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霉素B脂质体致急性胰腺炎1例

2010-02-15 15:44王舒赵建荣杨丹丹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0年3期
关键词:丁醇乙胺伏立康

王舒 赵建荣 杨丹丹

(云南省传染病专科医院,昆明650301)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16岁,因咳嗽、气促1周,加重伴发热3 d于2009年7月9日入院。既往(2 a前)有十二指肠结核病史,并行病灶切除术,未予抗结核治疗。2008年9月诊断急性粟粒性肺结核合并白念珠菌性肺炎,给予伏立康唑联合伊曲康唑序贯治疗12周停药。结核化疗方案:异烟肼、利福平、盐酸乙胺丁醇、嗪酰胺强化治疗3个月,异烟肼、利福平、盐酸乙胺丁醇巩固治疗6个月(3HRZE/6HRE)后停药。1个月后出现发热、咳嗽、气促入院。

查体:体温37.7℃,脉搏108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90/60 mmHg,一般情况可,消瘦,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胸片示双肺粟粒状结节影;血沉50 mm/h;痰涂片TB阴性。诊断急性粟粒性肺结核,涂 (-),复治。

2009年7月10日开始异烟肼、利福平、盐酸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对氨基水杨酸钠、硫酸阿米卡星(HRZE+PAS+AMK)抗结核治疗,强化治疗23 d热不退,呈弛张热型,波动在36~39.9℃间,咳嗽、咳痰、气促加重。胸部CT示双肺弥漫散在磨玻璃样模糊影及小点状、小结节状密度增高影,部分病灶实变,左肺上叶前段及下叶背段可见多个小囊状病灶,双侧胸膜腔少量积液,双侧后壁胸膜稍增厚。CD4:172 cell/μL,HIV抗体 (-)。清洁晨痰涂片革兰阳性球菌(+),痰培养示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予美罗培南1.0 g静滴,2次/d,×5d,无效。

8月5日开始伏立康唑治疗,第2日体温下降,咳嗽、气促减轻。8月10日肺泡灌洗液培养检出白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AMB)敏感,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耐药,改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L-AMB)治疗。第1日0.5 mg/(kg·d),用5%葡萄糖液500 mL稀释缓慢静脉滴注 (时间>6 h),第2日1 mg/(kg·d),以后递增速度为1 mg/(kg·d),至4 mg/(kg·d)时 (标准剂量为3~5 mg/(kg·d)),突发左上腹部持续性绞痛,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左上腹部压痛、肌卫明显,肠鸣音减弱。血常规白细胞6.35×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8.24%,血淀粉酶609 U/L,尿淀粉酶1 105 U/L,B超示胰腺体积增大,回声减低。

诊断急性胰腺炎,结合病史及治疗情况分析考虑为L-AMB所致。因病情需要,并权衡利弊,充分告知后L-AMB减量至3 mg/(kg·d)维持,配合禁食、抑酸、保护胃黏膜、抑制胰液分泌等治疗。3 d后患者腹痛缓解,血尿淀粉酶下降。20 d后血尿淀粉酶正常,复查B超胰腺声像正常。

2 讨 论

两性霉素B是治疗危重深部真菌病患者的首选药物,但其严重的不良反应限制了它在临床中的使用[1]。两性霉素B脂质体采用脂质体包被两性霉素B,其杀菌机制与两性霉素B相同,提高了抗真菌活性,大大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尤其减少肾毒性[2],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均优于两性霉素B,其引起的不良反应的表现与两性霉素B相似,主要表现为寒战、发热、血管炎、低血钾、消化道症状 (恶心、呕吐、腹部胀痛)、肝肾功能损害等,这些不良反应大多为轻至中度,经对症治疗后减轻,一般不影响治疗[3]。国外文献报道使用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变态反应 (如皮肤潮红/荨麻疹),胸、肋、腹、腿痛,呼吸困难和急性缺氧,罕见的不良反应有过敏性休克、心血管源性休克等,但这些不良反应大多发生在注射后 1 h 内[4,5]。

综合考虑患者可能是两性霉素B脂质体引起的急性胰腺炎,经两性霉素B脂质体减量及相应对症治疗后病情逐渐好转。本病例使用L-AMB的剂量和使用方法均符合规定,且滴数缓慢,治疗至第5天出现急性胰腺炎。L-AMB致胰腺炎的报道罕见,其原因不甚明确,可能是由于脂负荷酶诱导作用或者是由脂质体或两性霉素B本身引起的胰腺组织损害[6]。在使用L-AMB时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监测,一旦发现异常,应权衡利弊,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尽量避免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1] Sorrell TC.Cryptococcus neoformans variety gattii[J].Med Mycol,2001,39(2):155-168.

[2] Robinson RF,Nahata MC.A comparative review of conventional and lipid formulations of amphotericin B[J].Clin Pharm Ther,1999,24(4):249-257.

[3] 殷凯生,王彤.国产注射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深部真菌病的疗效与安全性的临床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8):850-853.

[4] Johnson MD,Drew RH,Perfect JR.Chest discomfort associated with liposomal amphotericin B:report of three care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Pharmacotherapy,1998,18(5):1053-1061.

[5] Roden MM,Nelson LD,Knudsen TA,et al.Trial of acute infusionrelated reactions associated with liposomal amphotericin B:analysis of clinical and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J].Clin Infect Dis,2003,36(10):1213-1220.

[6] Stuecklin-Utsch A,Hasan C,Bode U,et al.Pancreatic toxicity after liposomal amphotericin B[J].Mycoses,2002,45(5-6):170-173.

猜你喜欢
丁醇乙胺伏立康
酚磺乙胺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考查
新型燃料生物丁醇研究进展
伏立康唑致癫发作及精神障碍一例并文献分析
生物发酵法生产丁醇的优化策略
基于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监测的药物相互作用研究
应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金刚乙胺
2012—2016年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住院患者伏立康唑应用分析Δ
伏立康唑相关皮肤肿瘤:器官移植受者中光致癌作用的文献复习
丙酮丁醇梭菌高耐丁醇突变株的选育及其生理特性的研究
乙胺碘呋酮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心律失常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