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010-02-14 20:35田春艳
装备制造技术 2010年2期
关键词: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科学讲授

田春艳,姜 海

(合肥学院机械工程系,安徽合肥230022)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本科专业,是教育部1998年进行高等院校专业调整时新设立的一个专业,其范围涵盖原来的部分机械专业和部分材料专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宽口径专业。基于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所具有的“机械特征与材料色彩”的特殊性,以材料为加工对象的特点,决定了材料科学是该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材料科学基础是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内容涉及材料的晶体结构、缺陷、金属和合金的凝固、扩散、热处理原理及工艺、金属材料等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反映内容多、抽象、难理解、抓不住重点等,学习起来困难。笔者近几年来,一直从事该门课程的教学工作,针对这些现象与问题,在教学中进行了较深入细致的思考与探讨,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优化课程设置,精选主要内容

本课程是学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在满足学校应用型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前提下,本着加强理论基础、融通共性知识和拓宽知识面的原则,精选课程内容,调整课程体系结构。

(1)重点内容。材料科学基础是研究材料组成、结构、材料性能与使用效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重点内容包括:晶体结构、位错、晶界、相及相组成、组织特点、合金元素的作用及热处理等,内容多,难理解。在课堂讲授时,尽可能将讲授的知识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器件、零件等实例相结合,加强讲授内容的针对性,密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2)引进相关的前沿新知识,扩充学生知识面。在注重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讲解介绍的同时,不断紧跟学科发展,在教学内容上适当引进相关的新材料、新工艺等方面的前沿知识,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如在讲授晶粒概念时,引入纳米的概念,介绍纳米晶的由来、特点、物理性能、力学性能等知识,让学生了解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发展研究状况。

(3)注重教学知识的前后联系。将学生以前学到的相关知识,和将来专业课中的部分内容融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介绍钢的渗碳工艺时(第十章),将其温度和时间的选择与原子的扩散能力(第七章)联系起来,这样使学生既复习了前面的知识,又提高了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改进方法和手段,培养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材料科学基础》作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对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及学生知识体系的构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这门课程内容多,理论性强,学生普遍反映“难理解、难记忆、难应用”,因此除了授课时要突出重点、讲清难点以外,还要注重讲课的方式,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1)树立以学生为教学工作主体的指导思想。在教学中摒弃以往满堂灌和只偏重课堂讲授的做法,注重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的应用;特别是在讲解新概念、新理论时,常采取设问、启发的方式来引出;在讲授一些重点、难点内容时,采取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实例讲解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在课堂讲授中加强与学生的双向交流。随时留意学生的表情和动作,掌握学生的领悟程度,及时调整授课的方式和节奏,合理控制知识难度,从而最大限度地使学生接受讲授的内容。此外,还须留出充足的时间,进行课堂总结,使学生能对本堂课的内容一目了然,便于复习和记忆。

(3)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采用“平时+期中+期末”的考核模式,通过完成思考题、大作业、撰写读书报告、进行期中测验、实践项目考核等环节,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加大了学生平时的学习力度,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末端控制改变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

(4)制作课件,采取多媒体教学和板书讲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针对不同的讲授内容,将多媒体教学和其他方式相结合,如在讲授晶体结构、晶体缺陷、铁碳相图时,常将实物模型与多媒体教学结合,增强了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3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法,提高学生职业技能

《材料科学基础》是典型的以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为特征的课程,材料科学基础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运用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补充。学校开设的《材料科学基础》课程计划学时为64学时,其中实验为8学时,主要开设了铁碳合金的平衡组织观察、钢的热处理和硬度试验、钢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观察和其他材料的显微组织观察等实验项目。以上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实验教学的内容仅仅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这种实验形式使学生潜在的自学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不利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为此,我们对《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实验进行了改革,增加了设计研究型实验,并加大了实验成绩在综合成绩评定中的比例,刺激学生重视实验,促进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

3.1 精选实验内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为充分反映材料的组成与结构、加工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将相关实验组合在一起,以增加实验效果。如将“钢的热处理和硬度试验、钢热处理后显微组织”组合在一起,可使学生既能了解碳钢的热处理工艺及硬度计的操作,也能了解碳钢的热处理工艺-组织-性能三者之间的关系。

为培养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创新思想的发展,增加了设计研究性实验。这类实验没有具体的指导书,只有实验目的、要求和必要的提示,要求学生自己完成实验的设计和结果的分析,并给出详细的研究报告。如给定一个齿轮零件的具体使用条件,由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其内容应包括材料的选择、制定热处理工艺、热处理前后性能的测试以及选用实验设备等,这样可以使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有关专业知识,并培养了学生科学研究的思路和能力。

3.2 完善实验教学文件,开放实验室,改革实验的考核方法

为了加强对实验的指导,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内容和具体操作规程,我们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实践教学改革的内容和需要,编写了“材料科学基础实验教学大纲”、“材料科学基础实验指导书”等实践教学文件,从而使该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有章可循,确保了各实验项目的顺利完成。

对学生开放实验室,以利于设计研究性实验的完成。实验室开放后,由学生自己根据感兴趣的问题制定实验题目、方案、操作步骤等,自己分析实验结果。这样既能使学生学会查阅资料,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动手、动脑、独立思考的机会,同时也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果。

改革实验课考核方式,将每个实验分成实际操作、实验纪律及表现、实验报告三部分进行评分,实验总成绩等于各个实验成绩的算术平均值;将实验课成绩计算在课程总成绩之内,实验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20%。这样加强了实验教学的过程控制,并提高了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和主动性。

4 结束语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本科教学及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依据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的学生的目的。

[1]吴弘,孙广垠.《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艺术与实验改革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465):21-22.

[2]赵 品,谢辅洲,孙振国.材料科学基础[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3]靳正国,郭瑞松,侯 信.大材料专业“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教改认识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增刊):31-35.

[4]杨 雄.《材料科学基础》实验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科教文汇,2006,(2):81.

[5]吉爱国.综合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94-96.

猜你喜欢
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科学讲授
天津市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浪漫的材料
我校省级高水平应用特色学科简介
——材料科学与工程
福建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
我学习和讲授世界民族音乐课程的经验和体会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如何提高教学效果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启发式教学改革探讨
基于材料科学基础的教学优化
关于材料科学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药学专业药物分析课的讲授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