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接与合作

2010-02-15 15:48臧学英于明言
中国发展观察 2010年8期
关键词:京津冀天津发展

■ 臧学英 于明言

京津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机遇与产业选择

我们这里所讲的京津冀,主要是指京津冀都市圈,该地区作为中国经济的第三增长极——环渤海区域经济核心所在,是未来中国北方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依托,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对京津冀三地未来发展方向做出了明确定位:北京城市功能定位是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重点发展第三产业,以交通运输及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和批发零售及餐饮业为主。同时,充分发挥大学、科研机构林立,人才高度密集的优势,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大型企业相结合,积极发展高新产业,以发展高端服务业为主,逐步向外转移低端制造业。

天津城市的功能定位是构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宜居生态城市。天津主要发展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国防科技和轻工纺织等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现代商贸、金融保险、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并适当发展大运量的临港重化工业。

河北省作为原材料重化工基地、现代化农业基地和重要的旅游休闲度假区域,是京津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研发转化及加工配套基地。此外,河北省在第一产业中着重发展农业和牧业,作为京津的“米袋子”和“菜篮子”。

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为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京津冀应该紧紧抓住有利时机,调整区域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缩小与长三角、珠三角的差距,做大做强中国经济第三增长极。

京津冀可实现对接合作的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选择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与传统产业紧密结合,在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中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同时带动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考虑到京津冀地区原有优势产业基础,京津冀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合作可在以下“十大产业”展开:

(一)新能源。2009年,北京八达岭新能源产业基地建成,重点发展风能、太阳能,目前已经汇集了一批企业和研发机构。而天津新能源产业保持了40%以上的发展速度,近年来又聚集了一大批世界级新能源企业,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在风力发电、绿色储能、太阳能光伏等领域很有竞争力。2009年,河北提出“建成太阳能光伏电池产业强省,在光伏发电、半导体照明等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取得突破”的发展目标,目前已建成国内太阳能光伏电池产业重要制造基地。

可见,京津冀地区在新能源领域已形成明显的上、中、下游产业链。北京具有技术、人才、机构和市场优势,应重点发展新能源产业研发。天津具有新能源产业集群优势,重点发展新能源研发与成果转化。河北可以发挥新能源产业制造基地的优势,大力发展新能源产品及相关设备制造。

(二)新材料。北京承担国家新材料领域计划项目占全部项目的40%-50%,已成为我国新材料研发中心,目前在新型半导体、人工晶体、稀土永磁、纳米材料和超导材料等领域的研究已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天津在硅材料、钛材料和氟材料等领域具有较强优势,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河北省已建成河北邯郸、唐山等产业基地,形成了以特种陶瓷、光电、化工、纺织、医药、金属、建筑等为特色的新材料产业。

京津冀三地新材料产业可以共同发展具有互补性的领域为合作主线,整合现有产业布局、完善产业链,利用京津已具备的领先技术成果和津冀已有的工业体系,加快形成产业特色和规模化,抢占国内重要位置,引领区域经济发展。

(三)电子信息产业。北京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重点是移动通信、数字电视、软件及信息服务业、高世代平板显示、集成电路、计算机和下一代互联网应用等六大领域。天津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一直保持在20%以上,其中移动通信、新型元器件产业和计算机外部设备等在全国居领先地位。河北建成了廊坊、保定、石家庄、秦皇岛四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并已初具规模,全省27家重点企业进入2008年度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

可见,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应着重于研发与转化和联合制造。北京突出研发中心地位,重点发展电子信息高端产品,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信息技术及产品。津冀两地可充分利用较好的制造业基础,提高质量、扩大规模,积极发展成为电子信息产品的规模化研发转化基地,并进行大规模产品生产,完善整个产业链条。

(四)软件产业。北京的软件产业规模、软件人才数量、重点软件企业数量分别占据中国软件产业总量的20%、20%和24%, 2009年北京软件产品收入77.8亿元。天津软件产业发展迅速,形成了以华苑软件园为主,泰达、空港及东丽软件园为辅的特色软件产业发展格局。河北已累计认定软件企业258家,登记软件产品1505个,认证具有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的企业52家。2009年软件产品收入21.3亿元,同比增长49.5%。

而且,京津冀软件产业的合作大于竞争。天津与北京已建立了京津软件产业共同体(简称京津软共体),河北虽然软件业目前发展水平还不高,但对应用软件技术及产品的需求较大,可积极加入京津软共体,成为京津软共体合作与服务的主要对象。

