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桂枝汤方证相关问题的研讨

2010-02-12 16:36赵鸣芳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0年12期
关键词:卫气张仲景桂枝汤

赵鸣芳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6)

桂枝汤是著名的经方,为“仲景群方之冠”。但一直以来,对桂枝汤及其主治病证的认识存在着较大分歧,历代医家往往各执一端,而现代的中医药教材在相关内容的叙述中亦相当混乱。笔者对《伤寒杂病论》中相关内容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探寻张仲景原有立意,以冀统一认识,准确而全面地把握桂枝汤方证。

1 关于病因

太阳中风证,感受的是风邪还是风寒之邪,仁智各见,有时在一本书里,出现两种答案并存的现象。如《伤寒论选读》在太阳病概说中,提出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一样,感受的是风寒之邪。而在解释第2条太阳中风时,则指出:“本证的病因是以风邪中于卫表”[1]。先认定是风寒,转而却仅言是风邪。一会儿谓风,一会儿言风寒,这种混乱的情形,在其他的伤寒论著作中也经常能见到。那么,究竟是风还是风寒,我们认为还是用风邪解释为妥。不可否认,风寒常兼夹为病,但就“中风”、“伤寒”对应关系来看,张仲景的本意是有差异的,“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95)。“邪风”即是“风邪”。张仲景只言“风”而未言“风寒”。

更为重要的是,中医病因学的特点是“因发知受”。风、寒之邪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之所以能判断是风邪外袭、寒邪外束,是根据人体的反应即症状去推测而得。病人汗出、脉缓与风性开泄、风性散漫的特点一致,所以究之为“风”。“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病人无汗、疼痛、脉紧,与寒主收引、寒主痛的特性相符,所以责之为“寒”。再者,“风性开泄”与“寒主收引”是相反的,风寒袭表究竟是导致汗出呢还是无汗呢?风寒的轻重是解释不了汗出浮缓、无汗脉紧原因的,是解释不了中风和伤寒的差异。与其强拉风寒的轻重来区别,还不如直接用“风”、“寒”分别解释来得妥当,这样也尊重张仲景的原意。

2 关于病机

张仲景对桂枝汤证病机的提示有“阳浮而阴弱”、“卫气不共荣气谐和”、“卫气不和”、“荣弱卫强”等,后世概括为“卫强营弱,营卫不和”。《伤寒学》的解释是“‘卫强’并非卫气的正常功能强盛,而是指风邪外袭、卫气浮盛于外,与邪相争而呈发热亢奋的现象。所谓‘营弱’亦非营阴真正的虚弱,而是指卫气受邪、失其正常的固外开合之权,营阴不能内守而汗出,与‘卫强’相比,呈现相对不足状态。[2]”笔者无法苟同此处卫强营弱的解释。“卫强营弱”与“阳浮而阴弱”是互词,用《内经》的话来说就是“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3]。《内经》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4]”卫气的作用多端,祛邪外出仅是卫气的作用之一,还有充养温煦肌表以及司职汗孔的开合等作用。“阳强”即卫阳浮盛肌表与邪相争,但司开合的力量不足,即“不能密”。汗孔开合失司,卫阳不能固护营阴而自汗出。再加上与邪抗争,不可避免要耗损部分卫阳。就整体而言,卫阳是虚弱不足的,所以“卫强”的实质是“卫虚”。再者,汗为营阴的一部分,汗出营阴外泄,营阴是绝对的亏损,而非相对不足。也就是说,桂枝汤证是营卫俱虚的病证。正因为营卫俱虚,所以桂枝汤用桂枝、甘草辛甘化阳,以温通温补阳气;芍药、甘草酸甘化阴,以益阴和营。

为避免对“卫强营弱”的错误解读,将桂枝汤证病机改为卫外不固、营阴外泄、营卫不和则比较妥贴。

3 关于治法

有关桂枝汤证的治法,张仲景有“救邪风”、“汗解”、“解外”、“发汗”、“解肌”、“消息和解其外”、“小和之”、“救表”、“攻表”等多种说法。发汗解表是麻黄汤、桂枝汤都具备的作用,而桂枝汤又有“解肌”及“和”的特点,所以桂枝汤是解肌祛风,调和营卫。那“解肌”是什么意思,桂枝汤为什么能解肌?

