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憎命达,磨难出诗人——杜甫的人生之路

2010-02-16 19:46徐晓玲湖北襄樊市第一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0年6期
关键词:天宝杜甫诗人

■ 徐晓玲(湖北襄樊市第一中学)

文章憎命达,磨难出诗人
——杜甫的人生之路

■ 徐晓玲(湖北襄樊市第一中学)

杜甫号称“诗圣”,他的诗歌从各个角度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社会生活的重大事件,从各个方面刻画了那个“万方多难”的时代风貌,被后人称为“诗史”。在诗歌艺术上,杜甫更是集前代之大成,开后世之先路。然而杜甫的一生命途多舛,仕途不顺,多年辗转飘游,正所谓“文章憎命达”,这长期的磨难才造就了一位旷世奇才,玉成了一代诗圣。

杜甫的一生大致可划分为四个时期:

一、三次漫游,裘马颇轻狂

杜甫字子美,唐天元年(712)出生于河南巩县。他家世代“奉儒守官”。他的十三世祖杜预工于谋略,还精通《左传》,对天文历法也颇有研究。这位先祖的文治武功是杜甫时常引以为荣的;杜甫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的诗人。因而杜甫常以“吾祖诗冠古”自傲,并以“诗是吾家事”自许,立志在诗歌创作上有所成就。

开元十九年(731),杜甫二十岁。这时正值唐王朝的鼎盛时期,“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忆昔》),无忧无虑的杜甫第一次离家远游,来到吴越(今江苏、浙江一带)。他久久地徜徉在秀丽的江南山水间,姑苏城外,钱塘江畔,天姥山下,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回到洛阳参加进士考试,不料落第。不过,年轻的杜甫并不介意,第二年又开始远行漫游,来到齐赵 (今河南、山东、河北一带)。他在晚年回忆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那时节,我们的诗人多么热情豪放啊!

开元二十九年(741),杜甫回到洛阳。天宝三载(744),他在洛阳结识了李白,相邀同游梁宋(今河南省开封、商丘一带)。他们一起登山怀古,饮酒赋诗。

这三次漫游使杜甫吸取了南北文化的精华,开阔了眼界,陶冶了性情。更有意义的是,他与李白相识,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漫游期间,杜甫写过不少诗文,但保存下来的只有少数几首,其中最出色的是东游齐地时写的《望岳》。诗的最后两句写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显示出一种与开元盛世相一致的蓬勃朝气和凌跨尘俗的气概。

二、长安十年,儒冠多误身

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天宝五载(746)杜甫来到京都长安,谋求官职。这时正是安史之乱的酝酿时期,唐王朝逐渐显露出腐败的征象。天宝六载(747)杜甫参加考试。但是在李林甫的操纵下,这次考试竟“无一人及第”,杜甫的从政热情遭到沉重打击。

不过,杜甫并没有完全丧失希望,他决心留在长安,等待机会。但时间一长,他的生活陷入困境,不得不出入豪门,充当贵族府邸中的“宾客”。他不得不面对一个冷酷的现实:“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这大约是他第一次强烈地意识到世事竟然如此不公平!不合理!天宝十载(751)正月,唐玄宗举行祭祀大典,杜甫觉得这是一个表现才能的机会,便写了三篇《大礼赋》献上去,果然唐玄宗大为赏识,让他待制集贤院。一日之间,杜甫声名大噪;然而幸运之光一闪而过,由于李林甫从中作梗,此事再也没有下文。

生活折磨着杜甫,也玉成了杜甫。仕途的失意使他清醒地看到现实政治的弊端,个人的饥寒使他把同情的目光投向广大的人民身上。他从贵族的庭院走到洒遍征人眼泪的咸阳桥畔,目睹了远征士卒的父母妻子拦道哭别的悲惨场面,写下了第一篇为人民呼喊的诗歌——《兵车行》。

