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蕴意研究

2010-02-15 15:52陈国荣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育人政治

陈国荣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清 350300)

当前,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着很多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这降低了教育工作的成效。深入研究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蕴意,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指导,不断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蕴意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在蕴意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高校之间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各部门、各机构基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共同目标,既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又相互协调、相互配合而建立起来的能够长期有效发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作用、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的科学、合理、和谐的工作局面[1]。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在蕴意既包含工作保障体系,也包含工作落实体系,既具有系统性、理论性,也具有具体性、实践性。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理论教育的指导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具有任何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独特作用。只有认真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才能为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载体渗透的系统性。校园文化是大学的精神和灵魂,具有独特的教育渗透功能、目标导向功能、凝聚激励功能和行为约束功能。不断加强作为第二课堂的校园文化建设,既符合高校的本质和内涵,也符合青年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特点。建设符合大学特点、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不断强化阵地意识,自觉做到“守土有责”,确立“建、导、管”相结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思路[2]。“建”就是要积极建设主流网站和红色网站;“导”就是要用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健康的主流信息和在线活动占领网上阵地;“管”就是要对网络和学生的网上行为进行有效管理和监督。

第三,核心保证的具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要完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较高、适应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这是构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性的迫切需要。

无规矩不成方圆。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明确高校党政部门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职责,制定具体明确的政策规定,实施考核评价和奖惩激励制度,使学校各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既各司其职,又协调配合,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第四,目标推动的实现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广大教职员工都负有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全体教职员工都应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这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根本保障。

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以学生为本的原则,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学生提供热情周到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家庭经济困难帮扶服务、社会实践活动指导与服务,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这是构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性的有力支撑。

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偏向及其原因

长期以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关注目标、内容和方法的建构,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内部运行机制的研究不够,因此,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在概念和理论上,有的人把机制和制度混淆,有的人简单地认为机制就是一种工作方式。在实践中,一些人认为自己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有效的工作方法,再从内在蕴意谈建设没有什么必要。因此,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一些高校重建设、轻统筹。目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现实偏离及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3]:

(一)“全员育人”的局面难以形成

有的高校对外宣称他们健全完善了“齐抓共管、全员育人”的机制,但实际上并不那么健全完善。虽然确立了党委领导、校长负责、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教师人人参与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但只是花架子、做样子。在实际工作中,措施不得力,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不足,难以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落到实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及其效果是全体教师、管理者和服务人员共同参与、合力共为的结果,而我国许多高校的“三育人”工作一直比较薄弱。虽然中央一直强调“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但当前的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许多专业课老师育人观念淡薄,只关心自己的科研项目和论文发表,只教书、不育人,很少关心学生的全面成长,有的甚至在教学过程中敷衍了事,在学生中产生非常不好的影响。因此,真正建立起“全员育人”的机制并制定切实的措施,是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各要素的合力难以有效发挥

在实践中,很多学校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四个不同层面而又四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简单化为政治教育或以政治教育为主导,以至于过多地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教育功能,而忽视了其思想、道德和心理教育的价值,用政治教育的标准评价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受此影响,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也是大而空,脱离现实生活,脱离高校学生的思想实际,必然造成高校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教育效果差强人意[4]。从教育方法上看,一些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只去做生硬的灌输,缺乏春风化雨的引导,缺乏深入鲜活的实践,其效果可想而知。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所提出的疑问:“道德可教吗?”这里的“可教”即指灌输。他认为,道德是实践的产物,而不是宣讲的结果[5]。从教育途径上看,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是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的活动,但除此之外,党团组织活动、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 (简称第二课堂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也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而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在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基本处于松散状态,欠缺周密的计划、科学的组织、有序的管理、客观的评价。

(三)内在的实效性不够明显

有的学校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构设置、职能划分方面存在职能交叉,从而引发推诿扯皮、各行其事,使工作出现盲区、死角。此外,在经费的落实方面,虽然思想政治工作有其专项经费,但远远低于其他教学管理工作经费的投入,且大部分经费用在发放学生的生活补助和改善教职工待遇上,经费不足的问题更加突显出来,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6]。有的学校平时工作敷衍了事,做表面文章,只在上级主管部门组织检查时,才匆忙出台一些制度规定,因而使得很多本应有条不紊开展的工作随意性太强、计划性太差,也就根本谈不上教育的效果。

三、构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新选择

要正确分析判断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切实增强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结合当前社会整体运行态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状况以及高校学生思想、心理状况,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拓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模式、资源整合、深化服务、理念创新等,以不断健全完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系统性,从而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7]。

