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调可视化及情景再现的多媒体课件制作:以地质类课程为例

2010-02-17 15:07李春凤蒲晓强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年24期
关键词:可视化教学效果课件

李春凤 蒲晓强

广东海洋大学 广东湛江 524088

作者:蒲晓强,广东海洋大学海洋与气象学院副教授。

地质类课程的特点是概念、知识点及感性内容繁多,在大量需要学生记忆提高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理解的各种理论和假说又十分抽象难懂。例如:板块构造及深海海底地貌等很多教学内容是现实中很难见到或想象的。结合自身所从事的工程地质、海洋地质等和地质相关的教学工作经验,笔者认为在目前多媒体技术不断成熟的环境下,在地质类课件的制作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多种教学媒介并用的优势[1],强调课件的可视化及情景再现功能,优化课堂教学手段。

放过程中所有的学生都仔细观看钻石形成过程的情景再现,认真把握其中的每一个细节,不但取得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而且有利于后续课程的深入学习。再例如,讲到地球的形成过程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时,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全凭想象去天马行空地理解,缺乏感性认识基础上对抽象知识的转化,效果必然很差。当学生观看效果逼真的模拟视频后,发现自己在学完后基本能够掌握所学内容的要点。

1 地质类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2 选取多媒体素材及其使用应注重可视化及情景再现的实现

由于地质类课程本身的特点,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具有难以克服的缺点,因此利用多媒体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一组制作精良的多媒体课件,不但要有静态的图像,还要有动态的视频、动画和影视片断,使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矿物岩石章节的多媒体课件中不但放入大量的各种矿物及岩石的图片,使学生能够把各种矿物名称和实物图片对应起来,而且还在课件中添加了金刚石形成过程的动画。学生对金刚石也就是钻石这一事实的兴趣很大,如果了解了它的形成过程,也就初步掌握了寻找它的线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自主性。动画播

所选多媒体素材最好有一定的趣味性,最大限度实现其可视性。素材使用过程中可根据学生接受情况,在课件中先放入视频截图重点说明,让学生对视频内容所涉及的知识有一定的框架在心中,使其在随后观看视频时既看热闹也看门道。同时要防止素材华而不实,避免只有空洞的趣味性而缺乏必有的知识性。如果教师在学生提起学习兴趣后,能进一步深入挖掘其中的知识意义,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所选素材不但要有知识性,而且要与所授内容具有相当的适配性,这就要求对素材进行必要及适当的剪辑。例如素材中常见的与课程无关的广告等内容,即使是几秒钟也要剪掉。目前比较常用的小型视频编辑软件有Virtualdub、Realmedia Editor、FLV编辑器等[2-3],可对常见的AVI、RMVB、FLV等视频文件进行剪切、合并与格式转换等处理[4-5]。强调实效性,对于刚刚发生不久的与课程有关的事件可着重讲解利用。例如汶川地震,在讲解板块构造理论前先提出汶川地震的原因这一问题,引起大家的兴趣。在讲解时再逐步讲解汶川地震与板块构造活动间的关系,并可结合社会上流传的与地震有关的谣言和不科学的传言进行分析破谣。

地球科学、地质学、工程地质及海洋地质等都是和地质相关的课程,所需素材很多具有相似性。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质量较好的素材来源通常有Discovery、BBC以及国家地理等栏目录制的科普纪录片,例如《地球形成的故事》(BBC)、《活着的石头——地质学概述》(PSB)等影片的制作非常精良,是十分难得的地质类课程教学素材。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搜索下载,或利用相机、摄像机等器材根据需要自己进行制作[6]。这些素材经过剪辑一般可满足地质类课程可视化及情景再现的要求。

3 素材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3.1 注重课堂实践过程中信息流量的控制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信息丰富,有很多超出知识点范围的关联内容,学生对关联信息的疑惑及兴趣有可能影响对主干知识的掌握;或是信息量过大及信息流过快,也易导致学生来不及掌握消化吸收,影响当前及后续内容的学习。因此,可视化与情景再现素材应与文字资料相结合,及时用文字对授课内容进行概述,对视频资料播放前进行导引,播放后进行回顾与总结。大信息量的内容应对主要知识点保持一定的重复性。也可对视频内容进行精简,缩短播放时间,视学生接受情况进行重播,加深印象。

教师可在播放过程中进行评述和讲解,引导学生始终保持对主流信息的关注和思维的连贯流畅。视频中的字幕要注意对专业术语的规范。加强师生互动,增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程度,并及时了解学生对视频内所含知识的学习效果和接受程度,及时调整授课方案。对于多媒体课件要注意前后的连贯性,杜绝照念课件及机械播放。教师每播放一页课件应同时提供额外延伸的信息,避免学生已经理解当前页的内容却要等待教师讲完而感觉枯燥乏味,影响教学效果。

3.2 不同类型媒体素材的区别使用

对于不同类型的知识应采用不通类型的多媒体素材,该生动的地方要生动,该简单的地方要简单明了,直指中心。比如,对于每一章的引言部分,可生动及趣味性多些,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提出问题所在,使学生带着疑问驱动进一步地深入学习。如需要学生知道“是什么”或“为什么”的定义概念等基础知识,可采用图表、图片、动画等素材来帮助学生掌握;如需要学生掌握基本原理、理论或假说,从而提高学生应用和创新能力,则以视频资料作为主要辅助手段。

应尽量将视频资料分割插入课件内相应的位置,使得课件播放时文字、图片、视频以及板书交叉进行,授课的信息量也有较大的起伏,使得学生在听课时不会因为单一媒体授课产生感观疲劳而感到枯燥,也不会因信息量过大或过小而影响教学效果。也可采用学生回答问题、分组讨论问题等形式,使学生接受的信息流暂时中断,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对已经接受的信息有一个回顾和整理,从而理清思路,能够跟上进一步的信息输入过程。

课程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可提出几个小课题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去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例如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去现实环境中就近寻找不同的矿物及岩石,并对他们进行初步的鉴定命名。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可将课件及视频资料放到网上供学生下载复习,仔细观看。同时更可以将相关的关键词和网址等内容放到网上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深入学习。

4 结论

地质类课程自身的特点决定其采用多媒体形式具有明显的优势。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中应从素材的趣味性、知识性、适配性以及合适的素材来源等方面注重可视化及情景再现的实现。并在素材使用过程中注意信息流量的控制,从不同类型媒体素材的区别使用等方面来优化课件的可视化及情景再现功能的教学效果。强调可视化及情景再现的多媒体课件能够很好地优化地质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同时对于其他非地质类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1]张丽萍,张敏江.论工程地质多媒体教学[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31-33

[2]任秀琴.多媒体课件制作中的视频编辑应用[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6(5):112-114

[3]朱萍,戴红芳.多媒体教学课件中音视频文件的格式与制作[J].常熟高专学报,2004(18):89-91

[4]李春凤,蒲晓强.几款小型软件在视频资料编辑中的应用[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9(29):56-58

[5]崔学敏,张力,赵文靖.常用多媒体视频、音频文件格式综述[J].山西电子技术,2007(3):82-84

[6]蒲晓强,李春凤.浅议多媒体素材的收集方法[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8(28):86-87

猜你喜欢
可视化教学效果课件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基于Power BI的油田注水运行动态分析与可视化展示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取与舍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