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颜乐处”的现代启示

2010-02-15 09:59魏长领喻岚
关键词:精神境界物欲宁静

魏长领, 喻岚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

“孔颜乐处”的现代启示

魏长领, 喻岚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

宋初理学家周敦颐将儒家的最高境界概括为“孔颜乐处”,提倡的是超越物欲之乐、德性之乐、无私之乐、天人合一的自然自得之乐。重温“孔颜乐处”的精神境界可以发现,在当今社会,要获得真正的快乐就必须有精神支柱、人生理想、道德信念和宁静心灵,这样才能走出物欲的奴役和内心的空虚,找到真正的自我和快乐的精神家园。

“孔颜乐处”;精神境界;快乐观

近些年来,我国多次调查数据显示,随着 GDP(国内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GNH(国民幸福总值或国民幸福指数)反而有减无增,富而不福、富而不乐的现象普遍存在。如 2005年深圳市公布本市居民精神疾病总患病率高达21.19%,深圳每年自杀人数在 2 000人左右。这使人不得不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和快乐?人怎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快乐?在追问这些问题答案的过程中,中国古代儒家所提倡的“孔颜乐处”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孔颜乐处”的内涵

《论语·述而》记载,孔子说他自己“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雍也》记载孔子赞美他的学生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宋初理学家周敦颐将此概括为“孔颜乐处”,认为这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最高境界。据《宋史·道学传》载,周敦颐让受学于他的程颢、程颐“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二程之学亦由此而发源”,“孔颜乐处”从此随着理学的发展而影响渐大。

那么,“孔颜乐处”到底所乐何事呢?“孔颜乐处”体现了什么样的快乐观和幸福观呢?

1.超越物欲之乐

“孔颜乐处”的“乐”不以物欲的满足为人生的价值目标和最大快乐,而以理想人格的实现和精神追求的满足为快乐,体现了孟子所说的“大丈夫”境界。周敦颐在《通书·颜子第二十三》中说:“天地间有至贵至富、可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处之一则能化而齐。”人有了更高的精神境界,心理就会泰然自若,就能超越贫富贵贱而体验大乐。对于孔子、颜回这样品德高尚的人来说,快乐不在于物质享受,而在于精神情操的追求。周敦颐说:“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故常泰无不足;而铢视轩冕,尘视金玉,其重无加焉尔。”(《通书·富贵第三十三》)到达了“孔颜乐处”,就不会变成物质欲望的奴隶,而能够忘了现世的困境,得到超越物欲的快乐。这种快乐并不是以贫苦为快乐,而是万物与之合为一体,在达到“仁”的境界的时候,自然超越了这种肉体之欲。在物质生活的背后,打开精神境界的大门,体会自己生命中所拥有的一切,在自己的内心寻找真实的理想自我。

2.德性之乐

孔子认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孔子并不否认富与贵是世人所追求的,他所强调的是到达富贵的途径和方法不能违背道德;贫与贱是人的本能所逃避的,但如果靠不道德的途径和方法摆脱贫贱,君子不能干。可见,孔子所强调的是人们在追求财富、地位、名誉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忘记道德的要求,不能为了名利而不择手段、丧失道德人格。孔子认为,君子在任何时候都要遵循内心的道德准则,不为物役,不为形役,有自己的道德主体性,即使在颠沛流离之间,也不能为了小利而牺牲“大义”。重要的是要有一种道义的力量,这样在什么时候都不会迷失自己,即使身处逆境,依然笑对人生。可见,“孔颜乐处”是一种为追求社会道德价值和人生理想信念而超越物质欲求的崇高精神境界,是内心的体“仁”之乐。体现这种道德境界的仁者必须贯彻“博施济众”、立己立人、推己及人的精神,只有这样才可以使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周敦颐在《通书·师友第二十四》中说:“天地间,至尊者道,至贵者德而已矣。至难得者人,人而至难得者,道德有于身而已矣。”这也是强调在人世间最重要的是道德。孔颜所乐的正是这种德性之乐,他们把道德看得很珍贵,所以在艰难困苦中仍然可以安身立命,因为他们找到了真正的安身立命之处。