(五)生物医药。北京中药现代化产业链和疫苗产业链已经基本形成,初步具备发展产业空间集聚的条件。“十一五”期间国家44%的重大新药创新平台落户北京,每年诞生40%的生物医药成果。天津目前拥有5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科技产业化基地及众多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河北已建立起包括药品、药材、药械生产、医药经销与服务在内的医药产业体系,化学药品原药制造在全国地位突出。

可见,京津冀地区在生物医药方面具有巨大发展潜力。河北拥有丰富的中医药资源,北京和天津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技术水平。三地应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重点开展在中药现代化、化学合成药和医药生物技术三个领域中的技术交流合作,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影响力的品牌。

(六)生物育种。北京已经启动了农业育种基础研究创新平台,正在重点开展小麦、玉米、蔬菜等新品种的选育,已培育出抗旱玉米、超高产二系杂交小麦等一批新成果。天津在动植物新品种选育、作物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等领域也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实施了100多个技术推广工程,建立了320个科技示范基地,农作物良种率达94%,畜禽良种率达到90%。河北将主要力量集中在粮、棉、油农作物和果蔬新品种选育与开发、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和农业降耗增效技术、畜禽水产高效养殖技术、农产品加工增值技术等方面。

河北作为京津冀地区农业大省,面临产品结构失调、产品竞争力较弱、农业发展资源基础薄弱等问题。因此,三地应加强合作,加大京津两地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与应用,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七)节能环保。北京节能环保企业已超过1600多家,2009年全市万元GDP能耗比上年降低5.57%,万元GDP水耗降低8.12%。天津正在建设6个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初步形成5种循环经济模式。2009年天津万元GDP能耗为0.84吨标准煤,同比下降6.03%,“十一五”以来累计下降20.1%。河北作为京津冀地区重工业大省,近年来在节能环保方面也取得明显成效,2009年万元GDP能耗比上年降低5.02%。

京津冀作为中国政治中心,理应在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为其他省市做出表率。因此,首先要对整个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要求能耗多、排污大的企业节约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进行综合利用,根据资源条件和产业布局,合理延长产业链,促进产业间共生组合,推进京津冀地区循环经济大发展。

(八)电动汽车。北京电动汽车产业重点建设“一园、两公司”。“一园”指北京新能源汽车科技产业园,“两公司”是指北京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和北京普莱德新能源电池科技有限公司。天津以电动车辆研究中心为龙头,优化和集成汽车、发动机、电池、电机等方面的优势力量,已形成混合动力公交车、家庭轿车和纯电动轿车的多品种竞争优势。

京津冀地区应整合资源、分工协作,依托北京和天津的研发资源优势,搭建新能源汽车产业研发平台,推进汽车关键系统研发,同时依托区域内整车企业,积极推动电动汽车的研制及产业化,并加快新能源汽车关键系统及零部件企业建设,形成产业链。

(九)现代制造业。根据“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北京现代制造业的支柱产业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汽车产业、装备制造业、石化新材料产业、都市工业(重点在于食品饮料业、 服装纺织业、 包装印刷业、文体用品业、工艺美术等几个行业)、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天津以滨海新区为主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初步形成,重点发展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冶金、航空航天等产业。河北制造业重点在黑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食品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业、食品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等产业。

可见,京津冀地区现代制造业发展应注重发挥各自优势和加强分工协作,北京应以新技术研发为重点,力求占据行业和产品的高端,天津应以滨海新区为依托,重点打造现代制造业研发转化基地,河北应发挥产业规模优势,建设规模化生产及配套设施生产基地,三地共同打造、完善梯次结构产业链条。

(十)新兴服务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其中包括现代物流、金融、旅游、会展、文化创意等。

1.现代物流。2008年北京市社会物流总额达4.1万亿元,近3年年均增长27%。北京将利用3年时间重点打造5大物流基地(顺义空港、通州马驹桥、房山良乡、平谷马坊和大兴京南),力争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现代都市物流体系。2007年,天津物流业增加值425亿元,相继推出天津港散货物流中心、集装箱物流中心等12个重点物流示范区。河北物流业将着力打造“一带两通道”格局,即“环京津物流产业带”、“冀东物流通道”和“冀中南物流通道”。

