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公司 +研究所 +合作社 +基地 +农户”的产业模式促进茧丝绸产业持续发展的实践与体会

2010-02-10 04:23罗展勇陈远忠
中国蚕业 2010年2期
关键词:小蚕蚕农蚕桑

罗展勇 陈远忠 张 琼

(广东信达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翁源 512600)

以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带动,不断扩大蚕桑种植规模,走“企农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茧丝绸产业化道路,把茧丝绸产业打造成翁源县现代农业的特色优势产业。这是广东省翁源县县委、县政府的正确决策和对茧丝绸产业的定位。为此,一直以来广东信达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信达公司)秉承“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注重龙头企业带动、加强企农合作建设、促进产业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充分发挥国家龙头企业的扶贫作用,致力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推进茧丝绸产业化建设,成功构建了“公司 +研究所 +合作社 +基地 +农户”的发展茧丝绸产业的“信达”模式。通过多年的实践,并把这一模式辐射到其他地区,形成了以翁源的信达公司为总部,控股经营英德市大信茧丝绸有限公司、新丰县丰信茧丝有限公司、郁南县信达茧丝绸有限公司、湖南信达茧丝绸有限公司、湘潭市信达茧丝绸有限公司、江西省乐安县广信茧丝有限公司、翁源县家宝蚕业有限公司 7家企业的跨区域发展茧丝绸产业的生产格局,有效地夯实了茧丝绸产业持续发展的基础。

1 发展茧丝绸产业的措施与成效

1.1 实施科技兴业战略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茧丝绸产业的发展必须以科技作支撑。因此,信达公司成立之初就力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加盟翁源县的茧丝绸产业发展,共同出资组建了年制优质蚕种 25万张的翁源县家宝蚕业有限公司,创建了“广东蚕业科技创新中心”,并以此为平台,健全和完善了产业技术服务体系。一是大力实施新品种、新技术的改良和推广,向蚕农推广了小蚕共育、省力化养蚕、塑料折蔟上蔟等技术,引进和推广了 283×抗 10、粤桑 6号、芙蓉 ×湘晖等桑、蚕新品种。通过实施和推广小蚕共育、省力化养蚕等先进技术,降低了蚕农的种养风险和成本,提高了蚕农的效益;二是普及产业技术培训,提高蚕农种养技术水平,确保蚕农稳产、高产,提高效益;三是加强与华南农业大学、西南大学、山东省蚕业研究所的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升级,以适应当今反复多变的市场形势,为企业的做大做强打下基础。

1.2 加大扶贫栽桑投入 扩大桑树种植规模

桑养蚕既是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好门路,又是企业壮大发展的根基。信达公司通过认真细致的调研后认为,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仍然存在大量的贫困农民,且具有发展栽桑养蚕业的巨大潜力。为此,信达公司在已经投入 376万元完善 5个小蚕共育基地的配套设施建设和带动扶持 1863户贫困户栽植桑园 580.75hm2的基础上,这几年又投入扶持资金 100多万元、免费提供桑苗 2236万株给1102户贫困农民栽桑 298.13hm2,使翁源县的桑园面积达到了近2000.00hm2,栽桑养蚕总户数达5870户,合同签订率 98%以上,蚕农售茧收入近7000万元。

1.3 完善蚕桑专业合作组织 共同推进茧丝绸产业发展

为维护正常的栽桑养蚕生产秩序,保护蚕农最大利益和壮大茧丝绸产业规模,促进蚕桑生产良性发展。2008年 4月,信达公司牵头在原有的“翁源县蚕桑生产者协会”的基础上,组建了“翁源县信达蚕桑专业合作社”,并将合作组织延伸到全县各重点蚕区,先后成立了“三华八字陂蚕桑发展理事会”、“江尾新生鹿岭蚕桑发展理事会”等 23个蚕桑生产理事会,使社员分布全县各蚕区,现合作社会员已达 4500多户。蚕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和进一步完善,及采取理事会成员挂钩会员的管理、帮扶办法,使蚕桑生产和管理形成了体系,即在生产上实行“统一施肥喷药、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技术规范”;在管理上实行“严格执行村规民约、严格执行合同文本、严格执行协会章程”。集“组织、生产、管理”于一体的蚕桑专业合作社,有效地充当了桥梁和纽带,使企业和蚕农的关系更为密切,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有效地增加了蚕农会员的收入;有效地促进了茧丝绸产业的良性发展。

1.4 完善服务体系建设 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1.4.1 注重种养技术服务网络体系建设 为做好栽桑养蚕农户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工作和解决在养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信达公司一是邀请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的专家在各个栽桑养蚕贫困村、蚕桑理事会巡回举办各种类型的栽桑养蚕技术培训讲座;二是在每个蚕茧收购站配备蚕桑技术辅导员,并严格执行站长、蚕桑技术员“包片挂钩,逐户跟踪”的管理制度,使站长、辅导员做到深入栽桑养蚕农户及蚕桑理事会进行技术指导及跟踪管理,确保稳定、高产,提高收入。