“解肌”,五版教材解释为“解肌祛风,为发汗之缓剂”[5]。新世纪教材解释为“解除肌表之邪”[6]。

“解肌”确有解散肌表之邪的意思,桂枝汤也确有解肌祛风的作用,桂枝汤的发汗作用确实不如麻黄汤强烈。但是张仲景特别提出“桂枝本为解肌”,并非单纯与麻黄汤比较发汗的强弱,而是同时道出了桂枝汤内调脾胃的深意。《内经》云:“肺之合皮也……脾之合肉也。[7]”皮毛、肌肤同居体表,然二者与脏腑的联系不同。皮毛与肌肤受邪,发生的病理变化也不同。麻黄汤证因寒邪束表进而影响的是肺气的宣发肃降,而见无汗、咳喘,所以麻黄汤之发汗解表与止咳平喘的杏仁相配;桂枝汤证由风邪袭表,进而影响的是脾胃的运化、汗出干呕等,所以桂枝汤之发汗解表与调和脾胃的生姜、大枣相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言:“麻黄(汤)通彻皮毛,故专于发汗而寒邪散,肺主皮毛,辛走肺也;桂枝(汤)透达营卫,故能解肌而风邪去。脾主营,肺主卫,甘走脾,辛走肺也。[8]”脾胃虚寒是桂枝汤证的深层次原因,也是形成中风表虚证的体质因素。《内经》云:“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寒,运化失健,气血生化乏力,营卫不足,腠理疏松容易感受外邪导致中风表虚证。“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276)太阴脾虚寒且有表证,仍用桂枝汤治疗,就是因为桂枝汤既能温中补虚、内调脾胃,又能解散外邪、调和营卫的缘故。所以,解肌除了解表之意外,还包含温中补虚,健运中焦的内容。

4 关于方剂归属

方剂学著作几乎都将桂枝汤归入解表剂,但在行业内部对此一直有着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其是和解剂,也有人主张归入温里剂。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以桂枝汤小和之。(387)”张仲景在此点出了桂枝汤“和”的特点。“寒温同用谓之和,补泻兼施谓之和”。从桂枝汤药物性味来看,既有辛温之品,又有酸寒之物,即寒温同用;从药物功效而言,既有补益营卫的作用,又能祛邪外出,即补泻兼施。桂枝汤不仅治外感病的营卫不和证,又能治内伤杂病的营卫不和证,不仅和营卫且调脾胃。现代研究证明,桂枝汤对汗液分泌有双向调节作用,对心率、血压有双向调节作用,对胃肠道平滑肌有双向调节作用。从临床上看,桂枝汤既能治汗出过多,又能治无汗;既能治心动过速,又能治心动过缓;既能治高血压,又能治低血压;既能治便秘,又能治腹泻。凡此种种,都是桂枝汤“和解”作用的体现。《删补名医方论》云:“以桂、芍之相须,姜、枣之相得,借甘草之调和表里阴阳,气卫营血,并行而不悖,是刚柔相济以为和也。”可见,桂枝汤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辛温发汗之剂,其取汗系虚人感邪、营卫不和,寓祛邪于扶正之中,寓调和于取汗之内。

另外,桂枝汤还有温中补虚及温经活血的功效。桂枝加芍药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当归建中汤等都以桂枝汤为基本方,均因桂枝汤具有温中补虚的作用。而桂枝新加汤、桂枝芍药知母汤、当归四逆汤诸方,皆取桂枝、芍药温通血行、活血和络的效用。

“此方立法,从脾胃以达营卫,周行一身。融表里,调阴阳,和气血,通经脉。”桂枝汤作用多端,归入解表剂确有以偏概全之嫌。但若归入和解剂或温里剂或补益剂,以偏概全的问题同样不能解决,而且也不可能同时归入几类方剂。权宜之计,以张仲景反复指出其“汗”“表”而言,从尊重经意出发,似应以归入解表剂为妥。但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不能因其归入解表剂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功效及主治,必须重视其和解特点与温中补虚及温经活血的作用。

[1]湖北中医学院.伤寒论选读[M].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枝术出版社,1979.6.7.

[2]熊曼琪.伤寒学[M].第 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35.

[3]王琦.素问今释[M].第1版.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14.

[4]河北医学院.灵枢经校释下册[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49.

[5]李培生.伤寒论讲义[M].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0.

[6]熊曼琪.伤寒学[M].第 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38.

[7]王琦.素问今释[M].第1版.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60.

[8]李时珍.本草纲目[M].第 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1357.

猜你喜欢
卫气张仲景桂枝汤
基于“卫气稽留”论治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从卫气与经脉关系论“审察卫气,为百病母”*
悬壶济世的张仲景
桂枝汤煎服法对临床中药学实践的启示
论“卫出三焦”与脏腑的关系※
秋天失眠、嗜睡,《黄帝内经》提醒你注意肠胃保健
HPLC法同时测定柴胡桂枝汤中6种成分
此人是中国古代名医,也是欧洲人最敬仰的中国医生
张仲景脾胃理论探析
从脾胃论桂枝汤的解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