发展京津冀物流产业要充分发挥北京作为全国航空、公路和铁路枢纽和滨海新区天津港的海运优势,加快多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同时三地要积极携手推进一体化公路交通、铁路体系建设。

2.金融业。北京坐拥“一行、一局、三会”(央行、外汇管理局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及3家政策性银行、8家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的总部,集中了60%的中国银行业务,80%的货币资金调动总量,70%的保险业务。天津目前拥有15家内资银行、15家外资银行、13家保险公司、两家证券公司和两家信托公司,正在形成多元化金融市场体系,“十一五”规划又鼓励滨海新区发展离岸金融、产业投资基金等业务。

京津冀地区应共同打造北方的金融中心,北京发展定位为金融决策和调控中心。天津金融业可致力于建设面向港口经济和制造业的金融服务体系。河北的金融机构设置和集中程度相对较弱,要发挥区域金融带来的辐射作用,配合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3.旅游业。首都北京不仅有故宫、颐和园等传统旅游景点,还有31个奥运场馆组成的 “后奥运游”资源。同时,北京的文化休闲、教育旅游资源等也十分丰富。外国建筑文化旅游资源、民俗旅游资源及工业产业旅游资源共同构成了天津的特色。河北旅游资源居全国第二位,是全国唯一兼有海滨、平原、湖泊、丘陵与高原的省份,全省拥有各类旅游景区500多处。

京津冀旅游业发展应整合各地旅游资源,突出各地特色优势,全局规划、合理有效开发利用资源,以互利共赢的协作模式促进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具体来看,北京应突出政治、历史旅游,天津应突出特色、民俗旅游,河北应突出自然风光旅游。此外,三地旅游企业间应加强合作与宣传,做大做强区域旅游品牌。

4.会展业。北京已经具备成为亚太地区乃至全球重要会展中心城市的条件,国际排名已经从10年前的全球第24位进入“十强”。天津会展业虽然起步晚,发展较慢,公司规模普遍较小,未形成品牌展会,但目前已有80余家注册会展公司。河北的会展业集中于石家庄和廊坊两个城市。2008年,石家庄市共办展会61次,但多数规模较小。廊坊2007年举办各类大型会展86个,同比增长30%,其中大型会展占总数的50%以上。

为促进京津冀地区会展业的发展,政府应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加强监督管理,并在提供硬件设施、城市配套服务等方面多做工作;区域内部应加大行业整合力度,建立一批具有自主品牌的展览会;会展企业间应加大合作力度,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5.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北京支柱产业之一,2007年实现生产总值将近1000亿,占全市生产总值7.6%。北京已分两批确认21个文化创意产业区,涵盖了9个行业,覆盖全市13个区县。天津文化产业布局将按照“四带多点”的框架展开,即开发建设中心城区都市、滨海新区开放型海洋、北部山区休闲旅游、周边区县民俗等文化产业带。

京津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要以京津两地现有的文化资源为依托,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形成多个垂直关联型产业集群,建立产业战略联盟。同时各个产业集群间采取差异化发展模式,打造具有特色的知名文化创意企业和集聚区品牌。

京津冀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的着力点

京津冀都市圈在“十二五”期间,只有把握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契机,找准自己的产业发展方向,共同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产业链,才能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协调发展,以使京津冀都市圈在环渤海区域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为此,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践中政府和企业应在以下方面用力:

第一,加大京津冀都市圈内部相互合作。京津冀各地区发展阶段不同,资源优势不同,产业结构也存在差异,因此三地之间存在良好的合作基础,各地区应根据自身战略定位和比较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

第二,完善京津冀都市圈产业链,加快形成产业集群。

京津冀地区许多产业尚不具备完整的产业链,大大削弱了产业整体竞争力。各地区应积极整合资源、分工合作,构建合理的产业链,并进一步形成产业集群,是提高区域产业整体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第三,遵循京津冀都市圈产业错位发展的原则。目前京津冀各地区部分产业存在一定程度的同构现象,各地竞相发展同一产业或同一产品势必造成资源浪费并加大内部竞争。因此区域产业发展应注意部门错位、产品错位、功能错位的发展。

第四,注重掌握京津冀都市圈产业发展中的自主知识产权与培育科技创新能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产业竞争逐渐前移到原始创新阶段。基于对“微笑曲线”的理解,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应该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占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高地。

猜你喜欢
京津冀天津发展
如果天津有“画”说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天津卷
《天津之眼》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天津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