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血治疗马驴5种常见病的临床效果

2010-02-12 15:12谢家声罗超应严作廷王东升
中国兽医杂志 2010年11期
关键词:主证中兽医出血量

谢家声,罗超应,严作廷,王东升

(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兽医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50)

中兽医“刺血疗法”又称之为“血针疗法”或“放血疗法”,是用血针(三棱针、宽针、眉刀、痧刀等)刺破动物体表特定的穴位或有病部位的血管,使之出血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刺血疗法是中医针灸学和兽医针灸学中传统的针刺方法之一,随着针灸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刺血治病日臻完善,临床应用也更加广泛,基本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外治方法。多年来,笔者在临床上单用刺血法或结合药物治疗许多动物疾病,常收桴鼓之效,现就应用刺血治疗马、驴5种常见疾病的效果做一简介。

1 “胃热慢草”刺玉堂穴

1.1 “胃热慢草”及主证 马“胃热慢草”系胃腑积热、胃失和降所致,故临床常见食欲减退、胃腑胀满、粪干、尿赤、口色红、脉洪数等主要症状。由于饮食停滞,日久腐败发酵,浊气上逆,故口腔酸臭,舌苔黄厚;热为阳邪,易伤胃阴,患畜多口干舌燥、喜饮或喜饮凉水为其特点。

1.2 取穴及针刺手法 主取玉堂穴,在上腭第三腭褶正中线旁开1.5 cm处,左右各1穴。病畜保定后,左手向外拉舌的同时用拇指顶住上颚,打开口腔,右手持三棱针向前上方从口角斜刺0.5 cm出血,并用食盐涂擦,每天1次或隔日1次。针刺深度以出血为度,不宜过深,以免出血不止。

1.3 治疗效果 单用针刺玉堂穴治疗马、驴“胃热慢草”和“胃热不食”共 29例,刺血2次治愈 24例,治愈率达82.76%,其中9例治疗1次后,当天即恢复食欲。其余5例,配合通关穴治疗4次后告愈。

2 “伤水起卧”刺三江穴

2.1 伤水起卧及主证 伤水起卧又叫“冷痛”,民间称为“涨水”或“水伤”,西兽医叫肠痉挛。是因气温突然下降而寒夜露宿、重役之后突饮冷水或汗后被雨浇淋,受寒邪刺激引起肠平滑肌痉挛性收缩而发生的腹痛病,因此,临床多表现为间歇性腹痛,是马的常见病之一。患病动物回头顾腹,急起急卧,前肢刨地,鼻凉耳冷,蹲腰摆尾,肠鸣如雷。病畜随着腹痛增强,排少量带水粪便或稀水样粪便,排粪次数增多。严重时全身出汗,呼吸紧张,而在间歇时宛如健康,有时还觅食草料。

2.2 取穴及针刺手法 主取三江穴,内眼角下方2.4~3.0 cm的血管上,左右侧各1穴。用大三棱针向斜上方顺血管刺入0.5~1.0 cm,放血量50.0~100.0 mL。同时配刺耳尖、尾尖、分水等穴,效果更佳。

2.3 治疗效果 治疗的26例病例中,单刺三江穴治疗22例,针后2~3 h痊愈的16例,占72.73%,同时配用耳尖、尾尖、分水穴治疗的4例,针后2~3 h全部治愈;对剧烈腹痛、病情严重的4例,在针刺三江穴的同时配合灌服桂心散(桂心25 g、炒白术45 g、茯苓30 g、炙甘草20 g、厚朴25 g、陈皮 25 g、当归45 g、细辛10 g),针药结合治疗,结果均在治疗后4 h内临床症状消失。

3 时行感冒刺鹘脉穴

3.1 时行感冒及主证 感冒是气候骤变或畜舍条件差,寒冷突然袭击机体引起的以鼻流清涕、恶寒发热、体表温度不均、咳嗽气喘等为主要特征的常见外感疾病。中兽医在临诊时将其分为风寒、风热两大类。如病情严重而且在某一时间内广为流行,称为时行感冒,包括现代兽医学的流行性感冒。本病最主要的症状是体温升高,最初2~3 d内不断干咳,逐渐变为湿咳,持续2~3周。鼻液在病初呈水样,病久色黄粘稠。呼吸困难,脉搏浮数,食欲降低,精神委顿。眼结膜充血浮肿,大量流泪。病马常表现肌肉震颤,不喜活动。

3.2 取穴及针刺手法 主取鹘脉穴即颈脉穴,位于静脉沟上三分之一处静脉血管上,左右侧各1穴。稍抬高头,系“拴颈绳”,使血管暴露,将大宽针固定在针槌上,留针尖 0.9~1.2 cm,速刺放血约1 500~2 000 mL。

3.3 治疗效果 笔者曾刺鹘脉穴放血约500 mL治疗马流行性感冒5例,刺血1次后诸症减轻,但未能痊愈,可能与放血量不足有关,继用加减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枳壳、桔梗、薄荷、川芎、茯苓、板蓝根、生石膏、甘草)灌服治疗3天方告痊愈。胡振刚等报道,应用放双侧鹘脉血的方法治疗马流感43例,1次治愈19例,占44%;2次治愈20例,占47%;3次治愈4例,占 9%,刺血治疗后2~3 d痊愈。

