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2010-02-17 12:48刘湘玲童志宏
职业教育研究 2010年1期
关键词:心理学心理健康院校

刘湘玲 童志宏

(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4)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刘湘玲 童志宏

(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4)

与传统心理学注重人类的消极面不同,积极心理学主张挖掘人性中的积极因素,通过不断地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使人类获得美好、幸福的生活。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探索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对高职院校的发展和高职学生的身心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

积极心理学;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直以来,传统心理学都试图通过精神分析、合理认知及行为矫正等一系列心理学方法,来消除内心的情结,矫正不良行为,改变个体存在的不合理认知,最终使个体达到心理与行为之间的和谐。然而,无论是精神分析还是行为主义,或是后来的认知心理学,都存在一种倾向,即都试图挖掘人性的消极面,然后通过改变或消除人性的消极面达到个体心理的完善。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便秉持着这种传统心理学的理念,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消除和减少学生的消极情绪和行为,主要作用是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显然,这种心理健康教育忽视了人性的积极面,其作用具有局限性。真正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体验到幸福、快乐和满足的感觉,过有意义的生活。

高职院校的学生生在和平年代,长在和平年代,没有经历过创伤与磨难,因此,在他们身上会有许多令人无法理解的思想观念,诸如迷茫、空虚、无聊,缺乏追求,没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甚至一切都无所谓等等。这与积极心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有些相似,在校园危机事件频频发生的今天,主张挖掘人性中积极方面的积极心理学,为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广阔的视野。

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种新兴的心理学思潮。2000年,Seligman和Csikszentmihaly联名发表了《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标志着积极心理学的诞生。他们宣称“当代心理学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心理学家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和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使儿童健康成长,使家庭幸福美满,使员工心情舒畅,使公众称心如意”。之后,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涉足这一研究领域,逐渐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一般水平的普通人,要求用一种更加开放欣赏的眼光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致力于个体、团体和社会的良性发展,增进普通人的幸福与健康,促进社会的安定和繁荣。积极心理学主要从三个方面研究人类和人类社会的积极力量:一是主观层面,主要研究个体的主观体验,包括满足、爱、乐观和幸福等,重点是对人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二是个体层面,主要研究个体的人格特质,特别是人格中关于积极力量与美德的特质,希望寻找到一条能使个体具备积极人格特质的有效途径;三是群体层面,主要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致力于研究建立积极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系统,培养公民的美德,使公民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有职业道德的品质。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个性特征和积极的心理过程对于生理健康的影响及开发人的创造力和培养天才等方面。如果能把积极心理学的观念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中,设计教学、咨询和学生活动,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愉悦、兴趣、自豪和满足等积极品质和积极情绪,唤起学生的积极行为,会使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更加明显,不仅有利于高职院校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的身心成长。

积极心理学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近年来,各高校纷纷设置独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中心,建设温馨的心理咨询室,同时开设心理健康课,不断丰富学生的心理知识,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教育受到社会各界、学校和家长如此的重视,是因为大家认识到了心理疾病的危害性,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为了防止危机事件的发生所以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是因为危机事件已经发生才意识到要设置心理咨询室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社会上普遍的看法是应关注心理不健康的个体,并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在这样的观念下,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也同样存在误解,在他们看来,只有有心理问题的人才会走进心理咨询室,走进心理咨询室也就意味着有心理问题,是一件不光彩的事。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是以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生心理咨询和心理普查为主,以开展心理相关活动为辅,共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辅导与咨询及心理普查的核心作用也是重在维护心理健康,防止异常事件和危机事件的发生。譬如,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要作用是告诉学生如何解决心理问题,心理咨询的目的则是为了帮助已产生心理问题或可能会产生心理问题的个体。

积极心理学给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视野。将积极心理学关心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注重研究人性中积极方面——人的优点与价值,帮助人们寻求和掌握获得美好幸福生活的方法的理念融入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挖掘高职学生的积极品质,帮助学生寻求美好幸福的生活,可以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甚至可以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Seligman认为,当一个国家或民族被饥饿与战争所困扰的时候,社会科学与心理学的任务主要是抵御和治疗创伤;但在没有社会动乱的和平时期,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则应成为其主要使命。按照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不应只是危机干预或心理咨询,不能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应使学生的生活更积极、更健康。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探索

在积极心理学的视野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摒弃旧的观念,以促进学生积极探索最美好的生活、以积极的姿态对待人生为主要目标,应该努力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可以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辅导与咨询入手,转变观念,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新探索

为帮助学生获得幸福美好的生活,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可进行相应的转变,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及师生关系方面进行创新探索。

