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行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反思

2010-02-10 00:52郑开春
关键词:英语课程外语交际

郑开春

(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410082)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前提,它指出了教学的主攻方向,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学目标制定得是否合理直接关系着教学的成败,影响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及教学效果等各方面。教学目标总是随着社会的变革,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改进,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受教育者个人的发展。2004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本[1],2007年7月10号,正式颁布了修订后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课程要求》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2]教学目的将原来的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转变为“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2],但综合应用能力实际是指综合技能,特别是听说技能。在概念上它没有区分“语言技能”和“语言能力”。“在过去几年里,《课程教学要求》指导着大学英语教学与改革,学生英语实用能力明显提高”[3]。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人才进入世界各个领域参与国际化竞争的现实需求和愿望越来越强,以培养学习者的语言技能为核心的现行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越来越显现出局限性,有必要进行调整。大学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和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人才的重任,英语课程是实现大学教育目标的重要一环,英语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语言技能,也应该参与帮助发展认知能力,参与他们多元文化素养的构建。

一、现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产生的背景和局限性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学习英语的热情持续高涨,英语是年轻人升学、出国、找到理想工作的敲门砖,可是经过多年苦读,英语学习者在实际交流中听不懂,说不出。传统英语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教材等造成了“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引起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强烈不满。英语教学费时多、效率低,受到师生的置疑、社会不满。大学英语教学必须全面改革,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国家经济发展服务。《课程要求》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台的。

教学目的从原来的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转变为全面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教学采用计算机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并重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以“交互式、个性化”的方式自主学习,用计算机和网络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趣味化的学习工具,学生按自己的能力和时间自主练习听说。大学外语教学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当时急需解决的问题,对社会需求与时代变革做出了正确的回应与选择。但是,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外语教育与国家的发展和竞争力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把英语教学放在社会需求的大背景下考察,现行《课程要求》的局限性显而易见。

《课程要求》有三大构件:语言交际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重点是提升听、说、读、写、译等各项语言技能,特别是听说技能。作为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要求》中的教学目标有三个局限性。第一,以语言技能为核心。虽然提出“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但在对综合语言能力的表述中只有语言技能、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以语言技能为核心的大学英语教学把教学模式和学习内容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第二,认知能力,特别是思辨能力缺失。语言被看成交际的工具,《课程要求》对语言的认知功能没有提到。语言具有工具性,但语言的工具性绝非语言的全部属性,语言还有更为重要的认知功能。学习者可以通过学习语言,发展认知能力。第三,多元文化素养缺失。虽然《课程要求》也提到“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但该目标主要服务于培养交际能力,没有突出大学英语课程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优势及特点。作为通识教育中的一部分,大学英语在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素养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性。因此,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国际化观念和国际交往能力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一部分,使其成为培养世界公民的必修课,提升大学英语课程在实现高等教育目标中的份量:加强外语教育,而非削弱它。

二、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应有的构成内容

1.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谈到语言综合应用能力,首先要明确“语言能力”的涵义。Canale & Swain 提出语言能力包括四个方面:1)语言知识,即语音、词汇、句法和语义知识。2)语篇能力,即把句子组成篇章的能力。3)语用和语体能力,即根据一定的交际场合,知道该说什么(语用能力)和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说话风格(语体能力)。4)策略能力,即使用各种策略以弥补交际者语言能力的不足,从而进行成功交际的能力[4]。语言技能不能等同于语言能力,它是语言知识转化成为语言能力的一个中间环节。语言技能和语言能力不可混淆。目前外语界对“发展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这一概念有种狭隘认识,认为就是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各项专门技能。比较有代表性的认识是 “学英语就是掌握一门通用的交流工具。促进学生有效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就是我们外语教学的目标”。[5]英语教学工作的重点也是放在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训练上。张建琴、邹为诚通过对国际基础阶段英语课程标准所做的比较发现,我国的英语课程标准在对语言能力进行描述时,没有对语篇知识、语用知识和语体知识作描述[6]。也就是说,对这几方面的教学没提出具体要求。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中对于学生如何使用英语也没有详细明确规定。

如果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就是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技能,这不足以让学生成功地参与交际活动,把握交际策略。正是因为这种狭隘的观念,大学英语已落到了为技能而技能的陷阱里,走不出困境,看不到前途。大学英语重复着中学英语的教学思路和训练方法,纠缠于究竟应该突出阅读技能还是听说技能。结果,学生的各项英语技能离《课程要求》的目标仍然有较大距离。目前许多高校都在减少课程学分,减少课时,大学英语课程首当其冲。其原因是,作为通用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的教学任务中学已完成,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词汇和基本的听说读写技能,但由于缺少实际运用,学生在运用语言交际时仍然困难重重,瓶颈现象普遍存在。由于仅仅强调技能,大学英语没有承载有深度、有系统、具有全球视角的知识和思想内容,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大学英语教什么仍然是个问题。而且在培养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方面,英语教学没有促进,甚至还束缚了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尽管英语技能十分重要,是应用的基础,但在整个教学中,仅以技能为核心教授语言难以奏效,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英语教学是否应该转变观念,把“学英语”转变成“用英语学习”?新加坡在2001年推出的英语教学大纲中提出:①将语言学习当成获取信息的工具;②将语言学习作为社会交往的工具;③将语言学习作为表达思想的工具。[7]可以看出他们在强调语言的工具性时已超越了“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这样一个范畴,其核心已不是学科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而是学生在使用英语时以语言技能为核心的综合语言能力。