(一)创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模式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要求,高校应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以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体化的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8]。学校党委要统一领导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常分析高校学生思想状况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状况,制订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规划,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和安排。学校各部门要制定、完善有关规定和政策,明确各自责任,密切协作,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格局。学校基层党团组织都要根据学校党委的部署安排,认真履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党政领导的职责之中,使他们更好地驾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局,把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二)整合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类资源

教育与管理是相辅相成的,管理也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渠道。因此,高校应树立“管理也要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努力构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系统性[9]。具体来讲,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课堂教育、校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等分别担负着不同的教育任务。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校党委要系统研究教育资源中各要素的功能和优势,提出合理的任务和要求,建立协调制度,探索并形成比较科学的协调配合机制,保障教育活动的有效展开。一方面,要领导各院、系、班党组织开展教育活动;另一方面,要领导和组织学校各部门、各群众组织在教育活动中发挥职能作用,从纵、横两个方向把全校教育力量整合起来。

此外,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建立快捷及时、全面准确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反馈机制。这对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特定的功能目的,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首先,要用制度来强化反馈系统的整体效应。既要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的反馈制度,以协调系统内上下左右的反馈行为,也要建立和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的反馈制度,以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发挥服务作用和促进作用。其次,要用岗位责任制确保反馈渠道的畅通快捷,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和机构都应把反馈工作作为自己的应尽职责。在反馈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时,要大力倡导畅所欲言的民主风气,讲实话、报实情,保证反馈工作按正确的原则和规范进行。再次,要运用好反馈信息,及时对教育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控,以适应受教育者和社会的需求,使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发挥更大的作用,达到最佳的效果。

(三)深化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服务

胡锦涛同志在多次讲话中反复强调:“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落实胡锦涛同志这一讲话要求,必须努力构建系统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体系[10]。

第一,深化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来,高校学生的学业、就业、经济等压力增大,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影响了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健全完善高校学生心理教育与咨询服务机制,是创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二,夯实家庭困难帮扶服务。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把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引导学生与服务学生结合起来,既要教育引导学生,又要关心帮助学生。建立以奖、勤、助、贷、缓、减、免为主的救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保障机制。要认真研究高校学生心理状况,对学习困难、交际困难、家庭经济困难等特殊学生群体开展团体辅导和个案咨询服务,实施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及时预防、合理处置因心理问题而产生的突发事件。

第三,拓展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当前,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逐年加大,加强高校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1]。一是成立就业指导中心,负责指导学生的就业工作;成立校系 (院)两级就业领导小组,对全校就业工作进行规划和指导,明确目标与责任,将就业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体系,从制度上确保就业工作的重要地位。二是加强就业素质教育,形成覆盖全程、辐射全员的就业素质教育体系,使每一位学生在大学期间都要将“就业指导”、“求职心理学”等课程列入教学计划。经常举办就业形势报告会、成功企业家创业报告会,对毕业生进行择业观、就业观和成才观教育,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提高择业能力,掌握面试技巧,实现成功就业。三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努力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拓展和开发毕业生就业市场,召开就业双向选择会,为毕业生与企业搭建交流平台。制定政策,引导鼓励毕业生牢固树立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的思想。同时,鼓励和扶持高校学生自主创业。四是加强就业信息服务,建立并完善毕业生就业网,将毕业生自然情况、专业方向、服务志向、用人单位信息等发布于网上。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职员工积极为毕业生提供用人单位信息,形成人人关心就业、人人为毕业生就业作贡献的氛围。

(四)完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创新

理念的选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存在永远不变的模式。只有坚持与时俱进,结合社会形势、学校教育、学生思想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不断实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才能使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推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任务落到实处[12]。

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应贯穿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从目前看,进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在教育理念的创新方面,要树立人本教育、和谐教育理念,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树立和谐的教育目标,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二是在教育方法途径的创新方面,要大力加强既能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又能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校园网络建设、管理和监督,为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网络环境,牢牢把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三是在教育内容的创新方面,要强化对学生的全球化思想教育、生态道德观教育、信息素质教育、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和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使教育内容尽可能地契合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要,为学生适应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和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奠定坚实基础[13]。

总之,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高校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切实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建设,以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促进新发展,不断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1][2] 马奇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述评[J].求实,2006,(5):83-86.

[3][4][5][7] 马奇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内涵研究[J].理论探讨,2006,(4):174-176.

[6] 田丽华,张凯斌.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思路[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9,(3):315-318.

[8] 秦宣.面向新世纪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遇到的挑战[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2):113-116.

[9] 纪文元,余新然.论以科学发展观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建设[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4):244-247.

[10] 周济.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4,(21):3-5.

[11] 刘红梅.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8):34-35.

[12] 郝丽红.以学生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机制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2):43-49.

[13] 陈建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6,(5):691-696.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育人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