4 “鞭伤云翳”刺太阳穴

4.1 “鞭伤云翳”及主证 “鞭伤云翳”又叫损伤性云翳,多呈单侧性,主要为“鞭伤”所致,不同于实火造成的云翳。轻者可形成不透明灰蓝色云翳,又称角膜翳。重者而睛生白膜,形成斑翳或白斑。“鞭伤云翳”相当于现代兽医学动物的角膜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使役不当、外伤、鞭伤、化学药品的刺激等均可能成为致病原因。由于受伤眼流泪过多,失于濡养,一旦贻误治疗可延长病程或造成视力减弱甚至失明。

4.2 取穴及针刺手法 太阳穴,外眼角斜后方3.0 cm处的面横静脉上,左右侧各1穴。低拴马头,指压穴位后方脉管使其怒张,用小宽针刺入太阳穴1.0 cm,放血量300~500 mL。

4.3 治疗效果 太阳刺血,同时垂睛穴注射链霉素,治疗“鞭伤云翳”13例,其中病程短、病情轻的 5例,经治疗5~7 d痊愈,病程长而且病情严重病例8例,连续治疗2~3周后,病情逐渐恢复。

5 “五攒疼痛”刺蹄头穴

5.1 “五攒痛”及主证 “五攒”是指病畜站立时四肢聚于腹下,头向下垂,五肢攒聚而言。《元亨疗马集》中说:“五攒痛者,气血凝滞于蹄也”。又说:“凡马五攒痛病,其症有二:一谓走伤,一谓料伤。此二者针血相同,医方各别,治者慎之”。“走伤五攒痛”是由于负重过度,奔走太急,使气血凝滞胸膈,侵及四肢而作痛;“料伤五攒痛”多由于料多役少,饲料积于肠中,所产生的毒邪传于经络导致肢、蹄作痛,同时伴有不食草料、口腔黏臭、腹部胀痛等症状。中兽医称之为败血凝蹄,类似于现代兽医学"蹄叶炎”。无论“走伤”还是“料伤”,虽然医方各别,但针血相同,这就为刺血治疗“五攒痛”提供了理论依据。

5.2 取穴及针刺手法 马蹄头穴位于“蹄头”毛边上缘约1.0 cm处,前蹄头从正中向外旁开2.0~2.5 cm的血管上,后蹄头旁开2.0~2.5 cm的血管上,穴位血管较粗大,按之略有波动感,前后肢共四穴。将“中宽针”装在“针槌”上或徒手持针,刺入穴位1.0 cm出血,放血量300~500 mL。

5.3 治疗效果 刺马蹄头穴治疗“走伤五攒痛”病5例,其中3例针刺1次在0.5 h内即见步态如常,2例改善。

6 体会

兽医刺血疗法具有简、廉、便和效果显著而且快速的特点,几千年来,在防治畜禽疾病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不仅可以治疗多种内科疾病、外科疾病、中毒性疾病、传染性疾病,而且具有预防家畜热性病的发生和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古医书也早有“泻热出血”的记载,如《内经》“刺热篇”就专篇论述热病的治疗,记述了对热邪引起的病症,针刺放血效果显著。刺血还可以止痛,中医认为“痛则不通”,气血运行失常,发生气滞血瘀、经络壅滞、闭塞不通,就会发生疼痛,针刺放血可以流畅血行,改变气滞血瘀的病理变化,“通则不痛”,经络气血畅通,疼痛则可消除。

刺血疗法泻血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刺血疗法的临床效果,所以应用刺血疗法时,恰当掌握出血量有助于提高疗效。出血量的或多或少,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病性寒热、病证虚实、个体大小、体质强弱以及不同穴位与不同季节等均需酌情考虑。一般急性病、热性病、个体壮大、春夏之交或血色暗红而粘稠者,出血量宜多;慢性病、寒证、体弱、冬季应少放或不放。还要把握因穴而异的原则,有些穴位(如分水穴)见血即可或出血数滴,有些穴位(如鹘脉穴)出血可达500~2 000 mL。用同一穴位治疗不同疾病时,出血量也不一样,如蹄头穴放血治疗冷痛症,出血量10~20 mL,而治疗“五攒痛”时出血量要达到300~500 mL,甚至更多。

刺血疗法不仅是中医学的精华,也是中兽医学的宝贵遗产,因其操作简便,疗效迅速,长期以来一直应用于中医临床和中兽医临床,对我国人畜保健与畜牧业的发展贡献突出,功不可没,即使在医学相对发达的今天和将来,刺血疗法仍具有应用前景。但刺血疗法毕竟尚处在一个新的起步阶段,不仅需要忠实传承而且还需勇于开拓和弘扬,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才能促使其健康快速地发展。只有临床应用研究与机理基础研究并举,刺血疗法才可能在中医学和中兽医学领域发挥应有的作用。

猜你喜欢
主证中兽医出血量
中兽医药治疗鸡痘的新思路
动物疫病诊断中兽医病理诊断技术探讨
月令体农书中兽医知识书写特点探析
发展中兽医需要认识和解决的几个问题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举隅
经阴道分娩产妇产后出血量的估测方法
不同分娩方式在产后出血量估计上的差异
基于“不确定性思维”下的《金匮要略》主证分层分析*
产后出血量的评估及产后出血相关因素的探讨
从主病主证角度探析君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