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创新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的思考

2010-02-15 15:52聂阿山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参政党民主党派政党

聂阿山

(青岛市社会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003)

关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创新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的思考

聂阿山

(青岛市社会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003)

参政党理论必须保持其鲜明的特色,这是实现我国政党制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是建设高素质参政党的重要标志和基础性工作。从我国政党制度现实运行的总体情况来看,制度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民主监督职能的发挥,无论是从体制机制来看,还是在实际操作层面上,都存在着弱化乏力的现象。在着力强调我国政党制度的合作性、整合型、统一性、一致性的同时,一定不要忽略其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制约性、监督性。我国政党制度体制机制的设计,其本身就包含着制约和监督的内容。

政党制度;普世价值;参政党特色理论;党际监督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一个开放的充满活力的政治制度体系,在保持其鲜明特点和优势的同时,必须不断坚持理论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革,如何进一步实现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如何把握其创新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理论课题。

一、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创新的热点在于用现代价值标准并理念进行深刻阐释,增强其理论学理性的任务

政党制度,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是世界绝大部分国家认同的制度形式。世界上所有的政党制度,无疑都是按照自己尊崇的价值标准并建立在一定的政治理念基础之上的。我国政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和各民主党派以及无党派人士高度的政治智慧,是独创于世界的一种政党制度,它以科学的思想为指导,根植于中华民族深厚丰饶的文化土壤之中。从实践层面来看,这个政党制度具有显著的特点和优势:一是这个政党制度是由一个具有长期革命和建设经历和经验、今天又带领拥有 13亿人口大国进行改革开放伟大进程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党制度;二是这个政党制度的格局是多党并存、一党执政、多党参政;三是这个政党制度的运作模式是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民主监督。从结构层面来看,这个政党制度是一元为主、多元为补、一体多元的结构形式,具有结构的稳定性、包容性和和谐性特点。那么,从更深层次的价值层面上看,我国政党制度所认同的价值标准和尊崇的价值取向是什么?显然,我国政党制度具有民族性与现代性相统一的基本价值取向,即它同时具有普世价值和殊别价值两种成分和相应的制度安排,也就是说既具有普世价值的一般内涵,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内涵,是普世价值和殊别价值的有机结合。因此,从根本上说它既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又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实践证明,我国政党制度和其他政治制度,是支撑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厦的坚强柱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所在,既符合中国现实的和长远的发展需要,又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什么是普世价值?即人类公认的价值理念,如科学、自由、平等、民主、人权、法治、博爱等。什么是殊别价值?即各个国家的人民在自身的发展历程中所确认的具有各个国家和民族特色的价值取向和认知理念。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都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各个国家和民族在其自身发展中必须予以吸收和借鉴。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1]2008年5月 7日,胡锦涛同志在和日本内阁大臣福田康夫共同签署的《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中强调:“为进一步理解和追求国际社会公认的基本和普遍价值进行紧密合作,不断加深对长期交流中共同培育、共同拥有的文化的理解。”温家宝同志在2007年 2月发表的题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对普世价值作了全面的阐述:“科学、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并非资本主义所独有,而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和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政治制度的安排,是在马克思主义原则指导下、结合本国实际、同时追求世界公认的基本价值取向的制度安排,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原则、时代特点、共同价值和自我特色。但是,目前理论界在阐释、解读我国政党制度时,只热衷于阐释、解读、宣传其殊别价值,即这一制度所具有的历史必然、本国特色、现实需要,却忽略了对其所具有和追求的普世价值的阐释、解读和宣传。这样,就走入了一个认识的误区,普世价值一般具有恒定性,而殊别价值一般具有可变性,即人类共同的基本价值观是相对稳定的,而各国的情况是可以经过努力改变的。因此,它就从理论上把我国政党制度的宣传置身于一个具有变量因素的基础之上,使其缺乏世界的眼光、全新的视角和更强的说服力。

