让人惊喜,很受吉县科委的领导与同志们的欢迎。今年又现场指导北京市平谷区四座楼林场 “猪苓半野生人工伴栽技术”。现将栽培方法介绍如下。

2.1 场地选择

半野生栽培猪苓,要选择适宜猪苓生长的场地,如海拔高度、土壤情况、坡向、温湿条件等,对半野生猪苓产量是至关重要的。根据猪苓生物学特性,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的条件。

2.1.1 海拔高度

宜选择海拔800 m~1 500 m的山区栽种猪苓。地形平坦,沟洼及15℃以下缓坡地皆可种植。低海拔地区拔创造猪苓适生条件,栽培猪苓也可获高产。笔者1996年~1997年在北京林业大学生物中心温室,用刺槐作菌材箱式栽培猪苓获得较好效果。

2.1.2 坡向与温度

坡向对温度影响很大,必须根据海拔高度选择坡向,给猪苓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温度条件。高山雨水多,温度低,宜选择阳山,中、低山区温度高,雨水少,宜选择半阴半阳的早、晚阳山。太阳照不到的阴山或阴沟不适宜栽种猪苓。

2.1.3 土壤腐殖质与湿度

半野生栽种猪苓主要靠土壤湿度与雨水浇灌,腐殖质深厚的土壤有充足且稳定的湿度,是提高猪苓产量的关键。土壤腐殖质层深厚、具有良好的团粒结构,有保水、保肥能力,对提高土壤含水量起到积极的作用。此外,选择场地时应尽量避开林中人畜小道和山水冲刷沟。山地或平原积水的地方不能栽种猪苓。

2.1.4 营养条件

采用半野生伴栽方法选地时,必须考虑到猪苓赖以生存的植被条件,猪苓主要生于林下树根周围,常见树种有柞、桦、槭、橼、榆、杨、柳、枫、女贞子等阔叶树,或针阔混交林,灌木林及竹林内,以次生林的小灌木薪炭林最适宜栽种猪苓,这种林地土壤中有纵横交错的粗细树根,并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落叶,成为蜜环菌繁衍所需营养的来源,猪苓生长发育依靠蜜环菌提供营养,而蜜环菌又必须寄生在枯死或半枯死的树木上。因此,土壤中自然分布的蜜环菌及其他分解落叶的微生物也较多,腐殖质层深厚,为猪苓生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四座楼近乎山顶西向山坡符合猪苓栽培条件,栽培了30余坑穴,并还在发展中。

2.2 蜜环菌菌材的培养

2.2.1 培养菌枝、菌材与菌床

(1)培养菌枝

选直径1 cm~2 cm的阔叶树树枝,或砍菌材时砍下的枝条用来培育菌技,一年四季都可进行栽培,但北方地区应在3月中旬至5月中旬进行栽培为宜。先将树枝削去细枝、树叶,用刀、斧斜砍成7 cm~10 cm小段。挖深30 cm、60 cm见方的坑,先将坑底土壤挖碹,再平铺1层约3 cm~5 cm的树叶,然后摆放2层树枝,要求无架空空间(狼窝),再平铺1层约3 cm~5 cm的树叶,均匀放入野生蜜环菌菌索或已培养好的菌枝或菌材用作菌种,再覆盖1层厚2 cm的腐殖土 (以盖严树枝为准)。覆土后再摆2层树枝,用同法培养6层~7层,最后覆土6 cm~10 cm呈龟背状,并覆1层树叶保湿。大约需培养40 d。

(2)培养菌材

一般阔叶树都可用来培养蜜环菌,但以壳斗科植物最好,如槲栎、板栗、栓皮枥等树种,实践证明,刺槐树种作菌材也较好。选择直径5 cm~10 cm的树干,锯成长40 cm~60 cm的木段,在木段上每隔3 cm~5 cm砍一鱼鳞口到木质部。

挖坑深50 cm~60 cm,长宽以培养菌材数量而定,一般以100根~200根木段为宜。底铺1层树叶,平摆木段1层,2根木段鱼鳞口间均匀加入菌枝2根~3根,用腐殖土填好空隙,覆盖1层厚3 cm~5 cm潮湿的阔叶树树叶。再用此法重复摆放4层~5层,顶上覆土厚10 cm呈龟背状,再覆盖1层厚5 cm左右潮湿的阔叶树树叶保湿。

(3)培养菌床方法基本同上。

2.2.2 选种

应选择生活力旺盛的猪苓菌核作种苓。灰苓年幼生活力强,断面菌丝白色,含水分大,萌发新苓多,是最佳的种苓;黑苓也可作种苓,但应选择具有弹性、端面菌丝白色或微黄色,新鲜无霉变,未干燥的菌核作种苓,但菌核无弹性,端面菌丝黄色,体内有许多空腔的老苓不宜作种苓。而幼嫩的白苓极易霉变腐烂,也不能作种苓。菌枝未培养好,挖到种苓后可埋入沙土中数月,不影响种苓生活力。

