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群体性事件中家长心理状态的分析及干预

2010-02-13 22:09李梅蕊吴建敏张红红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0年1期
关键词:群体性医务人员情绪

李梅蕊,徐 慧,吴建敏,张红红,凌 昱,许 妃

(昆明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云南 昆明 650034)

损害儿童身心的事件不仅损害儿童的身心健康,而且会在家长中引起一系列心理行为问题。在事件发生以及之后,很多家长携带孩子到儿童保健机构咨询、检查并寻求帮助,吐露自己对该事件的内心感受;渴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生活恢复到正常状态;希望得到医务人员的耐心诊治以及情感的理解与支持等。这些心理需要为儿童保健中对心理干预提供了依据。[1]我科作为云南省最大的儿童保健机构之一,在近几年来的儿童群体性事件中,优先对家长进行心理干预,正确理解这些家长的心理应激,耐心疏导家长的负性心理状态,避免矛盾与冲突激化,稳定家长情绪,为诊查、治疗以及后续复诊工作的顺利完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1 儿童群体性事件中家长心理状态的主要表现

1.1 情绪上的反应

在儿童损害性事件中,家长的负性情绪表现非常明显。首先,家长对孩子的爱超过对自己的关心,一旦发现自己的孩子可能涉及伤害发生的范围,不论伤害是否发生,短时间内就出现焦虑、紧张;其次,对所涉及伤害的产生原因表现出强烈的愤怒;再次,部分家长认为由于自己做得不好,才导致孩子的伤害,由此产生内疚、自责。[2]

1.2 行为上的反应

家长一旦怀疑自己的孩子可能受到伤害,短期内就会带孩子到医院检查、咨询。如在“三鹿奶粉”事件中,我院自2008年 9月 13日后四个月时间内,共接诊、筛查约 3万 2千名儿童,最高日均筛查达到 3000人次。今年六月份以来,地区性铅中毒地区 (如云南会泽、东川)的孩子来我科室进行筛查 1500余人次。在某婴儿食品添加成分问题中,报道次日即有大量家长携孩子到医院要求检查。在就诊过程中,很多家长表现遇事易激动,相似环境中互相交换忧虑与不安。

1.3 认知上的反应

孩子特别是婴幼儿无法用语言表达身体的不适,并具有病情变化快而凶险的特点。因此,家长们在紧张情绪中常常敏感过度,没有足够的能力判断孩子目前的情况,常常拿自己孩子的非特异性症状与典型病例相对照,觉得自己的孩子健康受到损害。例如很多家长在孩子出现哭闹不安、干呕、厌食、多汗、营养不良、精神萎靡不振等症状时出现过分紧张,无法细心区分这些非特异性症状是否由于儿童身体不适或者喂养不当引起,加之孩子常无法表达或表达不清,并常伴有哭闹不安,进而加重了家长的惊恐心理。

1.4 生理上的反应

大部分家长表现为食欲下降、睡眠困难,少部分表现为头昏、脱发等。甚至发生因为担心过度、进食过少,少数家长因低血糖发作而晕倒在科室中的情况。

2 儿童群体性事件中家长心理状态的主要影响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儿童伤害性事件的发生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很多家长在经历了这样的事件后,往往对社会、生活环境以及他人产生不安全、不信任的心态,强化对孩子过分保护,形成很多不科学的喂养方式,也对孩子的健康产生伤害。

2.1 怀疑与信任危机

如在“三鹿奶粉”事件中,后期发现更多的奶粉涉及添加三聚氰胺,几乎市场上出售的奶粉均有不同程度涉及,家长已经无所适从,并表现出了对生活、社会的不信任,他们会认为我也没做什么坏事,我尽力工作为我的孩子创造好的生活条件,花那么多的钱,买到的却是伤害孩子的毒奶粉,得到的却是那么不好的结果。这种怀疑与不信任可以延续很长时间,并扩大到生活的很多方面。

2.2 忧虑心理阴影

儿童阶段是一个人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很多伤害会影响到生长发育过程,这也是家长最为关心的事。如有的孩子十年前食用过某奶粉,目前没有任何症状,家长仍然极为担心;有的孩子已经远离铅污染环境多年,各项检查无异常,家长仍然生活在忧虑心理中;有些父母长时间关注孩子的各项身体反应,达到焦虑状态,正常生活受到很大影响。

2.3 极端心理与行为

家长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忧虑及对环境的不信任后,心理与行为容易走向极端化。如“三鹿奶粉”事件后,很多家长,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家长,不再让孩子吃奶粉,用米粉、玉米粉、荞麦粉等喂养母乳不足的小婴儿,造成严重的营养不良事件。禽流感、甲型流感发生期间,很多家长不再给孩子吃动物性食品,也造成营养摄入不足,影响孩子正常的生长发育。

