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2010-02-15 15:52王建均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非公有制资源经济

王建均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 北京100081)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王建均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 北京100081)

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和重要力量。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应当深刻认识阻碍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及其转型的深层原因,着力以完善体制为基础,以转变政府职能为保障,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健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2010年3月4日,胡锦涛同志参加了全国政协第十一届三次会议民建、工商联界别联组会,希望民营企业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自身素质等方面有更大作为。这说明,非公有制经济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和重要内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应当明确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性,深刻认识阻碍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及其转型的深层原因,着力以完善体制为基础,以转变政府职能为保障,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其历史逻辑。一般说来,几乎任何国家的工业化都经历了由粗放型发展到集约型发展的过程,工业化从粗放型增长方式起步是一个共同现象。也就是说,在工业化的初期,企业总是倾向于大量使用廉价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扩大生产规模,尽快进行资本积累。因此,高投入、高消耗、追求高增长率和大规模生产,是这一阶段工业增长的显著特点。这说明,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粗放型增长有其历史的理由——粗放型增长可以利用低价格资源获得产品的成本价格优势。利用低价格资源对于使用者而言可以提高其竞争力,而对于资源的供应者则是需求的来源。由一定时期的技术条件所决定,当资源物质的机会成本很低时,大量使用资源,具有短期的经济合理性。资源物质的价值是随着工业的发展而提高的,没有工业发展,地球上的任何物质都不是高价值的资源。开发技术的昂贵性和耗时性,甚至一定时期内的技术不可得性,使得在一定时期内“用资源替代技术”,成为获得竞争力的手段。技术的进步依赖于工业的发展和资金的积累,而工业的发展和资金的积累,需要有资源的消费。从这一意义上说,短期的消耗资源是将来高效率利用资源的基础。所以,如果某种资源的消耗枯竭之前就可以发现或发明更经济的替代资源,则尽量使用该种资源以获得竞争力优势就成为一种理性行为[1]。但是,为了工业化和竞争力而付出更多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毕竟是工业发展的低级阶段的特征。如果不能实现向高级阶段的转变,在经济和技术条件已经具备,或者经过努力已经可以达到时,仍然采用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的方式来进行生产,则是没有前途的,而且也背离了经济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方式除了这种粗放型的特点外,作为后发展国家,模仿和因循发达国家的工业技术路线,从低端产业或低端产业环节进入获得成熟工业技术,尤其表现出对资源的高度依赖的特点。目前,我国这种发展方式面临巨大挑战。一是国际国内市场变化的挑战。国内产业升级和消费结构的变化、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以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以外需为主的发展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二是资源、环境和劳动力成本的挑战。我国经济的发展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和劳动力的制约,以往的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生产方式难以为继。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到了必须加快转型的时候了。三是技术创新的挑战。以加工贸易和贴牌生产为主,我国多数企业基本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环节,严重缺乏技术、工艺和产品创新,依赖于低廉的资源和劳动力成本,忽视环境成本,强化了外需经济为主的发展方式。但是,在国内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条件下,这种缺乏自主创新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在需求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在产业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在要素投入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实现经济由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的转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们党在深入探索和全面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和重要内容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撑起了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在沿海许多省市,非公有制经济“三分天下有其二”,其发展速度高于国有企业两倍以上,甚至某些地区民营经济已占了主体地位。非公有制经济由过去的“辅助部分”逐步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生力军,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离不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力量和重要内容。

(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加快经济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

第一,非公有制经济为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非公有制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09年6月,全国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692万户,占全国实有企业数的70%左右;注册资本近13万亿元,占全国企业注册资本的27%以上,成为我国最大的企业群体。登记在册的个体工商户3063万户,资金数额9850亿元。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全国的一半以上,上缴国家的税收比重不断增加。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广大非公有制企业同党和政府风雨同舟、共克时艰,积极转变发展方式,踊跃投身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基础产业、文化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推动了经济实力的增强。第二,非公有制经济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出了重要贡献。广大非公有制企业努力增强科学发展理念,加强自主创新,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积极培育和发展知名品牌,成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生力军。目前,我国65%的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非公有制企业完成的。

第三,非公有制经济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了重要贡献。非公有制企业自觉按照国家经济建设的总体要求,踊跃投身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发展战略,参与国家一系列大型建设项目;通过承包、租赁、参股、兼并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推动市场建设,加速了产权、土地、劳务、资本、信息和技术等多种要素市场的形成,推动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促进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第四,非公有制经济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了重要贡献。长期以来,广大非公有制企业积极安排就业、吸纳下岗职工再就业、安置城乡富余劳动力,成为安排社会就业的主渠道。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许多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倡议并坚持不裁员、不欠薪,积极增加就业岗位、吸纳就业。2009年1月至9月,全国城镇实现新增就业851万人,其中90%以上是非公有制企业解决的。

第五,非公有制经济为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认真贯彻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广泛开展与国际知名企业、跨国公司和民间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展企业,为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世界经济发展贡献了力量。一方面,积极“引进来”,大力引进资金、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为增强我国经济、科技实力提供了有力支持;另一方面,主动“走出去”,广泛开展境外投资建厂、合作开发资源、境外加工贸易、工程承包等,拓展了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2008年,民营和外资企业进出口总计19506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76.1%。