1.4.2 加强基地和小蚕共育配套服务建设 在推进茧丝绸产业化进程中,随着桑园面积的增加,出现了蚕农栽桑养蚕技术参差不齐和缺乏饲养小蚕技术而大量倒蚕的现象,严重挫伤了蚕农的积极性。为此,信达公司先后投资 250多万元分别在江尾、龙仙、庙墩、新江、贵联等养蚕密集区建设了 5个年共育能力达 4万张的小蚕共育基地。产业配套设施的完善建设,既解决了蚕农饲养小蚕的技术问题,又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收入。据信达公司统计,共育蚕种每张可增加 100~120元的收入,目前小蚕共育率已达到了 80%。

1.4.3 着力进行鲜茧收烘数字化网络平台建设鲜茧收购工作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合理”和缩短蚕农的售茧时间是信达公司一直追求的目标。为此,信达公司于 2009年初投入 130多万元进行了鲜茧收购系统数字化网络平台建设。信达公司采取租用电信网络的方法,将分布于各个乡镇的 20个蚕茧收购站进行联网,系统地集合了蚕农信息、收购动态、技术分析等管理板块,实现了数字化管理、信息化管理。借助网络优势,一方面将蚕农与企业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了从零散型管理到集合型管理的飞跃。另一方面,全面实行“优质优价、劣质低价”的开壳仪评定级定价,禁止收购统茧的做法,同时结合网络平台,真正体现了鲜茧收购的“公平、公正、公开、合理”;而且,通过以上措施,将广大蚕农交售鲜茧的时间缩短了 1/3,解决了售茧排“长龙”的问题。

1.5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作用 保障养蚕农户的利益

企业的壮大发展,离不开政府和社会的支持,而企业也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只有这样,产业才能和谐、持续发展。为此,信达公司采取了如下措施来保障蚕农的利益。一是提价增效、稳桑。一直以来,信达公司把最低保护价作为蚕桑产业发展的根基之一,保障蚕农的利益。特别是 2008年下半年以来,虽然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造成茧丝价格严重倒挂,茧丝企业受到很大冲击;但是,为保障蚕农的利益,以及有效稳定桑园面积,避免大起大落的现象发生,在鲜茧收购价格上,信达公司一直采用高价位进行收购,2008年全年鲜茧收购价格平均在 20.2元 /kg(中准级),较毗邻市、县高出 6.0~8.0元 /kg,蚕农直接受益 1000多万元,养蚕户户均受益达 1700多元。二是实行售茧奖励制度。为激发广大蚕农的积极性,增加蚕农的收入,信达公司实行了售茧奖励制度,即每年蚕茧收购结束后,依据蚕农当年交售蚕茧的数量,按鲜茧 0.4元/kg的标准,返还奖励给蚕农,蚕农受益近 100万元。

2 茧丝绸产业化道路对促进行业发展的作用

2.1 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 壮大和稳定种植规模

茧丝绸产业能否持续发展,最关键和最直观地表现在蚕农的经济效益上。通过企农紧密合作,蚕农的经济利益得到了有效的保障和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 4个方面:一是实行最低保护价,消除了蚕农的后顾之忧。信达公司以 5年为 1个周期与蚕农签订《种桑养蚕合同》,最低保护价由最初的10元/kg(中准级)提高到目前的 18元/kg(中准级),使广大蚕农消除了栽桑养蚕的后顾之忧,放心地从事蚕桑生产,增加了蚕农的信心,有效地保障了蚕农的利益;二是进行技术培训,提高了蚕农的种养水平。信达公司每年都邀请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的专家到各蚕桑主产区的蚕桑理事会举办各种类型的栽桑养蚕技术培训班,通过培训提高了广大蚕农的种养技术,桑蚕病害的发生率逐年下降,单张产茧量逐年上升,蚕农的经济收入逐年提高;三是实施和推广小蚕共育,让蚕农实实在在得到实惠。小蚕共育既是解决蚕农缺乏小蚕饲养技术,又是降低蚕农饲养风险和成本的有效途径。通过 5个小蚕共育基地的建设和加强小蚕饲养的规范操作与管理,使共育小蚕的出场质量让蚕农非常满意。因此,小蚕共育率逐年上升,由 2003年的不足 30%上升到 2009年的 80%,共育的蚕种平均每张产茧量达到 48kg,比非共育户增加 8~10kg,增加收入100~150元。如江尾新生鹿岭村蚕桑发展理事会会员杨省新栽桑 0.40hm2,2007—2009年参加小蚕共育,全年平均每张蚕种产茧量为 53kg,比 2006年自育蚕种的35kg,增加20kg,增加收入 300元,2009年实现总收入 3.9万多元;四是实行开壳仪评定级定价,有效地激发了蚕农提高种养技术的积极性,使蚕农的思想观念从以前的养好养坏一个价,向以质量要效益转变。与此同时,信达公司注重蚕茧收购管理,制定了复评措施,每天的复评价格允许在±3%范围内,超出此范围的对收购站实行相差多少扣多少的做法,有效地避免了收人情茧和压级压价的现象发生,赢得了广大蚕农的好评。通过上述措施,激发了蚕农栽桑养蚕的积极性,新桑扩种面积每年均以 33.33~100.00hm2的幅度递增,达到了壮大和稳定种植规模的目的,夯实了茧丝绸产业持续发展的基础。