困居长安十年,杜甫在贫困、饥寒、失意的锤炼下成熟了,所创诗歌开始显现出耀人的光彩。

三、烽火四年,穷年忧黎元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此后几年间山河残破,生灵涂炭,杜甫本人也历尽坎坷,携带全家四处流亡。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唐玄宗仓皇西逃,长安陷落。七月,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杜甫在羌村听到这一消息后,立即只身赴国难,投奔灵武。不料途中被叛军俘获,押解到长安。诗人痛心地看到往日繁华的京都在胡人的铁骑下化为一片废墟!他写下了《哀王孙》《哀江头》等诗篇追悼大唐帝国逝去的强盛繁荣。

尽管个人的处境险恶,他却为国家的命运忧心忡忡。这一年的十月,宰相房琯在咸阳东的陈陶斜兵败,不久又在青坂兵败。消息传来,杜甫悲恸万分,写下了历代传诵的《春望》《月夜》。

乾元二年(759)是杜甫一生中最艰难的一年,也是他创作最为辉煌的一年。这一年的春天他由华州赴河南旧居探亲。这时正值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率兵讨伐叛逆,围攻相州。归途中,诗人到处看到的是老翁老妪、征夫思妇的愁脸,听到的是官吏无情的呵斥声,他写下了 《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组诗六首。这就是后世称为“三吏”“三别”的千古名篇,它们标志着杜甫在思想艺术上达到了新的高度。

四、漂泊西南,天地一沙鸥

乾元二年终,杜甫终于来到成都,开始“漂泊西南天地间”的流亡生涯。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盖了一座草堂。“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客至》),在这个幽静的处所,诗人耕耘南亩,饱经忧患的身心得到暂时的安宁。在这一时期,他写了不少歌咏自然的诗篇,从“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之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等诗句中,都可以窥见诗人恬静的心情。

杜甫在草堂的生活是清苦的,不免有“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以及狂风拔树毁园一类的烦恼。但他总是以饥寒之身而怀济世之心,处穷困之境而无厌世之想,愈是处在贫寒困顿之中,他愈是一往情深地想到“天下寒士”。从此时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中就可以看到杜甫的这种胸怀。

永泰元年(765)四月,严武突然去世,杜甫在成都失去依傍,不得不携带全家离开草堂,乘舟东下。他在大历元年(766)九月到达夔州,在这里居住近两年。杜甫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但他的诗情却喷涌而出,源源不绝,两年间竟写诗四百三十多首。他用雄健的笔触描绘三峡山水形胜,如《夔州歌十绝句》;用热情的歌声赞美勤劳的人民,如《负薪行》、《最能行》。他还创作了一些音韵铿锵,辞藻精美的诗作,如《秋兴八首》、《诸将五首》等。

大历三年(768)杜甫又乘舟出峡,到达湖北江陵,这以后的两三年,诗人没有定所,在湖南诸地漂泊,大部分时间栖身于小船上。“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封建社会绝大多数知识分子奉行的立身信条。伟大的杜甫却是不管个人的“达”与“穷”,始终以天下苍生为怀。这时的诗人已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但他仍然用颤抖的手写下了《岁晏行》、《客从》等诗篇,继续为人民的痛苦抗声疾呼!大历五年(770)冬天,贫病交迫的杜甫在茫茫湘水上的一叶扁舟中去世,终年五十九岁。

杜甫的一生正值大唐帝国由盛而衰的急剧转变的时代,他经历了“开元全盛日”,也目睹了安史之乱“流血川原丹”的全过程,并看到了大唐王朝江河日下的败落景象。这艰难而丰富的生活正是杜甫才华得以萌发和生长的土壤,在这土壤中,杜甫凝毕生心血写就了一千四百余首光辉的诗篇。他的经历也告诉我们,磨难正是人生的一笔宝贵的财富,它可以让历史的大潮筛选出一颗颗真金,留给后人无尽的倾慕和感叹!

参考资料:

1.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2.《唐宋名家诗词笺评》,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唐代鉴赏辞典》,上海辞典书出版社,2001年版。

4.《杜甫全传》,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猜你喜欢
天宝杜甫诗人
大连天宝化学工业有限公司
刘天宝 教授
天宝三载发生了什么?
晒娃还要看诗人
杜甫改诗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杜甫与五柳鱼
《天宝遗事诸宫调》的创新
杜甫的维稳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