2.3 猪苓伴栽时间

2.3.1 伴栽时期

猪苓菌核无明显的休眠期,除冬季结冻期不能栽种外,其它时间都可人工伴栽猪苓,以顶苓栽种 (3月~4月)最适宜,此期头年新生长的白苓几乎都变成灰苓,正适合作种。如翻挖出的黑苓经冬季水分减少而气温逐渐升高,也有利于加工干燥。低温播种,蜜环菌菌丝易恢复,猪苓菌核伤口易愈合,杂菌不易污染,栽培易获成功。

2.3.2 下种量

猪苓菌核有大有小,栽植前可将大块菌核由离层或菌核的细腰处分开,成100 g~150 g的小块,每坑穴用种10个~15个,重约250 g。

2.4 栽培方法

2.4.1 菌材伴栽

在阔叶树林的乔木或灌木树丛旁挖边长50 cm~60 cm、深30 cm的坑穴,在坑底先铺1层半腐烂的潮湿树叶和树枝,放入3根~4根已培养好的菌材,材间间隔2 cm~3 cm,将小块猪苓菌核 (即猪苓种)贴放在菌材的鱼鳞口上和菌材的两端,或菌索密集处,使苓种断面和蜜环菌紧密结合,以利相互建立共生关系。然后在菌材缝隙中填充腐殖质土,再盖1层树叶,轻轻压紧,不留空隙,松紧要适度。照此法可在播1层。然后,覆盖细土10 cm~15 cm,稍高出地面呈龟背状,以利排水,再盖1层较厚树叶以利保温、保湿。

2.4.2 固定菌材伴栽

栽培时挖开已培养好的菌床,取出上层菌材,下层菌材不动,在菌材间接入菌核后,在菌材缝隙中填充腐殖质土,再盖1层树叶,用菌材伴栽法可再伴栽上层,覆土10 cm~15 cm,稍高出地面呈龟背形,以利排水。再盖1层较厚树叶以利保温、保湿。

2.4.3 田间管理

猪苓菌核生命力很强,并且有顽强的抗逆力,一般年份干旱、雨涝、高温、低温,只能影响猪苓菌核的生长和产量,而不会威胁其生命的存活。当外界环境条件恶劣时,菌核停止生长,白苓皮色变灰、变黑,当条件较宜时,它又会重新生长,或萌发出新苓。

半野生伴栽猪苓的方法,不需要特殊管理,一般自然雨水、温度条件及树木根上寄生的蜜环菌源源不断地供给营养,猪苓便可旺盛生长,可获得较高产量,如果水源充足,浇灌方便,夏季猪苓生长旺季如遇干旱,可引水浇灌。半野生伴栽猪苓的重要管理措施,是每年春在栽培坑穴顶部加盖1层树叶,可大大降低土壤水分蒸发,对防旱起到良好的效果,同时腐烂后的树叶,又可补充和增加土壤中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和渚苓产量。

3 收获加工

3.1 采收

猪苓长出新苓后,母苓不会腐烂,由于生活的树根及每年覆盖的树叶不断增加和供给其营养,延长了猪苓收获年限,其坑穴边缘灰苓萌发点会越来越多,产量逐年增加,这也是野生猪苓为什么会在一窝中挖到上百斤的原因。伴栽后1年~2年猪苓逐渐与蜜环菌建立营养关系,生长缓慢,第3年生长速度加快,4年、5年为生长旺季,如果无牲畜踩踏,猪苓未散架仍可生长。在伴栽后4年、5年秋冬经常检查,如果萌发的白头很少,或不在萌发新苓,或猪苓已散架并已出现腐烂现象,次年3月至5月间应及时采挖翻栽,一般伴栽后4年~5年收获。采挖方法很简单,用锹挖出猪苓菌核与菌材,并留少量与蜜环菌连接的菌核在土中,补充新菌材,再用腐殖土填充菌材空隙,再覆盖1层树叶后覆土10 cm左右呈龟背状,猪苓可继续生长。

3.2 采后处理

收获后的猪苓,首先清除泥土,再进行分级,灰苓可直接用于无性栽培播种。老苓、黑苓则按其个体大小分级,利于统一安排加工。个体完整无损的,则用于晒制加工,根据气候条件一般晒5 d~10 d即可晒干,使含水率达10%~12%时,即为成品猪苓,可作为商品出售或保存。

猜你喜欢
环菌猪苓菌核
Effectiveness of Zhuling decoction (猪苓汤) on diuretic resistance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a 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
红杆天麻共生蜜环菌筛选初探
来一口“超级蘑菇”嘛
向日葵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菌核菌丝型萌发特性
不同营养条件对羊肚菌菌核形成的影响*
5株梯棱羊肚菌菌丝生长特性研究*
猪苓的利水渗湿作用及其药理活性研究
液体培养富硒富锗蜜环菌的探讨
天麻蜜环菌研究综述
猪苓种植生产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