2.4 向他人转移宣泄

家长在这些群体性事件发生过程中,负性情绪有时会转移宣泄到他人身上,特别是发泄到医院、医务人员身上,听不进去医务人员正确的指导意见,怀疑医务人员没有尽到责任等。

3 对家长心理危机干预的处理步骤

针对儿童群体性事件中家长负性心理状态,我科室迅速做出积极应对,确立即时性、灵活性、方便性、短期性的咨询策略来协助家长适应与渡过危机,尽快恢复正常心理状态与生活秩序。

3.1 第一时间关注儿童,减少家长的焦急、忧虑心理

若分诊时发现短时期内某些就诊儿童出现群体性或地区性特点时,首先向上级领导报告。科室同时注意分诊质量,在家长携带孩子到科室时,即时询问症状,查看孩子一般状态,如有哭闹不安、精神不振或有其他不适的孩子,其家长明显表现焦急、忧虑情绪者优先就诊,对一般情况良好孩子的家长进行安慰。同时增加接诊医生,缩短等待时间,这对稳定家长情绪起到良好的疏导作用。作为儿科医生,应该理解当父母面对孩子可能出现的伤害时,负性情绪会影响家长的理性判断。负性情绪一旦激化,经常会部分地超越自我的控制。[2]在就诊时,医务人员的态度、就诊等待的时间、甚至就诊的环境都可能成为情绪激化的导火索,导致事态的扩大。所以,第一时间关注孩子,对家长是一种安慰。

3.2 满足家长基本的需要,并给予情感上的支持

医务人员可以给予家长简单、真诚的关心,以简短清晰的形式表述出来。询问事件发生的经过,特别是孩子的身体状况,家长所忧虑的问题是什么等等,让家长感觉到医务人员是为他的孩子而全心全意工作的。在最短时间内,就相关问题进行医学解答,如症状、近期和远期损害、治疗措施等,用专业知识来消除恐慌情绪。同时对孩子进行相关体检和辅助检查,明确孩子的状况,就诊后可以给一些简单清晰的建议。医务人员也应清楚地阐明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使得将来症状的出现表现出一种可预见性,用实际行动告诉家长无论如何都会帮助他们。在工作中,尤其要注意的是作为医务人员,不要低估和轻视家长的需要,不要因为觉得家长在某些方面缺乏常识而开些愚蠢的玩笑,也不能不顾家长的感受,更不能责备家长,忽视家长的感受。

3.3 转移儿童对家长不良情绪的注意力

儿童的心理与行为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大量的社会学及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的行为,尤其是情绪,是幼儿心理健康发育的直接影响因素;父母的行为是孩子的标杆,是孩子心理发育的影响指针。研究表明,父母在处理事物过程中认识清晰、理智思考,情绪友善平和,接人待物谦虚礼貌,有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育;而如果父母在事件发生时经常情绪失控、惊恐不安,甚至有过分的言辞与动作,则会让幼儿处于紧张和恐惧之中,对于孩子的心理发育极其不利。[3]家长在这种儿童群体性事件中,常常会对产品生产者、社会环境、政府相关机构及医疗系统表现出不满,或者对孩子过分关注,会让孩子感受到过分的压力,造成精神不安,心理反而会滋生不安全的感觉。因而,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育角度出发,家长要特别注意情绪控制,谨防影响幼儿正常的心理发育。因此,在接诊此类家长过程中,尽量和家长进行沟通,理解其需要,转移其负面情绪,同时对孩子做出恰当的照顾,如提供一定的空间及儿童玩具,转移孩子对家长紧张情绪的注意,使他们感受到被重视和信任,从而充满自豪与信心,以降低不良情绪的影响几率,避免不必要的心理伤害。

4 加强儿童保健科在诊疗过程中的心理干预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以及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人们面临应激的可能性不断增加,而且,应激所波及的面也不断扩大。家长的心理过程远期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近期会影响医务人员对儿童的诊疗服务。[4]在儿童群体性事件中,某些负性心理状态激起的矛盾甚至会超出医疗过程本身而发展为社会问题。儿童保健科作为一个窗口性科室,负有健康教育、现场咨询、疾病初筛的责任,同时,也应该加强心理干预,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对家长的负性情绪有很好的疏导作用,从而避免冲突事件发生,也为诊查、治疗及后续复诊工作的顺利完成创造有利条件,使就诊儿童身体、心理健康发展。

[1] 解伟.群体性心因性反应原因分析及应急处理[J].实用预防医学,2008,15(1):265-266.

[2] 朗恩 (Dawn,F.),珂瑞丝 (Chris,R.).情绪与需要[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

[3]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第 4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叶德琴,刘仁莲.家长焦虑心理干预对肾病综合征患儿康复的影响 [J].护理学杂志,2005,20(3):15-16.

猜你喜欢
群体性医务人员情绪
抗疫中殉职的医务人员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医院、病床和医务人员情况
医院、病床和医务人员情况
情绪认同
让真诚关怀为医务人员减压
关于目前处置非法集资群体性事件的理性思考——以A市政府化解非法集资群体性事件的行为策略为例
论网络与群体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