首先,教学内容应积极向上。积极心理学着重对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人格特征和积极的心理过程的研究。因此,心理健康教学的内容应尽可能体现 “积极”二字,注重与积极人格特征、积极情绪体验和积极心理过程有关的理论和实例,同时,尽可能迎合学生的积极心理需求,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快乐,体验积极向上的力量,对自己充满信心,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生活。

其次,应运用活动教学法。心理健康教学可以采用活动教学法寓教于乐,即在活动中体验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快乐。同时,还可以采用自助式的教育方式,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的心理体验更加深刻,如组织自助式的心理探究、成立学习兴趣小组并分小组进行活动教学和展示、开展自助式的心理训练(如角色扮演)和自助式的心理激励等等。

再次,应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积极心理学认为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是成长中的、发展中的个体,而不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对立关系。因此,教师要培养自己的积极心理,以积极的心态看待发展中的学生,重视个体自我成长的经验,在课堂中发展和利用自己的积极心理,帮助学生发展积极心理,在教学中多使用平等的、积极的词汇,如尊重、分享、快乐和体验等,从而为学生的心理健康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发展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有一位教授说过一句话,只有自己拥有一个春天的生命,才能帮助别人创造一个生命的春天。

(二)心理辅导与咨询的新探索

积极心理学注重培养人性中积极的方面,试图通过培养人性的积极品质而改善其心理状态,伴随积极心理学的产生,积极心理治疗的方法应运而生。在传统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理学家更多的是挖掘人性中的弱点,而积极的心理治疗反对把心理疾病纳入到精神疾病之中。在治疗过程中多运用直觉和想象,以故事作为治疗者与病人之间的媒介,在不与病人的观念直接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对问题的另一方面做出积极的解释,使接受治疗者重新理解自己已有的行为或观念,积极面对自己的生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套思想及行为模式。积极心理治疗强调个人实际的和潜在的能力,认为治疗并非首先以消除病人现有的紊乱为目的,而是首先在于努力发动患者身上潜在的种种能力或自助能力。目前,高职院校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多采用的传统的方法尽量纠正学生的观念和行为,从而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这种咨询治疗的方法对那些存在错误理解的学生行之有效,但对于情绪低落、心情抑郁、缺乏信心、缺乏目标和自暴自弃的人,或对一直都持无所谓态度的人来说,就显得有些苍白无力。因此,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采用积极心理治疗的方法引导他们成长,挖掘其潜能,调动其积极性,使其重新构建生活的意义,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与此同时,心理教师在面向个别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与咨询时,要与学生建立平等、信任的关系,尊重学生,抱有同情心,注意耐心倾听,协助学生自我评价,发掘自身的积极品质,强调学生的优点与长处,对于学生的任何进步与努力都要给予鼓励与赞美。心理教师的积极操作、感染和暗示,能使学生更容易从积极的方面思考问题,更容易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这样,学生才能更有信心面对自己受伤的心灵。

除了可以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辅导与咨询两个方面渗透积极心理学的思想之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还可以通过开展其他形式的心理活动,如开设团体心理辅导,开展素质拓展训练营,开展潜能培训班,举行心理讲座,制作宣传画册,创设各种各样的与心理有关的学生活动如心理剧、心理漫画等等,宣传积极的理念,挖掘积极的品质,营造积极的氛围,以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还应注重探索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目标,充实生活,防止内心世界的荒芜。

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引下,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走出传统的教育框架,转变教育理念,把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作为核心任务;心理辅导与咨询也应致力于挖掘人性中最美好的方面,共同促进高职学生的心理朝着积极和谐的方向发展。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只要能激发出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快乐就会跟着到来,而快乐的情绪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提高生活的主观幸福感,甚至会提高生活的质量。由此可见,挖掘和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创造性。在积极心理学的视野下开展各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会引领高职学生朝着更加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1]Sheldon M.King L 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necessary [J].American Psychologists,2001,56(3):216-217.

[2]Seligman E P,Csikszentmihalyi M. 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J]. American Psychologists,2000,(1):5.

[3]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36-371.

[4]Ruark J.Redefining the Good Life:A New Focus in the Social Science. APA online See[OL].http://www.apa.orgied/ goodlife.htm/5.

[5]崔丽娟,张高产.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J].心理科学,2005,28(2):402.

刘湘玲(1982—),女,湖南浏阳人,硕士,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咨询中心教师,主要从事错误记忆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研究。

G711

A

1672-5727(2010)01-0032-02

猜你喜欢
心理学心理健康院校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