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量与治疗疾病关系

2010-02-10 18:56夏贵福
中国民间疗法 2010年12期
关键词:胃下垂补法泻法

夏贵福

(吉林省长白山职业技术学院,134300)

针刺量即指针刺的物理量,它在临床疗效上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内经》有云 :“补泻无过其度。”补泻,指针刺手法;度,指针刺激量的大小、强弱不要超过机体所需的限度。可见,针刺治病主要是通过适度的刺激量的物理效应。下面就48例患者的临床观察作进一步探讨。

一般资料

48例患者中,面神经麻痹患者31例,三叉神经痛患者9例,胃下垂患者8例。31例面神经麻痹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3例;年龄最小7岁,最大55岁;病程最短2天,最长半年;左侧瘫 12例,右侧瘫19例。9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2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49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4年。8例胃下垂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6例;年龄最小32岁,最大63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5年。

治疗方法

面神经麻痹患者:局部取穴与循经取穴相互配合。主穴取风池、太阳、下关、阳白透鱼腰、地仓透牵正、颊车、人中、攒竹、承浆、合谷等,配穴取翳风、风府、率谷等。病初(1周内)取上述3~5个穴,采用轻刺激手法,以缓解病势,急性期过后改用重刺激手法,外加闪罐,辅以按摩。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三叉神经痛患者:主穴取阳白、鱼腰(第一支);四白、迎香(第二支);下关、承浆(第三支)。配穴取合谷、曲池、足三里、太冲等,采用轻刺激浅刺法,不加提插、捻转手法,留针30min,间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

胃下垂患者:主穴取巨阙、中脘、梁门等,配穴取足三里、肾俞等。进针后采用“紧提慢按”的手法,使患者胃部有上提感为好。出针后卧床休息30min~1h,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治疗结果

面神经麻痹疗效标准:额横纹恢复,上下眼睑闭合,鼻唇沟变深,表情自然者为痊愈;五官端正,额横纹有所恢复,上下眼睑未完全闭合,谈笑时口角有轻微歪斜者为基本治愈;病情无变化者为无效。31例面神经麻痹患者中,痊愈25例,基本治愈5例,无效1例。

9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中,疼痛消失者5例,明显消失者3例,无效1例。8例胃下垂患者中,痊愈(症状体征均消失)者3例,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者3例,进步(症状体征有部分改善)1例,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1例。

典型病例

例1.患者,女,45岁,发病2天后来我院就诊。检查:右眼流泪,不能闭合,口角歪向左侧。诊断:右侧面神经麻痹。按上法治疗每日1次,1个疗程基本治愈。

例2.患者,男,38岁。自2007年起右侧面部似刀割样疼痛,2008年4月9日来我院就诊。检查:表情痛苦,皮肤粗糙,面颊部感觉、运动正常,无扳机点。诊断:三叉神经痛(右侧1、2支),按上法治疗3个疗程痊愈。

例3.患者,女,52岁。自2006年起饭后腹胀,有下坠感,胃区隐痛,周身无力。2007年5月8日来我院就诊。检查:体重45kg,腹型凹,胃下届在髂嵴连线下8.5cm,其他正常。诊断:胃下垂 2度,按上法治疗4个疗程痊愈。

讨论

针刺治疗是通过针刺激作用于有关经络腧穴,达到一定的刺激强度和刺激时间,调整机体反应状态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

目前对针刺的刺激强度和补泻手法之间的关系,众说不一,大致有三种看法:其一,认为补泻手法与刺激量轻重呈正向关系。这种论点主要依据来自唐宋元明时期医家“轻补重泻”说,认为补法等于轻刺激,泻法等于重刺激。所谓轻刺激的补法,即捻转幅度小、提插速度慢、刺激量轻、针感弱;反之,重刺激的泻法则捻转幅度大、提插速度快、刺激量重、针感强。其二,认为补泻手法与兴奋、抑制作用呈正相关。这个论点主要依据前苏联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说,把刺激量的轻重和兴奋与抑制等同起来,就是说轻刺激有兴奋作用,等于补法;重刺激有抑制作用,等于泻法。其三,认为补泻手法与刺激量轻重不呈正相关。主要依据《内经》:“凡刺之道,在于调气”,以及《针灸大成》刺分“平补平泻、大补、大泻”说。提出针刺补泻手法与刺激量轻重和兴奋、抑制作用是不同的概念。认为补法的刺激量可轻可重,泻法的刺激量也可轻可重。

以上各家论点虽然并不相同,但是都说明了针刺补泻手法与刺激量轻重有密切关系。对此南京中医药大学杨兆民教授经过几十年的临床探讨,反复钻研各家论点之长,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认为针刺补泻手法确有轻重之别,但无补泻之分,只要达到补虚的目的,既可以重补,也可以轻补;只要达到泻实的目的,既可以重泻,也可以轻泻。只要根据机体虚实的不同程度决定补泻的轻重,是轻补还是重补,是轻泻还是重泻,“在于调气”,“气至而有效”,这是针刺补泻手法的关键所在。

笔者通过杨氏的理论启发,加之切身的临床体会,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独到理论的实用价值。比如,临床所见的休克病人,证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汗出脉细之虚象,中医辨证应“虚则补之”。但临床不仅取刺激较强的穴位,如人中、涌泉等穴,而且还施以较强烈的手法,从而达到苏厥、开窍醒脑的效果。前面所言的胃下垂患者,属气虚之证,亦应采用补虚的手法,但临床应用“针刺提胃法”,在巨阙、中脘等穴用“紧提慢按”的泻法,疗效很好。面神经麻痹患者,病初的急性期属邪盛实证,应以泻实为主,但从临床观察看,不宜采用重刺法,而应少取穴,轻刺激,缓解病势,待急性期过后,改用重刺激手法,疗效甚佳。三叉神经痛患者一般属实证,但临床采用轻刺激针法,不加提插、捻转手法,收效良好。所以说临床疾病无论虚实,刺激量均可轻可重,以最终治愈疾病为其关键所在。

猜你喜欢
胃下垂补法泻法
浅论《黄帝内经》针刺补泻操作
基于络病理论探讨络虚通补法在气虚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
基于少数类过采样的倾向得分匹配插补法
浅析应用“补法”治疗慢性肝病
响应倾向得分匹配插补法
带鱼黄芪汤缓解胃下垂
太阳穴
蹲着吃饭缓解胃下垂
蹲着吃饭缓解胃下垂
顺时针揉通便 逆时针揉健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