总之,非公有制经济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在扩大内需和保障民生以及在自主技术创新等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动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加快经济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

第一,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促进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离不开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第二,相当多的非公有制企业自主创新不足,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较低,主要依靠贴牌生产、加工贸易,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微利生存。

第三,有的非公有制企业劳资矛盾比较突出,缺乏基本安全生产和卫生条件的保证,企业利润吞噬工资,劳动者收入少、消费低,内需不足,导致企业 “血拼” 外需,形成出口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

第四,生产经营粗放,管理落后,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比较严重,环境污染问题突出,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加快经济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三、阻碍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及其转型的深层原因

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是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开始的。与此同时,人们也开始关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三十多年已经过去,我国也从一个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转变为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国家。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计划经济体制的残余和遗风仍然存在,初步形成的市场经济体制又极不完善,这都会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生消极影响。与之相应的是,政府宏观调节机制还不完善,财政税收体制不健全;同时又积极介入微观经济领域,对生产、投资和经营以及生产要素的控制很强,而公共产品的供给和服务则远远不足,影响了技术创新、管理科学以及经济效率的提高,未能抑制反而助长了粗放的增长方式。这也影响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成长及其转型。

(一)经济体制转型及其不完善是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健康成长及其转型的根源

由于经济体制转型及其体制存在缺陷,体制机制不到位,没有形成以充分竞争和自动改进效率的市场机制。体制机制缺陷主要表现为:各种行政性垄断与自然性、经济性垄断相互强化,政企不分的情况还比较严重,市场竞争还不充分;各类企业发展的条件和规则不统一,国有企业的权责利不对称,外资和民营企业的增长行为缺乏严格的“外部性约束”机制;金融资源和公共资源的配置机制还不够完善,城乡、区域间仍然存在制度壁垒,严重影响要素的自由选择和自由流动;财税体制以及各级政府的财权与事权划分不合理,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各地不顾条件的大干快上,以扩大本地的财力;包括公务员选聘在内的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以及社会领域有关的管理制度,还保留着原有的经济体制痕迹。这些体制缺陷,是粗放型增长方式长期不能转变的症结,体现在非公有制经济方面,严重的是国有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竞争地位的不平等、财政税收政策不公平、资源环境“外部性约束”机制缺乏,这是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及其转型的根本原因[2]。

(二)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是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健康成长及其转型的关键

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政府约束自身行为,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市场发育和完善,让市场激励效率的作用得以正常发挥。

第一,由于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政府对于企业所有制性质有偏好亲疏差别,导致国有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相关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的不同对待,以及在市场中不平等竞争。

第二,由于政府的公共管理和公共产品提供的不足,管理太多管不了也管不好的市场、企业和社会组织管理的社会事务;承担了本应由社会中介组织、服务性民间组织和基层自治组织承担的技术性、行业性、服务性职能。

另外,政府要着力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如调节收入分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保持社会稳定,加强应急事务的管理;年年增加的公共财政没有为社会提供数量更多、品种更为丰富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特别是要确保人民生活必需的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导致人民群众的一次分配,特别是二次分配存在着很大的不公平,影响了内需导向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时也导致包括非公有制经济在内的人力资本的缺乏,进而影响了自主技术创新。

四、以完善体制为基础,以转变政府职能为保障,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和重要内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以完善体制为基础,以转变政府职能为保障,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制度基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归根到底要靠深化改革。第一,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为促进科学发展创造良好的微观基础。要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继续推进国有企业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改善融资条件和公平准入为重点,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第二,要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第三,要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要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形成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以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为目的,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发展各类金融市场,深化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金融监管等方面改革,优化资本市场结构,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健全市场准入制度。

(二)转变政府职能,为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政府的经济职能转换,应将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产品、创造有利于效率提高的环境和条件作为主要内容。应在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的同时,将更高层次公共产品的供给放在重要的位置。这主要包括:第一,建立完善、严格的法律环境,特别是对财产权、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切实保护企业和个人创新的积极性,夯实提高效率的产权基础;第二,创造高品位的人居环境和优越的创业条件,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增加智力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投入比例;第三,建立区域创新体系,吸引境内外风险投资进入,形成适应创新型经济需要的高品质资本市场,增加创新引导资金的投入,增加孵化器、公共设计中心的数量,提高对创新、创业的服务质量;第四,要求政府转变增长理念,建立正确的经济增长目标,特别是通过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和考核体系,将GDP的增长建立在效率的基础上,将民生、环境、教育、医疗卫生纳入到政府的绩效考核之中。

[1]金碚.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中国工业经济,2006,(5).

[2]李贺军.中国经济增长方式选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88-89.

责任编辑: 王文京

F124

B

1002-0519(2010)03-0070-04

2010-05-04

王建均,男,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经济管理教研窒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产权理论、市场经济理论、经济伦理等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非公有制资源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非公有制经济是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力量
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树立正向的价值观
改革开放三十五年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