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零距离”辩

2010-02-17 23:30□张
职教论坛 2010年29期
关键词:误导零距离愿景

□张 健

关于“零距离”说,不少人都不太赞同。其反对的理由,一是彼此取消说。如庄西真先生在《职教论坛》2009年第4期撰文《距离产生美》,陈述自己反对“零距离”的理由,认为“职业学校和企业是两个不同性质的组织”,“企业是一种经济组织,学校则是一种教育组织”;又说,“从分工角度看,都零距离了,那还同时要职业学校和企业干嘛,二者只留一种即可。”二是误导说,即认为“零距离”的提法不切实际,难以实现,容易误导职业教育虚夸浮躁,务虚而不务实。

“零距离”内涵辩。我们认为,庄先生认为学校和企业是两个异质主体,就不可能,也不应当零距离,否则就可以彼此取消。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一是只看到学校和企业对立,而没有看到二者统一,是形而上学观点;二是并没有真正理解“零距离”的内涵。我们认为,“零距离”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它是指学校和企业的相互融入和彼此依存,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非常紧密地结合的一种境界。这才是“零距离”的真谛。这种紧密结合的目的在于双赢、互补和共存,为什么非要逻辑强加,认定将导致“二者只留一种即可”呢?事实上,正如庄先生所认同的,它们既然是“两个不同性质的组织”,不可替代,即便紧密结合又怎么能够取消掉呢?这一点从有些企业本身自办学校,就说明校企合作既必要又相容。它们是相容的交叉互渗关系,而不是不相容的矛盾对立关系。

“零距离”实现辩。“误导说”立论的依据,在于它难以实现。这是着眼于实践层面的观点。“零距离”能否实现,这要从以下几方面辨析:1.“零距离”是一种观念属性和理论品格的东西。作为一种办学理念和愿景,它自有自己存在的价值。这一点就连反对“零距离”说的庄西真先生也认为,“如果这仅仅是人们的理想表达还算情有可原”。这就是说,没有谁会反对“零距离”作为愿景存在的合理性。而愿景与现实总是有距离的。愿景是超现实的、并面向未来的,现实是可以感知的当下,我们不能一方面肯定它可以作为愿景存在,另一方面又因它暂时还难以实现就苛责它,而加以否定,这岂不是自相矛盾?2.“零距离”的实现有范例可援。“零距离”的实现或许是艰难的和需要假以时日的。但这决不应该成为我们反对它的理由,而应该理性地判断“难能”的背后,是否有“可贵”的价值,是否值得我们付出努力去追求。答案是肯定的。享誉世界的德国“双元制”模式的成功经验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而且也证明了这种双向融入,彼此给予,共同获益的“零距离”模式是可以实现的。3.“零距离”的实现是一个渐进和发散的过程。它不可能一下子完成,从现实的此岸到愿景的彼岸,需要有一个过程。在“零距离”能否实现的问题上,我们的认识迷误就在于忽略了其过程性,而始终以理想样态实现的强求羁缚着自己、难为着自己。其实零距离的实现是一个无限趋近、结合日密、不断拓展的过程。如果说一所学校整体上实现与企业结合的零距离也许有一定难度,但一个专业呢?一个系呢……它们与企业实现“零距离”真的做不到吗?而谁又能否认这种“点”上的“零距离”就不是“零距离”呢。

“零距离”功能辩。“零距离”的功能在于它是一种导向,一种激励,一种追求。首先,“零距离”的办学理念具有引领方向、思想导航的作用。目的是引导职业教育不能闭门办学,而应该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对接中,寻求解困、突破、创新,真正办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和成效。其次,作为一种愿景,“零距离”的激励功能在于其办学的特色与核心价值观所形成的思想标高,能够激发全体职教人共同追求办学理想,实现职教办学培养人才、促进经济、服务社会的目标,并使我们在寻求终结的需要和探索的愿望之间保持有益的张力。第三,“零距离”是一种办学追求。“零距离”是“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之间的差距”,这种由实然而应然的目标追求产生于追求的过程本身,而不是外在于过程。就是说,在“应为和难为”的困境中必须通过尝试和敢做才能逐步实现,即由开始的远距离,过渡到近距离,再迈向“零距离”。而没有这种努力和追求,就妄言零距离不能实现而一棍子打死,那已不是“零距离”理念本身的问题,而是由于我们夸张了其实现难度和不作为,才真正导致了职业教育永远只能停留在远距离层面,而难以企望“零距离”之“项背”,这才是职业教育的真正悲哀。

猜你喜欢
误导零距离愿景
零距离与远距离
友谊的硕果,美好的愿景
共绘中国与东盟合作愿景
误导孩子的20个坏习惯
与元英&宫胁咲良零距离 from IZ*ONE
与英国媒体零距离
误导牌
我真的虚伪吗
绚烂愿景 与你同行
全力护航交通安全——解读瑞典“零伤亡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