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通州区农民专业技术培训情况的调查

2010-02-15 04:58张海萍王秀琴
中国蔬菜 2010年21期
关键词:通州区技术培训种植业

张海萍 王秀琴

北京市通州区农民专业技术培训情况的调查

张海萍 王秀琴

张海萍,高级农艺师,北京市通州区种植业服务中心,通州区运河东大街69号,101101,电话:010-81588413

王秀琴,北京市通州区种子管理站

农民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如何加强对农民的专业技术培训,加快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1 北京市通州区农民专业技术培训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北京市通州区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主导产业已经确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已成为农民短、平、快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针对全区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大力培养农民专业技术人员已成为通州区种植业服务中心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抓紧抓好,形成机制和专业培训的产业链条。

1.1 实施“三定”措施,扎实推进农民专业技术培训工作 近年来,在保证新建设施蔬菜基地不出现技术性失误的原则基础上,通州区制定了培训农民专业技术、技能的考核标准和“三定”措施,即定任务、定时间、定内容。通过“三定”措施的落实,明确了培训的主要任务、工作目标和工作责任,从而使全区农民专业技术培训工作得到了健康有序的发展。据统计,每年通州区举办各类农民专业技术培训班125期左右,培训农民近6000人次。

1.2 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落地

通州区按照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作意见》的有关要求,结合实际,在全区10个乡镇,220个行政村,1800个农户中实施了科技入户工程、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46次,培训农民8000人次,发放《蔬菜病虫害手册》3000份,各类宣传资料逾2万份,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各类问题1200个。在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上,围绕新成果转化,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设施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良种繁育、节水灌溉等实用技术80余项,参试品种200个,新品种60个,面积达6667 hm2,带动农户5800户。通过科技入户,实现了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培训到人的良好机制。

1.3 以实施新建蔬菜基地建设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种植业科技培训工作 一是针对新建设施蔬菜基地发展较快而农民蔬菜种植技术相对薄弱的问题,通州区先后制定了设施蔬菜生产技术培训计划,聘请市级蔬菜专家开展镇、村级专业技术培训18次,培训菜农1000人次。二是抽调区种植中心系统50名中高级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到农村田间地头,一年举办村级专业技术培训80期,培训农民近万人次。三是采取外出取经的办法提高农民的专业技术水平。近年来,通州区种植业服务中心组织蔬菜专业协会、农民田间学校工作站、种植专业村、科技示范户逾300人到北京市蔬菜中心新品种展示基地,大兴区、顺义区果类蔬菜综合试验站考察观摩,对全区设施蔬菜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1.4 突出抓好农民田间学校建设,大力推进农民田间学校的开展 农民田间学校是农民培养和农技推广的创新。通州区围绕服务“三农”这一主题,不但调动系统内的技术力量广泛参与,而且发现和培养农民中的优秀人才,组合资源共同参与。到2010年,全区围绕蔬菜、食用菌主导产业,先后开办了蔬菜植保、蔬菜栽培节水、测土配方施肥和食用菌各类农民田间学校34所,直接参与培训农民上千人。

2 农民专业技术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2.1 从事种植业的农民年龄结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 根据2008年通州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21个培训示范村参与培训的839位农民的基本信息统计,从种植业的农民年龄结构看,40~55岁的农民占全区种植业劳动力的61.9%,35岁以下的年轻人只占6.5%。说明通州区从事种植业生产的人员主要在40~50岁,而大约93%的青年人已经不再以从事农业生产为谋生手段。这一方面说明了社会为村民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谋生方式,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但从种植业生产的发展来看则隐忧严重,新型农民的培训任务更加艰巨。

从农民的文化结构看,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69人,占8.2%,初中文化程度的689人,占82.1%,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81人,占9.6%。上述情况说明80%以上从事种植业的农民具有初中文化水平。但从近几年进村为农民培训的工作中,笔者发现参加培训的农民普遍只是听,能够记学习笔记的很少。针对目前从事一产的这支产业大军,面对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的现实状况,如何增强农业专业技术培训工作对农民的适宜性,是当前乃至今后培训工作的关键点。