3.无私之乐

孔颜之乐超越了自我私利的束缚,能够与别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孔子和颜回达到了天理与人性的统一,也就是“与人同”“与物同”,所以是大化流行,“我”与“非我”的界限被消弥了,视己内与己外为一体,所以不会相互排斥和不协调。人生最珍贵的是不为外物所役,有自由独立的人格;最幸福的是体会“与人同”“与物同”的境界,体会内心的安静,超然物外,自得其乐。《二程遗书·二先生语二上》说:“颜子不自私己,故无伐善;知同于人,故无施劳。若圣人,则如天地,如‘老者安之’之类。”颜回和孔子都没有自己的私欲,所以可以进入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最高精神境界,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是忘记了自己的。这种玄妙的精神境界正是宋明理学家孜孜以求的。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孟子·尽心下》)要想使内心保持一个好的状态,就要减少私欲。荀子也在《解蔽》中提出“虚壹而静”的良方。要“乐”就要减少不必要的私欲。君子要顺应天理流行,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正所谓“仁者无忧”。“合内外之道”,没有性内性外之分,大公无私,才可以提升人生境界,体会人生之大乐。

4.自然自得之乐

诗言情、诗言志,程颢曾以诗抒发其心胸,由此也可以看出他对“孔颜乐处”的体悟。且看他的《秋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望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予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性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英雄。”这种怡然自得的心境好像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而又从容恬静,体现了与天地万物合一的自然自得之乐。冯友兰曾经指出:“其所以能乐,在于‘与人同’(‘四时佳性与人同’),与物同 (‘万物静观皆自得’,‘云淡风轻’,‘望花随柳’),甚至与‘无限’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望花随柳过前川’,也是与人同,与物同。不过时人不解,以为他是‘偷闲学少年’。‘同’是随和,不过随和的意义有深浅,浅之可以是同情心,深之可以是‘浑然与物同体’。有了这种胸怀,对于世俗的富贫贵贱,以及一切个人得失,都不介意 (‘富贵不淫贫贱乐’),由此而生出来的乐,就是‘孔颜乐处’。”[1]这种感觉就是闲庭信步,看云展云舒,自然自得,自性充足,合于内外之道,在事物自然之中体会大我之乐,感受大我之美好,使精神遨游于六合之外。

二、“孔颜乐处”的当代启示

在当今社会,重温“孔颜乐处”的精神内涵有利于人们走出物欲的奴役和内心的空虚,远离市场的喧嚣,追寻真正的自我和快乐的精神家园。

1.快乐人生离不开精神支柱

当今社会,在波涛汹涌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涌现出各种精彩而又无奈、喧嚣而又寂寞的社会心理,“占有还是生存”的矛盾日渐凸显[2],物质世界越来越丰富,精神世界越来越荒凉。人们在建构物质家园的同时却失去了精神家园。GDP不断上升,GNH却在下降;科技越来越发达,迷信的人却越来越多;工具越来越先进,人们却感觉活得越来越累;道路越来越宽广,心胸却越来越狭窄;大楼越来越高,境界却越来越低;通信越来越方便,人们的隔阂和距离却越来越大;钢筋水泥防盗网越来越坚固,人们的心理却越来越脆弱……人们贪婪于占有,却不懂得应该如何生活,很多人迷失了人生前进的方向,失去了人生在世的最高目标,失去了精神家园和精神支柱。一些人只管自己的感受,以标新立异之名,行庸俗化、低俗化之实;一些人所追求的快乐是恶搞之后的空虚一笑和生理刺激之乐。人生一旦失去最终目标,就会陷入精神危机,就很难获得心理的宁静和灵魂的安定,很难到达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止”就是到达最高目标。人有了精神支柱才能坚定不移、思虑周到、心安理得,最后达到真正的幸福和人生目标。快乐的人生是有精神支柱的人生,“孔颜乐处”的精神境界不是有钱有权就可以达到的,而是要通过内心修养的提高来实现,这种乐境是对虚浮和庸俗的人生价值的超越。孔子和颜回实现了人的主体性,他们是自由的,没有被物役、被钱役、被权役。当代人如果明白了这些道理,也许“坑蒙拐骗偷”、“吃喝嫖赌抽”、“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无酒喝凉水”的低俗投机人生观就会有所改变。

