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慢性胃炎从肝论治

2010-02-11 16:56赵瑞华张晋平
中国民间疗法 2010年9期
关键词:方选肝胃症见

赵瑞华 张晋平

(山西省阳泉市中医医院,045000)

慢性胃炎多归属于中医学“胃痛”、“痞满”等疾病范畴,主要是由外邪入侵,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因素引起,因缠绵难愈,引起变证,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基本病机是胃气阻滞,胃失和降,清气不升,浊气内阻。且病程较长,久虚不复。故其基本病理因素为一“虚”一“浊”。“虚”为脾胃气虚、脾胃阳虚、胃阴虚。“浊”则为气滞、寒凝、热郁、湿阻、食停、血瘀,多为气血逆乱的病理产物。肝脏为气血调节之枢,故有很多医家提出论治慢性胃炎从肝入手。

肝胃在生理上的联系

肝居胁下,主疏泄,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主要表现在:①对血液循环的调节,人活动血液循行于诸经和各脏,人卧则血液内归于肝脏。②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升降出入是机体代谢的基本形式。肝脏除主升发外还表现在它对气机的调节作用。唐容川说:“木之主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③肝主怒,怒则气血逆乱,而使肝失疏泄调达之用。肝喜畅恶郁,畅则和,郁则病,肝气舒则胃气畅,郁则胃气逆。④肝之经络从小腹上胁至章门再上期门,布胁肋间,乃肝之膜,从此入属肝络胆,挟胃贯膈,循喉咙,胃之能消,是胆汁之化,胆汁又产生于肝。⑤胃居中州,属阳明燥土,主受纳,以降为顺,胃之受纳,须赖肝之正常疏泄升发。肝之疏泄,又需胃之通降和顺,肝之于胃,一升一降,共同维持人体气机调畅。

肝胃在病理上的联系

肝气疏泄失常,影响脾胃主要有两种情况:一为疏泄不及,土失木疏,气壅而滞。二为疏泄太过,横逆脾胃,脾胃不和。肝胃之间土木相克,肝气郁结易于横逆犯胃。忧思恼怒,气郁伤肝,克犯脾胃。肝气久郁,既可出现化火伤阴,又能导致瘀血内结。《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说:“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若脾胃虚弱,传化失职,升降失调,清浊相干,郁滞丛生,则属于虚而挟滞,从而木来克土,而致胃不和则痛生。肝之功能失常,易损脾犯胃。叶天士说过:“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因此,治胃多从肝治。综合临床,肝之功能失常,而致胃脘痛的病理有以下几点:肝失疏泄,肝气犯胃,肝火亢炽,迫灼胃阴,肝血瘀阻,胃失滋荣,饮食所伤,土壅木郁,肝寒犯胃,胃失和降。

1.肝气犯胃: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木失于疏泄,横逆犯胃,气机阻塞。其症见: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及胁,嗳气频繁,每因情志变化而痛作,苔多薄白,脉弦。治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为法。方选柴胡疏肝散。

2.肝胃郁热:《临证指南医案◦肝火》曰:“盖因情志不舒则生郁……斯罢极之本从中变火,攻冲激烈。”即所谓“气有余,便是火”。临床症见:胃脘灼痛,痛剧泛酸,便秘溲赤,口苦而干,舌红苔黄,脉弦数。治以疏肝清热和胃。方选左金丸合金铃子散化裁。

3.肝胃阴虚:肝郁化火,迫灼胃阴,而胃络失养,胃纳失职。症见:胃脘灼痛或隐痛,嘈杂如饥,或饥不欲食,口燥咽干,渴而不欲饮,虚烦少寐,便秘,舌红少苔,甚或镜面舌,脉弦细数。治以泄热柔肝,养阴和胃。方选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4.血瘀胃痛:“气为血之帅”,“气滞血也滞”。血行不畅,瘀血停滞胃络。症见:胃脘疼痛,如针刺刀割,拒按,痛处不移,食后加剧,嗳气吞酸,口干苦,舌质紫绛或有瘀斑,脉弦。治以疏肝通络,化瘀止痛。方选血府逐瘀汤化裁。

5.肝寒犯胃:《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素体中寒,肝失疏泄,胃失和降。临床症见:胃痛暴作,得温痛减,呕吐涎沫,胸膈满闷,舌苔白,脉弦紧。治以温胃散寒,开郁化滞。方选吴茱萸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6.肝脾失调: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受纳失职,影响肝之疏泄,土壅木郁。症见: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或食少便溏,舌淡红苔薄,脉弦细或弦虚。治以疏肝解郁,健脾和营。方选逍遥散合越鞠丸加减。

小结

肝为风木之脏,主疏泄而性喜调达,为人体气机之总枢。胃为阳明燥土,主受纳,以降为顺,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木旺乘土,每因乘脾犯胃,而致胃失和降,挛急脘痛,痞满不舒。胃痛痞满,病位在胃,而病本在肝,调肝即以治胃,肝和则胃痛自止,痞闷得舒。

胃痛痞满虽多由肝失疏泄及胃所致,但尚有气滞、火郁、食郁、血瘀、阴虚、寒凝之分。病机各异,兼证不同,故应以疏肝解郁与抑肝缓急并用为主,辨证施治,标本兼顾,随证用药,方可奏效,疏敛并用的组方原则也体现了调肝之法在病态下的双向调节作用。

综合现代医学研究,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之一是幽门螺杆菌(HP)感染,其感染率以中医的肝胃郁热、湿热证型为主,苦寒药能清热燥湿,中药药理实验也证实抑杀HP的药以黄连、黄芩、大黄等最强,而治疗肝胃郁热之主方左金丸则以苦寒的黄连为君药。

幽门括约肌功能及胃排空功能的异常也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辛温的疏肝理气药物确有调整胃肠动力的作用。如柴胡、木香、半夏、陈皮、厚朴、干姜、砂仁等都对上消化道有促动力作用。故只有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辨病遣方,灵活运用疏肝、抑肝、清肝、敛肝、柔肝缓肝、滋肝等法,温清并用,辛开苦降,从而平衡阴阳,斡旋气机,开结消痞,理气止痛,使胃气得降,胃痛得除,疾病痊愈。

本病常因情志不遂、饮食不节而作。故应舒情怀,心态平和,移情怡性,节饮食,合理膳食,善自调摄,则脘痛痞闷无所由作也。

猜你喜欢
方选肝胃症见
疏肝和胃方合左金丸加减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及对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
乳腺增生 中医这样治
治疗便秘不能一泻了之
养咽止咳桑叶方
木蝴蝶
三方加味辨证治盗汗
观察抑肝和胃饮治疗妊娠恶阻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
《伤寒论》之呕吐治则探析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中医证型与抑郁焦虑的相关性研究*
中药止咳药水你选对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