我们正处于这样一个地球村的时代,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无一不是在各种政治制度的相互比较、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中不断发展的。我们已经到了必须把世界绝大部分国家的现代政治制度作为人类共同的政治智慧的结晶和财富的时代。因此,世界绝大部分国家的政党制度无疑都具有一定的普世价值,都有必须遵循的共同方面。我国民主政治发展之路必然是在充分借鉴世界绝大部分国家民主政治发展的经验并结合本国实际而不断发展的。从世界范围来看,西方政治理论和政党理论占据主导和优势地位。西方政治学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西方政党制度理论自创立至今,也有几百年的历史,其理论形态已相当完备。同时,由于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人员、人才的高度流动和资讯的高度发达,人们对国家政治制度的感受和理解,除了现实切身的体会外,还会从世界各国政治制度的比较中去感受、去认识、去理解。因此,对于世界政党制度和我国政党制度的优劣比较,不但是国内外理论界热议的话题,而且是我国普通群众关心和热议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我国政党制度理论的研究和宣传远落后于实践,大部分还停留在对政策解读的层面上,缺乏学理性阐释和解读。一般来说,政策解读是对现行制度、政策的诠释性的理论概括,而学理性阐释则是对制度、政策合法性、合理性、应然性、必然性的理论论证,具有理论的深刻性和不可质疑性。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我国政党制度的设计运作,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立足本国实际,根植于本国文化理念,同时,又是面向世界的,因而具有包含两种价值观的优势。我们有极其丰富的发展实践以及成功的经验和范例,已经在国际经济政治发展中显现出了明显的制度优势,因此,对我国政党制度的审视、研究、诠释和宣传,完全有条件、有优势在与世界政党制度的比较中,在与普世价值理念的衔接中来进行。这不仅是宣传的形式问题,更重要的是理论创新问题。我们应将经验支撑与理念构建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造出一套民族性与现代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结合的政党制度理论体系,为我国政党制度的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二、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创新的难点在于参政党特色理论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但是,从这个理论体系的发展和组成部分的某些局部来看,显然,其薄弱点是参政党特色理论建设,这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创新的突出难点问题。为什么称参政党特色理论?因为参政党是区别于执政党的政党组织,它的存在和发展,必然是以其整体和个体的鲜明特色为前提的,否则,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及发展的基础和空间。因此,参政党理论必须保持其鲜明的特色,这是实现我国政党制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是建设高素质参政党的重要标志和基础性工作。

毛泽东早在 20世纪 50年代初就提出,民主党派要建立自己的理论,并指出这是民主党派所以存在和发展的道理[2]。理论是一个政党的行动纲领,是政党的旗帜。没有正确理论指导的政党是无法实现其政治主张和政治目标的,也就是毛泽东所指出的,政党就不可能具有自己的主动性。显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从今天来看,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已经不是建立不建立理论的问题,而是在实践中总结并逐步形成自己的理论特色,或者说建立自己的特色理论问题。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作为参政党的各民主党派,在其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充分认识到:作为政党,理论建设是根本性建设,理论发展是政党发展的重要标志。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这个大体系来看,中国的参政党特色理论是一个子系统,但这个子系统又是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中带有标志性特点的子系统。其之所以带有标志性特点,是因为在世界政党的发展历史和现存的政党制度中,唯有中国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不以获取政权为目的,与执政党通力合作、携手共进。这是我国政党制度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政党制度的显著特点。这个特点,不仅表明中国的参政党与执政党在政治上的一致性,同时表明,中国的政党制度是多党合作型,不是多党竞争型的政党制度。毫无疑问,中国参政党与执政党有着共同的目标,它们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参政党特色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中国参政党与执政党一致性的方面,即共性。那么,中国参政党的个性特点是什么呢?这个个性特点充分而又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现,就是中国参政党特色理论。

