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X线分析

2010-02-10 20:33高连辉谭敬东高姬岭
中国医药指南 2010年15期
关键词:诊断学髋臼倾角

高连辉 谭敬东 高姬岭

先天性髋关节脱节位是小儿常见病,新生儿发生率在1%左右,女婴的发生率为男婴的8倍。单侧脱位时,左侧髋关节受累为右侧的2倍,发生双侧髋关节脱位约占患病婴儿的25%以上,患者多以两下肢不等长,走路跛行和“鸭步”等临床表现而就诊。X线检查诊断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均有特征性的X线影像表现[1]。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为我院近3年来先天性髋关节脱位60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48例;左侧14例,右侧20例,双侧26例;出生4个月~6岁,以1~3岁为多。

2 结 果

脱位前期:可疑脱位,或仅显示髋臼发育不良者;半脱位期:股骨头1/3和髋臼接触;全脱位期:股骨头和髋臼完全不接触。本组脱位前期12例,半脱位期28例,完全脱位期20例。

3 讨 论

3.1 X线表现[2]

髋臼平线:髋臼顶不处于水平而是向外上方倾斜髋臼失去正常的球窝形成而变浅扩大,髋臼底增宽,倾斜度加大,髋臼变短小。髋臼角变大:多数学者认为髋臼指数超过25即为不正常,也有一些学者认为髋臼指数超过30则有明显脱位趋向,近年来对于正常新生儿的髋臼指数发现高达35~40,而绝大多数以后转化为正常髋关节,因此在诊断上不能看髋臼指数一项,但大于正常值者说明臼顶倾斜度增加,为髋臼发育不良。股骨头骺小:病侧股骨头骨骺出现晚,形状不规则,年龄较大的病儿显股骨头、发育不良,呈扁平不规则球形。股骨颈变粗而短,股骨颈前倾角变大,据报道正常新生儿前倾角为25°,以后减少至5°~15°,当股骨头外移后,由于正常肌力作用,股骨头向前旋转,前倾角因而增大,一般在60°~90°。如果能早期复位,前倾角多能逐步自行纠正。尤其在1岁以内得到复位者几乎都能恢复正常。

3.2 软组织变化

半球形密度增高影向外膨突增大,边缘尚不清晰,同时由于关节边缘软骨肥大,可在该影的上方出现小三角形密度减低区。这是髋关节脱位的主要原因,复位的关键。在手术中3岁以上的患儿凡牵引后不能进入者,多半有肥厚的盘状软骨。这类软骨完全像膝关节半月板一样,它遮住了很大一部分关节面使股骨头与髋臼不能接触,引起二者之发育不良。正常的关节囊是一层纤维组织0.5~1.0mm厚薄。自从股骨头脱离髋臼向外向上移位,小孩负重后,受到牵拉而增长增厚有时可达2~3mm之多,长期牵拉使关节囊与髋臼上方髂翼粘连,加上圆韧带、盘状软骨与关节囊之间粘连,形成整整一片结缔组织,阻碍股骨头进入髋臼。骨盆发育不良,患侧较健侧纤细,骨骺出现晚且小。耻骨、坐骨间的骨骺线增宽且联合晚,闭孔较健侧小。

3.3 关节半脱位或脱位的测量方法[3]

(1)股骨头骨骺出现之前:①内侧关节间隙(泪滴距):即测量干骺端的内侧面与相邻髋臼壁的距离,两侧相差不超过1.5mm。此方法用于检查髋关节向外侧脱位;②外侧(Calve线);即髂翼的外侧面与股骨颈外侧面的弧型连线,正常是连续的;③Shentom线:为上耻骨支的下缘与股骨颈的内侧缘的弧形线,正常为连续的。(2)股骨头骨骺出现之后,还可用以下方法测量:①Perkin方格:正常股骨头骨骺位于内下象限。②C-E角:画一条连接两股骨头中心点的线,再画其垂线通过股骨头中心点,由中心点再画一条髋臼外缘的切线,后两条线的交角即为C-E角。5~8岁时C~E角正常值为19°,9~12岁为12°~25°,13~30岁为26°~30°。C~E角减小提示髋关节脱位。

综上所述,只要密切结合临床,先天性髂关节脱位的X线影像是容易掌握的。

[1] 吴恩慧.影像诊断学[M] .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78-124.

[2] 王云钊,曹来宾.骨放射诊断学[M]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4:46-121.

[3] 曹来宾.实用骨关节影像诊断学[M] .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1998:78-99.

猜你喜欢
诊断学髋臼倾角
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骨缺损的重建方法
地球轴倾角的改斜归正
车轮外倾角和前束角匹配研究
系列长篇科幻故事,《月球少年》之八:地球轴倾角的改邪归正
PBL教学结合标准化病人在诊断学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改良髋臼横韧带定位法植入髋臼假体的准确性研究
髋关节翻修术Gross型髋臼骨缺损重建的研究进展
多孔钽杯及钽金属垫块在Paprosky Ⅲ、Ⅳ型髋臼缺损翻修中的应用研究
小倾角GSO卫星的转移轨道优化设计
基于现代网络通讯工具的中医诊断学教学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