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敏点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0例

2010-02-11 16:56谢炎烽阮永队宁晓军
中国民间疗法 2010年9期
关键词:委中病位腰痛

谢炎烽 阮永队 宁晓军

(广东省东莞市塘厦医院,523721)

我们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穴位热敏化区域行热敏点灸疗法,取得良好的疗效,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7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我院住院及门诊患者。将受试者随机分配到热敏点灸治疗组(以下简称治疗组)和辨证穴位传统悬灸+针刺治疗组(以下简称对照组)。治疗组45例,男34例,女11例;病变部位在 L4~525 例,L5~ S18 例,L3~41 例,L3~4、L5~ S110 例,L3~4、L4~51 例;伴椎管狭窄 5 例,侧隐窝狭窄8例,后纵韧带钙化1例,游离型1例。对照组 31例,男 25例,女 6例;病变部位在 L4~518例,L5~S16 例,L3~41 例,L4~5、L5~ S15例,L3~4、L4~51例;伴椎管狭窄3例,侧隐窝狭窄5例。治疗组2例于门诊治疗期间因工作出差中断治疗,3例不明原因脱落;对照组3例因疗效不满意自行中断治疗,2例不明原因脱落;此10例不做统计。纳入观察的实际病例数为66例,其中治疗组40例,对照组2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

治疗组:①选择舒适、充分暴露病位的体位。②热敏点的查找:用点燃的纯艾条(艾条为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制作的专用热敏灸,规格为2.5×12cm)。以患者病位腰骶部附近的经穴及膀胱经穴(如关元俞、委中、委阳 、阳陵泉、昆仑等穴)、压痛点、皮下硬节等反应物部位为中心、3cm为半径的范围内,距离皮肤2cm左右施行温和灸。当患者感受到“艾热”向皮肤深处灌注时或以施灸点为中心向周围片状扩散,或从施灸点开始循一定路线向远部传导,此点即为热敏点,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所有的热敏点被探查出。③热敏点灸的治疗方法:分别在每个热敏点上施行回旋灸2min,雀啄灸1min,往返灸1min,再温和灸直至透热现象消失,为 1次施灸剂量。根据热敏化穴位不同,艾灸顺序为从上到下。对热敏点完成1次治疗剂量的施灸时间因人而异,一般10~240min不等,标准为热敏点的透热、传热及扩热现象消失。每日1次。

对照组:①选择舒适、充分暴露病位的体位。②针器为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直径为0.30×50mm,灸材为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制作的热敏艾条,规格为2.5×12cm。③治疗方法:选穴:a.寒湿腰痛:阿是穴、委中、肾俞、腰阳关、风府;b.劳损腰痛(气滞血瘀):阿是穴、水沟、阳陵泉、委中、膈俞、次髎、腰椎L3~S1华佗夹脊穴;c.肾虚腰痛:肾俞、志室、太溪、委中,不避热敏点。操作:穴位部皮肤常规消毒后针刺得气后平补平泻,留针约30min,同时穴位部施温和灸,以穴位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次。

两组均以10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包括10天内痊愈者),在本研究观察期内不允许加用止痛药或治疗本病的相关药物。

治疗结果

疗效评定标准: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试验70°以上,能恢复原工作,CT复查突出的椎间盘已回纳。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CT复查突出的椎间盘部分回纳。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善,突出椎间盘无回纳。

治疗组治愈 33例,占 82.5%;好转 6例,占15.0%;未愈1例,占2.5%;总有效率97.5%。对照组治愈 7例 ,占26.9%;好转16例,占61.5%;未愈 3例 ,占11.5%;总有效率88.5%。两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学属“腰腿痛”、“痹证”范畴。中医认为,腰痛形成的原因是肾气虚弱、风寒湿气致经络不通。正是这个观点奠定了“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的疼痛病机理论。灸疗能温经通络、祛寒逐痹,“通则不痛”。

《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所训:“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即激发感传,气至病所。古代医家已把激发感传,促进气至病所作为提高针刺疗效的一种积极手段。《针灸大成》云:“有病道远者必先使气直到病所。”古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已经认识到疾病的反应点即腧穴敏化的部分特性及其疾病的相对特异联系,创立了一系列通过疾病反应点即敏化的腧穴来治疗疾病的针灸疗法,开创治疗疾病的新途径。本研究热敏点灸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辨证选穴悬灸加针刺,并且100%出现灸感感传,表明热敏点灸极易激发感传、气至病所。热敏灸疗效显著,方便经济。但有部分患者操作时间过长,操作方法需要改良。

猜你喜欢
委中病位腰痛
彭氏分筋推拿手法中所取“委中下”的定位依据及优势
腰痛这个仅次于感冒的第二大常见病症怎么处理
妊娠期腰痛的研究进展
腰酸背痛找委中
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案例举偶
拍打委中穴,健腰更护肾
中医对痛风的认识
腰痛用花椒黄沙热敷
委中穴的临证应用初探*
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病因病机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