中国参政党特色理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要保证合作型政党间关系的健康发展,避免其向斗争型、竞争型或是向统合型政党间关系异化,必须充分认识“和而不同”是这种政党间关系持久和谐的根本特征。所谓“和而不同”,就是总体上是一致的,但是,又有所不同。参政党特色理论实际上就是在“不同”上做文章,即清醒地认识自己的不同,清醒地认识自己的特点,清醒地认识自己的优势,清醒地认识自己的作用。强调在“不同”上做文章,不是与“和”搞对立,而是在找准位置的基础上更好地、更加自觉地合作共事。第二,新世纪新阶段,要根据我国社会阶层的新变化,进一步明确参政党的代表性问题。参政党的代表性,即参政党的社会基础、社会性质,这是由民主党派“干部型”集团的组织特点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代表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即代表全体“劳动者”、“建设者”、“爱国者”的利益。那么,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是否也代表这三者的利益?显然,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不是全体人民的代表,只是一部分特殊社会群体的代表。因此,这个社会群体主要是包括新的社会阶层在内的“建设者”和广大“爱国者”的代表,还是“劳动者”、“建设者”、“爱国者”的共同代表?把民主党派代表人士界定为党外知识分子,很难与上述三者概念相区别,因为在这三者中都有大量的知识分子。而就民主党派广泛性的表述而言,广泛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对于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显然没有广泛性。明确参政党的代表性问题,对于参政党的社会基础和性质界定、组织发展、职责范围、参政议政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是加强参政党建设的重要课题。第三,在党际关系之间,应从理论上进一步界定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保证各民主党派宪法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正确处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实行互相监督的关系。例如,如何把党管干部与民主党派独立自主决定问题结合起来,如何解决多党合作制度中各政党组织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制度化、规范化问题等。第四,参政党的自身建设问题,应包括参政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以及参政议政能力建设的理论问题。在思想建设上,应把建设高素质参政党和全面提高五种能力建设(即政治把握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拒腐防变能力)作为指导思想。在组织建设上,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民主党派的根本组织原则。民主党派应切实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行公开平等的民主原则,增强干部任用的民主性,把组织推荐与竞争选择结合起来,使其代表人士得到广泛认可,更好地发现和选拔人才。在制度建设上,应考虑与中国共产党的相关制度建设相衔接,同时结合自身的特点,逐步建立完备的制度体系,如机关绩效考核制度、廉政监督制度、组织发展和管理制度、学习培训制度、调查研究提案撰写制度等。第五,应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在政策和理论上进一步界定各民主党派的特点和区别,避免趋同化和组织发展的无序性现象。要大力发挥民主党派知识结构、专家比例、智力密集和具有相对于社团组织组织化程度较高、政治动员能力较强的优势;要实行参政议政专业化,参政议政以专家组成的团队为主体研究队伍,各民主党派以专门委员会为平台整合力量,以专业的眼光提出科学合理的可行性对策和建议,提高参政议政的质量和水平。

中国的参政党特色理论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还应进一步深化,逐步形成体系。参政党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高主动性,增强创新性,不断有新的建树。我们必须看到,中国的参政党特色理论建设,仅靠参政党自身是很难完成的。切实加强中国的参政党特色理论建设,是推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创新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负有极大的责任。应把参政党特色理论建设作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建设中一项带有战略性、基础性的系统工程来看,积极引导、大力支持、全力协助参政党搞好特色理论建设,推动参政党努力开拓创新。

三、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创新的重点在于党际监督的理论界定和实践操作的权威性、制度化、实效性

民主是政党制度的基石,实现政治民主化是政党制度的基本功能与准则,是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政党制度的重要内容。我国政党制度政治民主化的主要形式和内容是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从我国政党制度现实运行的总体情况来看,制度化水平在不断提高,党际之间的政治协商日趋规范和深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的力度进一步加强。但同时也应看到,民主监督职能的发挥,主要是参政党对于执政党的监督,无论是从体制机制来看,还是在实际操作层面上,仍然存在着弱化乏力的现象。我们在着力强调我国政党制度的合作性、整合型、统一性、一致性的同时,一定不要忽略其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制约性、监督性。实际上,互相制约与监督是一般政党制度 (不包括一党制)最本质的特征。