2.快乐人生离不开人生理想

《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而。”孔子为了自己的事业忙得连席子都暖不热,甚至忘记了岁月。而当今社会,有些人天天无所事事、饱食终日,没有人生理想,一切跟着感觉走,到头来感觉一场空。这说明:人生不能没有理想,理想是人生的灯塔。有了理想的指引,可使人不至于迷失,为了理想而奋斗才最快乐。孔子和颜回所快乐的并不是贫穷的生活,而是达到“下学而上达”、“合内外之道”、“天人合一”的境界,万物与自己融为一体,体会“仁”,反身而诚,所以大乐,而忘记了贫困的生活。他们的乐事是一种精神境界的升华。人在一定限度内追求物质的快乐并没有错,衣食足而知荣辱,但是人不能不重视道德修养与人生境界的提高。儒家所追求的是安身立命、自我完善的人生理想,所以孔子和颜回在世人看来很苦的条件下,依旧很乐。正是这种人生理想支持着他们体验乐境。一个有理想的人绝对不会碌碌无为、虚度光阴,也不会因为一时的困难、挫折、不如意,而心灰意冷、一蹶不振,往往是越挫越勇、坚忍不拔,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能够化苦为乐、以苦为乐,能够变不利为有利、变被动为主动、变危机为良机,成就自己的事业和人生。

3.快乐人生离不开道德信念

“孔颜乐处”告诫人们:如果一味追求物欲,不注重道德修养,没有道德理想甚至缺乏道德底线,个人会感到空虚,对社会也是很危险的。现代社会中一些人觉得生活无意义,正是由于道德理想缺失,在所有的物质欲望满足之后,就会留下空虚感。如果能够确立自我价值感,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反而会从内心产生真正的愉悦,也会得到多数人的认可和悦纳,这才是人真的安身立命之处。

快乐的人生是有道德信念的人生,一个以道德满足为人生信念的人是不会为物质的匮乏而产生埋怨的,孔颜之乐就体现了这种崇高的道德理想。儒家认为越是在困境之中,越能体现道德信念的价值。道德总是在困境中显得伟大,震撼人的内心。孔子在贫困的条件下不改其乐,正是由于他有这种道德追求。人们对某种道德理想、道德原则和规范在内心的确信就是道德信念,它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可以使人生更加平和,从而减少了抱怨,减少人生的许多苦恼。

4.快乐人生离不开心灵宁静

“孔颜乐处”告诉人们:应该回归本心,回归人性的仁,达到真正的精神境界的乐,让浮躁的心安静下来,寻找一种问心无愧的生活境界,体验精神境界之乐,让疲惫的身心安静下来,倾听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实现自我超越。《二程遗书·二先生语六》说:“饮水曲肱,乐在其中。万变皆在人,其实无一事。”任世事风云变幻,圣贤只坚持内心的道德信念,这种情操难能可贵。古希腊著名思想家伊壁鸠鲁就认为,人只有在静态快乐中才可以获得长久的幸福,而静态的快乐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灵宁静,所以宁静的内心对于人的幸福快乐来说很重要。斯多葛学派也认为,人既然不能够控制外在的事件,就只有排除外在事件对心灵的干扰,以内心的不变应付外界的变化。无论外界如何变幻,有智慧的人都可以保持一颗宁静的不受干扰的心。

宁静的内心、不被无穷物欲干扰的内心,才可以更清楚地认识这个世界的美好;被利欲遮住双眼的人,是不会发现真正的快乐的。诸葛亮《诫子书》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心灵宁静,可以培养美德,可以提升精神境界,可以培养高尚的情趣,可以有所作为。面对浮躁的社会氛围,保持心灵的宁静需要一份定力、一份坚持。过度的贪欲使人失去理智,失去内心的宁静,心被物役就会烦恼不断。人应守住内心的宁静,做一个通达的人、快乐的人,做一个人生的智者。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 (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117.

[2][美]弗罗姆.占有还是生存 [M].关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73.

[3]冒从虎,王勤田,张庆荣.欧洲哲学通史 (上卷)[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171-177.

B821

A

1009-3729(2010)05-0031-03

2010-07-05

魏长领 (1963— ),男,河南省虞城县人,郑州大学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伦理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精神境界物欲宁静
物欲如镜照灵魂
宁静之宅
推己及人
《巷口的宁静》
运动能够抑制物欲
平淡自然、孤高拔俗——略谈文徵明雪景山水
艺术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生活世界”视野下的反腐倡廉教育
运动能够抑制物欲
那年夏天宁静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