2.2 有利于茧丝产业良性发展 增强企业竞争力

通过不断增加投入,在完善产业配套设施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使茧丝产业形成良性发展的同时,企业也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一是生产成本大幅降低。由于原料茧的上车率、解舒率和出丝率较好,既有效地降低了缫折和辅助生产物资的损耗,又提高了产能。二是产品质量明显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明显增强。目前公司的产品质量由以前的 B类丝提升到 A类丝,销售价格比 B类丝高出 1.0万元 ~1.2万元 /t;产品类型由单一的 20/22规格产品,增加到目前能满足市场不同规格需求的多类型产品。因此,无论是产品的生产成本,还是产品的质量,都增加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3 有利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翁源县茧丝绸产业化建设的一个显著特色是以企业为龙头进行完善产业发展的组织模式。信达公司在建立“翁源县信达蚕桑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完善了“三华八字陂蚕桑发展理事会”等 23个蚕桑发展理事会。蚕桑发展理事会的组织模式的完善,一方面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经济发展特色,稳定和增加了蚕农的收入;另一方面企业通过依据各蚕桑发展理事会的蚕茧收购量划拨经费和采取赞助捐资的形式进行村道水泥路、自来水、沼气、文化室等工程的建设,从根本上既改善了蚕农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又提升了农村文化生活氛围,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2.4 有利于建设生态型和节约型社会

在进行茧丝绸产业化建设中,信达公司注重引导蚕农对剩余桑叶、桑枝、蚕沙等废弃物的充分利用,进行蚕桑生产循环生态链建设。一方面引导蚕农利用养蚕过程中所产生的剩余桑叶、桑枝、蚕沙等废弃物,进行堆沤后作桑园肥料,减少生产投入。据公司统计,蚕农年桑田肥料投入为 300~400元,通过用剩余桑叶、桑枝、蚕沙堆沤肥料,可减少生产投入 50%,全县蚕农每年可节省生产资料投资 670多万元。另一方面引导蚕农利用蚕沙等废弃物作沼气原料进行沼气建设。通过政府、企业补贴和蚕农出工的办法,带动了 1000多户蚕农建起了沼气池。从而基本形成了环保型、节能型的“栽桑—养蚕—蚕沙、残枝、残叶—沼气—沼气液、沼渣—肥田基肥”的蚕桑生产循环生态链。蚕桑生产循环生态链的建设,既迎合了建设环境优美型的新农村的要求,又达到了建设生态型和节约型社会的目的。

3 构建和实施茧丝绸产业化发展模式的体会

3.1 国家的惠农政策是构建茧丝绸产业化发展模式的强力支撑

近几年,国家出台的延长土地承包期、免除农业税、取消农林特产税等惠农政策,大大调动了农民栽桑养蚕的积极性,使构建茧丝绸产业化发展模式成为可能。

3.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构建茧丝绸产业化发展模式的有力支持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压力很大,如果没有国家的支持,很多事业都力不从心。近年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加强交通、水利、农田基本建设等投入,为构建茧丝绸产业化发展模式提供了条件。

3.3 加大科技投入是构建茧丝绸产业化发展模式的有力保障

仅靠蚕农的经验,想获得好的收成,可能性变得越来越小。只有加大科技投入,留住技术人才,才谈得上创新,才能开发更多更好的新产品,才能发展壮大茧丝绸产业,才能在此基础上实现产业化,实现茧丝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4 只有走企农合作的道路蚕农利益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没有原材料来源保障的企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但做不大,还难以生存和发展;没有企业做依靠,蚕农的收益就得不到保障,积极性就难以得到调动和发挥;只有企农合作结成利益共同体,抗风险的能力就会大大增强。否则,任何一方单打独斗,都难敌残酷无情的市场风暴的袭击,最终落得两败俱伤。

3.5 只有得到蚕农的支持企业才充满生机和活力

必须制定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并保持政策的相对稳定性和延续性,不能朝令夕改,必须做好生产流程全过程的服务,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为他们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甚至帮助他们解决生产之外的其它问题,得到蚕农的支持,企农之间才能成为生产的同盟军,生活的好朋友,企业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否则就会挫伤蚕农栽桑养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猜你喜欢
小蚕蚕农蚕桑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切料机助力小蚕人工饲料育快速推广应用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
半自动小蚕饲育机的升级改造
躲雨
可爱的小蚕
也谈小蚕共育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技术措施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