我国政党制度体制机制的设计,本身就包含着制约和监督的内容。毛泽东曾指出:“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3]“所谓互相监督,当然不是单方面的,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身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4]邓小平也指出:“这些党外的民主人士能够对于我们党提供一种单靠党员所不容易提供的监督,能够发现我们工作中的一些我们所没有发现的错误和缺点,能够对于我们的工作作出有益的帮助。”[5]周恩来特别强调:“认为只要有一个共产党,问题就都可以解决了,这是一个简单化的想法。这样做必然会使我们的耳目闭塞起来。”[6]“互相监督,首先应该由共产党请人家监督。”[7]“因为共产党是领导党……我们一旦取得全国政权,就带来一个危险,就有一些人可能会被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所腐蚀,被胜利冲昏头脑,滋长官僚主义,脱离群众,甚至会出现个人野心家,背叛群众。这方面的危险是随时存在的,每个共产党员都要警惕。”[8]刘少奇在党的八大政治报告中也强调:“我们当然首先要加强党内的自我批评和依靠广大劳动人民的监督来消除……缺点和错误,同时,我们应当善于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监督和批评中得到帮助。”陈云进一步解释说:“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哪里有唱对台戏的,哪里有‘反对派’,那里的工作搞得就好,否则,工作就搞不好。他说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两个万岁’,就是这个意思。有民主人士监督我们,对工作有好处。如果革命胜利后,长时期没有‘反对派’,只有一派人讲话,听不到不同的意见,那么工作就会出毛病。”[9]显然,老一辈革命家的观点很明确,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作用,就是通过他们实行积极的政治协商、有效的民主监督。由此可见,实行政治民主化,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作用,深化和拓展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政治参与,特别是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力度,强化参政党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作用。理论界一直强调,我国政党制度中民主监督的主体是同体监督而不是异体监督,实际上是强调事物的统一性与一致性。这样的理论界定,似有偏颇,如果强调同体监督,那么,从理论上讲,我国政党制度的监督体制就是自己监督自己,党际监督成了党内监督,这不符合利益制约权利制衡原理,从理论上没有摆脱自己监督自己的理论窠臼。在制度的实际运作中,也不利于民主党派与无党派人士对于自身定位和作用的认识,从而也就很难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最重要的是,这不利于对于公权力的制衡,而一个对于公权力没有约束和制衡的制度运作,是违背现代化发展规律的,会造成不可预测的后果,这方面我们有惨痛的教训。毛泽东历来主张既讲事物的共性,又讲事物的个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而事物的个性决定了事物的性质和特点。同时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永恒动力,即矛盾的运动是绝对的,而平衡是相对的。只有不断解决运动中的矛盾,才能不断达到新的平衡。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关系是同一性的关系,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这个矛盾不是对立,而是差异,当然差异也是矛盾,只不过不是对立性的矛盾。正是遵循这些理论原则,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高度重视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这也是民主党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客观基础。也就是说,民主党派之所以能够存在并发挥作用,就在于它是不同利益群体并能够代表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同时,作为矛盾体存在的另一方,它能够积极发挥对中共的监督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民主党派存在的重要价值就是民主监督,而民主监督的核心是政治监督,这是对我国政党制度所体现的重要功能理论阐述的十分重要的方面。加强党际监督,强化民主监督的力度,最根本的就是要提高我国政党制度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水平,通过“三化”建设,提高民主监督的权威性、实效性。我们在充分认识我国政党制度所具有的明显特点和优势的同时,必须看到,目前,我国的政党制度尚缺乏一系列相应的具体制度体系来保障,而这些具体制度体系又需要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因此,应着力于在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国政党制度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方面下功夫。第一,应进一步适应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强化民主思想和理念,切实把民主理念落实到政党制度的建设中,通过民主政治的发展,不断提高人们行使民主权利的自觉性和政治责任感。第二,增强中国共产党党内领导干部的民主协商意识,不断加强和完善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建设,以党内民主的示范作用,不断推动党际民主、社会民主的发展。第三,高度重视程序民主,不断提高我国政党制度的制度化水平,通过明确的程序民主、形式民主,不断强化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功能和作用。第四,坚持人民政协的性质和在人民政协中非中共人士占多数的原则,与社会结构的变化相适应,扩大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份量比重,调整和充实政治协商主体,完善人民政协的界别组成机制。第五,应大力进行我国政党制度的功能开发,从制度层面规范权力的行使,保障参政党的合法权利,探讨进一步发挥参政党作用的途径。如在实际操作层面上,要优化具体政策,进一步完善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机制,不断加强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政治决策中的作用,发挥其政治影响力,强化民主监督力度。第六,应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价值共识的思想基础,把不断提高政治认同作为实现社会有效整合的基础,切实加强对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政治引导,加快推动建设高素质参政党的步伐。

[1]邓小平文选 (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73.

[2]于刚.中国各民主党派[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186.

[3][4]毛泽东著作选读 (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33,790.

[5]邓小平文选 (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225.

[6][7][8]中国人民政协全书[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71.

[9]陈云文稿选编 (1949年 -1956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97.

责任编辑:王 珊

D665

A

1002-0519(2010)03-0035-05

2009-12-02

聂阿山,男,青岛市社会主义学院教研处调研员,处长。

猜你喜欢
参政党民主党派政党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庆中共百年华诞 促参政党自身建设
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应当稳立本位
参政党民主监督实效性诊断及强化之道
民主党派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安排使用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关于完善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的探讨
国外政党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述评
提升参政党社会公信度的几点思考
再议民主党派的界别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