2.2 对农民专业技术培训的覆盖率不高 近年来,随着通州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经过大规模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劳动力对农业技术、就业技能和知识更新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虽然通州区农村劳动力参加过正规培训、普及培训和其他培训的人数在逐年增加,但是与农村劳动力总量比,仍然只占很小的比例。据笔者连续3年的培训统计,每年采取集中培训且培训时间在3小时以上的期次在60期左右,能够参加培训的农民年均逾5000人次,相对于全区48681个农民个体来说,培训的覆盖率只有10.3%。覆盖率不高的关键原因是乡镇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缺失。特别是近几年,由于乡镇机构改革,农村科技推广体系已不复存在,而且目前各乡镇没有单独的农业技术服务站,农技推广只能归于乡镇农办,而乡镇农办又承担着本乡镇涉及“三农”的各项工作,多从事乡镇中心工作,农技服务的公益性逐渐淡化。如此一来,本该由区、乡、村三级推广体系完成的任务多集中到区种植业服务中心,基层技术推广力量相对薄弱,致使区、乡两级农技推广工作衔接不上。面对全区逾4.8万农民、480个行政村、1万hm2蔬菜,要提高全区农业专业技术培训的覆盖率,只靠有限的科技力量,难度之大是不言而喻的。

2.3 农民专业技术培训未形成系统化 镇、村两级在农民专业技术培训中的组织引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种植业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民专业技术培训中的优势地位没有显现出来,农民专业技术培训的制度化建设在总体上并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3 加强农民专业技术培训的建议

针对农民专业技术培训中存在的问题,经过深入调研,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几项措施加以解决。

3.1 创新思维,树立农民专业技术人才新理念

一是要牢固树立农村专业技术人才是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和第一资本,以及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职称,注重实绩选人用人的理念。要把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开发作为全区科技兴农和人才强农的战略重点,紧抓不放,抓出成效。二是要结合通州区从事种植业农民年龄结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的客观实际,创新培训方式。开展“订单型”、“定向型”、“输出型”、“创业型”、 “委托型”等形式的培训,使培训内容和导向更能适应产业特色和市场需求。同时要把40~50岁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作为培训的主要对象,突出实用、实际、实效,按照农民意愿分类开展培训,培训后要实行跟踪问效制度,对比培训前后发展农村经济和经营管理的能力,听取群众意见反馈,改进培训方式,提高专业技术培训质量。

3.2 加强政策引导,完善推广体系建设,提高农民专业技术培训的覆盖率 一是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服务“三农”的主导作用,加强政策引导,积极创造条件,创新管理模式,完善通州区、乡(镇)两级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调动种植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农民专业技术培训工作的覆盖率。二是要加强专业科技示范网络建设,使本区高效农业示范园、示范带成为展示高科技种植业的窗口和推广示范高新技术的基地。三是完善种植业专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整合全区种植业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加强乡镇种植业科技服务人员的组织管理和培训工作。

3.3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搞好农民专业技术培训工作 强化农民专业技术培训工作力度,核心在于政策资金支持。应结合全区农民专业技术培训工作实际,建议将培训经费纳入区、乡 (镇)两级财政预算,增加政府对农民专业技术培训的投入,同时还可借助培训内容、培训项目的落实,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农民专业技术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种植专业技术水平。还可通过建立农民专业技术培训基地,采取政府补贴和买单等形式,减少农民的培训成本,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到培训“因地制宜,按单点菜”。

3.4 完善工作机制,构建农民专业技术培训支撑体系 一是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农民专业技术培训多元化投入机制,打破地方、部门和行业界限,努力构建各类培训机制、培训单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农民共同投资的格局。在运行机制上,注重培训组织领导机制的完善,各类培训机制的建立,师资力量的培育,乡镇政府协调机制的健全和培训渠道与方式的优化。二是建立和完善农民专业技术培训的激励机制,重点培育一批高质量见成效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定切实可行的规范管理措施,使其认真履行职责,实现资源共享,共同进行技术服务、产品推荐和市场开拓。鼓励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专业性和实用性较强的培训,满足全区农民多元性、个性化的培训需求,从而使农民专业技术培训组织在农业产业化的形成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010-08-24;接受日期: 2010-09-20

果类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创新团队项目

猜你喜欢
通州区技术培训种植业
抗击疫情 志愿同行——记通州区总工会机关干部王亚军
“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有了路线图
怀仁市:举办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培训
三大智能灯光技术培训于CIT2021展会期间举行
陕西千阳:春耕备耕抓上手 技术培训走在前
SBS结合CBL在听力学技术培训中的应用与实践
2018年北京市通州区居民吸烟现况调查
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北京市通州区被明确为京杭大运河北起点 五河交汇处立碑
钻研种植业 带头奔小康童进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