2.综合认知能力

对语言本质特征的认识,决定着对语言习得过程和语言教学的基本原则的选择。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能力是总体认知能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与社会、文化、心理、交际、功能相互作用。语言基于使用[8]。认知科学的发展,特别是认知心理学、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使人们越来越关注语言的认知功能,在外语教学中也越来越重视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发展。Ortega提出了以“认知—互动型的二语习得观”主导外语学习的主张,将“发展认知能力”与“培养交际能力”同时作为外语教学目标[9]。对于语言本质的新认识,将“发展综合认知能力”置于外语教学目标中,综合认知能力包括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感知能力、记忆能力等[10]。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而且也是认知的工具,语言学习者可以通过学习语言发展自己的认知能力。

英语教学中存在重技能训练,轻交际能力,缺思辨能力的现象,这种现象较顽固,有惯性,普遍存在于专业英语和大学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缺席导致两个问题。第一,对于有一定思辨能力的大学生来说,外语教学呈现“幼稚化”倾向,教学内容和方式不能挑战智力、激发创造力,反而挫败了他们的积极性。第二,外语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这种因缺乏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考、辨析能力造成的现象,我们不防称之为‘思辨缺席’。学外语出身的人稍不注意就会得这种‘思辨缺席症’。思辨的缺席直接影响人的创造能力、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影响人的素质[11]。”说起外语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有必要弄清一些概念。有些人认为开设英语课就是素质教育,把素质教育等同于教学内容;有些人把素质教育悬在空中,提出“知识、能力、素质”,把素质单独列出,与知识和能力割裂开。笔者以为素质涵盖了知识和能力,它是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的总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

当代教育价值取向已发生重大转变:教育不仅要为当下的学习服务,而且要为学习者的终身学习服务。“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不仅是满足于人类已有文化知识的传递与继承,而应指向更为根本的价值:发现和发展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人的终身学习和自我实现奠定基础。”[12]外语教育不应只考虑其实用目的,学生通过外语认知世界,学习不同文化,发展认智能力,为终生学习和自我实现发挥它的学科作用。

3.多元文化素养

注意到大学英语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并存,在培养交际能力时导入文化因素,从培养文化素质、人文精神出发,实现教书育人目的,《课程要求》提出了“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的目标,但该目标主要服务于培养交际能力,没有突出大学英语课程教授对象和全球化的特点。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要求人们的经济活动超越政治地理的界限。中国的海尔集团能到美国生产销售,美国的福特公司也能在中国生产销售。正如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指出的“现今社会,人们争夺的已经不再是地理上的疆域,而是经济领域。要想在这场竞争中胜出,各个国家必须把人才培养当作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13]在经济活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个经济行业会像体育界那样根据需要在全球范围内招聘人才,人才全球流动已悄然进行。多元文化素养在未来人才培养中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有人将多元文化素养称之为“国际化素质”[14]。

多元文化素养包括如下几点:1)全球意识。具有全球意识的学生能够从国际社会和全人类的广阔视野中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包括国际理解意识、相互依存意识、和平与发展意识、国际正义感意识等。学生不仅从本国、本民族、本地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而且从国际的、邻国的、异族异域的角度来看问题、处理问题。同时,具有全球意识的学生不仅能从外国文化中吸取好的东西,还能通过比较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保持自己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独特性。2)国际化观念。国际化观念包括关心地球、关心人类,崇尚和平,追求公平、公正、自由的普世价值观;3)国际交往能力。国际交往能力指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熟练运用外语,熟悉国际事务、懂得并遵守国际惯例和国际礼仪,具备直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能力。这样,具有多元文化素养的学生能在不同地区、不同文化和不同种族环境下有效工作,在国际舞台上更加有竞争能力。

大学英语课程作为大学通识教育的一部分,在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素养方面有天然优势。大学英语如果承载有深度、有系统的,具有全球视角的知识和思想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会大大增强,大学英语教什么的问题迎刃而解。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各国家、地区以及不同族群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碰撞冲突越来越频繁。学生通过大学英语课程,拓展国际视野,培养全球意识,增加多元文化素养,提高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教育承担着为未来社会培养公民的重要责任,英语教育为其中重要的一环。今天所培养的“人才”应该能满足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也能通过英语课程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应有前瞻性,不断地预测未来社会的需求,并为满足这些需求做出相应调整。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综合认知能力和多元文化素养应为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主要内容。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外语界编辑部.总结经验,明确思路,全面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外语界,2009,(4): 2−5.

[4]Canale M,Swain M.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 [J].Applied Linguistics,1980,(1): 1−47.

[5]王初明.从外语学习角度看大学英语教学和考试的改革[J].外语界,2010,(1): 17−22.

[6]张建琴,邹为诚.国际基础阶段英语课程标准比较研究[J].中国外语,2010,(4): 60−69.

[7]郑新民.新加坡英语教学改革窥探[J].外语界,2007,(4):83−87.

[8]刘正光.认知语言学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中国外语,2009,(5): 29−35.

[9]Ortega L.Meaningful L2 Practice in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s: A cognitive-interactionist SLA perspective [A].In Dekeyser R M (ed).Practice in a Second Language: Perspectives from Applied Linguistics and Cognitive Psychology[C].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180−207.

[10]吴本虎.以发展综合认知能力为目标的外语教育评价[J].外语界,2009,(6): 36−42.

[11]黄源深.思辨缺席[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 1−19.

[12]屈林岩.学习型社会教育范式的转变与学习创新[J].教育研究,2009,(5).

[13]约翰.奈斯比特著,魏平译.定见[M].北京: 中信出版社,2007,(3): 118−140.

[14]朱建成.关于培养全球化高素质公民的再思考http://www.td-school.org.cn/tbdf/uploadfile/200912159811.pdf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外语交际
情景交际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交际羊
两块磁的交际
针对岗位需求的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论高校大学学术英语课程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