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咳论》浅识

2010-02-10 06:14于佳琦
中外医疗 2010年1期
关键词:胸胁六腑口苦

于佳琦

(辽宁中医药大学 辽宁 沈阳 110032)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影响面最广的中医经典理论巨著,是后世医家探索、实践中医理论的核心源泉,对中医学术的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内经》理论深邃精辟,发掘其中蕴含的真谛,也是历代医家不断追求的目标之一。近日笔者重温《内经》,对《咳论》一篇颇有感触。该篇虽仅四百余字,却包含了对咳之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传变规律及治疗法则的论述,内涵深邃。兹归纳整理,简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1.1 外感寒邪及内有寒饮

《素问·五藏生成篇》指出“诸气者皆属于肺”。肺主气司呼吸,不但主呼吸之气,还主一身之气,并依赖于肺气的宣发和肃降。肺气宣通清肃,则脏腑经络之气就能随之而运动不息并保持通畅。然肺为娇脏,不耐邪气之侵, 外感寒邪,内停寒饮,外内合邪并而伤肺,则肺气宣降失常,气机不畅,肺气上逆,发而为咳。

1.2 脏腑感邪,波及于肺

《素问·咳论篇》指出“五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意在言明,他脏感邪亦可导致咳嗽的发生。咳嗽主要病变部位是肺,肺为脏之长,受百脉朝会。五脏各在相应的时令感寒受病,致气血混乱,传至于肺,发而为咳。

2 辨证分型与传变规律

《内经》将咳分为五脏咳与六腑咳。五脏咳除肺咳外,还有心咳、肝咳、脾咳、肾咳。咳为肺之本病,他脏咳是邪气侵犯五脏经脉,导致各脏经脉气血逆乱,反之影响于肺所致。他脏自病为本,咳为标。六腑咳即胃咳、胆咳、大肠咳、小肠咳、膀胱咳、三焦咳。发展至六腑咳为五脏咳迁延不愈,致使病情进一步发展,咳嗽生变所致。故六腑咳病程较五脏咳长且病情重,五脏咳常表现为“泄”,六腑咳常表现为“痛”,即《内经》言“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

3 治疗法则及验案举例

3.1 《咳论》篇中对治疗法则只以“治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一言而概之,不难看出,这种随证分经取穴的原则,蕴涵着中医独特的思维方式即辨证论治。咳嗽由于感邪方式的不同,五脏六腑致咳的病机不同,采用中药施治的法则亦应随证而变化。在临床诊治咳嗽的过程中,首先应分清是外感还是内伤因素导致疾病的发生,并分清标本、虚实或是虚实夹杂,以做出相应的治疗原则,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3.2 病案举例

尚某,男,48岁,农民。2009年4月7日初诊。患者平素性急暴躁,自述咳嗽5d,口苦咽干,咳时面赤,痰少质粘且不易咯出。咳时胸胁胀痛,常因情绪波动而增减。2d前因与妻子大吵后病情加重,自服止咳药无效,至今未愈来诊。来诊见:咳少量粘痰,胸胁胀闷不适,口苦,咽干,大便干燥。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辨证分析:四诊合参证属肝郁化火,肝火犯肺。患者为性情急躁之人,正直春季阳气升发之时,复因情志刺激,则肝火袭肺,致肺气失调,上逆为咳。肝火灼肺,肺津少而失职,则聚为痰,且量少而粘。肝气不舒,肝经受阻,则胸胁胀闷不适。肝火上炎则口苦咽干,肺移热于大肠则大便干燥。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皆为肝肺郁热之象。治以清肝降火,清热止咳之法。自拟方药如下:陈皮20g、柴胡20g、郁金20g、白芍20g、竹茹20g、瓜蒌15g、杏仁15g、桔梗10g、浙贝10g、黄芩15g、麦冬20g、甘草10g。6剂水煎服。二诊患者咳嗽明显好转,其他症状亦减。遂又开3剂,巩固疗效。

4 结语

咳嗽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四季皆可发病,春冬季节高发,与西医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相似。初发病情轻且亦好转,但迁延日久或失治误治可传为他病。《内经·咳论》对后世医家认识及治疗咳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其言简意赅,字句中无不透漏着医者认真诊病的医学态度。故对待咳嗽病证,无论病情轻重,都应严谨以待,辨证施治,以达到最佳疗效。

猜你喜欢
胸胁六腑口苦
《针灸甲乙经》中胸胁满痛的治疗特色探赜
口苦口臭,可能是肝脏不好受
从六腑三焦、部位三焦论治脾胃病
小儿推拿“六腑”穴位考
晨起口苦是怎么回事?
给自己开一剂开胸顺气的药
蒋健教授胸胁痛经验方介绍及验案举隅
嘴里有苦味是咋回事
漫画
六腑是人体的都江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