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的灰鲸

2010-03-01 08:31编译杨林
大自然探索 2010年8期
关键词:泻湖类动物哺乳动物

编译 杨林

友善的灰鲸

编译 杨林

灰鲸,一种比我们人类更加古老的哺乳动物,尽管已身处绝境,却依然对我们充满友善。

一头巨大的灰鲸划破水面,犹如一座小岛从水中缓缓升起。一个巨大的鱼雷状脑袋径直朝詹姆士·迈克尔·道斯冲来,当它完全露出水面后,道斯与它恰好四目相对。不一会儿,道斯周围便环绕了数头长达15米的巨兽,它们推着道斯的小船不断转圈。为了抢占有利位置以得到道斯的抚摸,它们相互推挤着,喷出的水气直溅到道斯的脸上,它们的行为的确有些像顽皮的孩子。

道斯经常让成年灰鲸张开大口靠近自己,让它们用舌头和鲸须抚摸自己,他还将胳膊伸入鲸口,一直到肩膀处。灰鲸喜欢潜入水下,用它们的大脑袋摩擦船体,干脆将船顶起来,几乎完全离开水面。有时在玩得高兴时,它们甚至会翻转身体,将小船放到肚皮上,用肚皮轻轻摩擦船体。它们的这些行为完全是善意的,道斯从未感到有什么危险,哪怕是些许威胁。灰鲸温顺、友善,充满好奇心。虽然它们没有胳膊和手,但它们一定是从与人的接触中感受到了快乐,尤其是当道斯抚摸、拥抱它们时,它们常常会用头碰触他的手作为回应。当然,对普通人来说,最好还是严格按照海洋哺乳动物保护公约行事,不要在100米之内靠近灰鲸。

灰鲸是一种什么样的物种呢?它们为什么对人类如此友善呢?

神奇的物种

太平洋灰鲸是现存鲸鱼中最神秘的种类之一,早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前,它们就已经开始每年从阿拉斯加以北的楚克海和白令海向南部班加海域迁徙,航程远达2万多千米。太平洋灰鲸被称作“东方种群”。灰鲸还有个种群叫“西方种群”,生活在亚洲沿岸,由于污染和过度捕捞,它们已处于灭绝边缘,目前数量不足100头,远远达不到维持一个种群繁衍所需的最低数量,它们的灭绝已为期不远。

目前东方种群的数量在19000~20000头之间,其中只有1500~2000头能完成整个迁徙旅程。它们在夏季以磷虾和片脚类动物为食,在此期间储存一层厚厚的鲸脂,用作能量储备和保暖层,为远征做好准备。其余的灰鲸沿美洲西海岸巡游,寻找食物。

灰鲸在水面嬉戏

灰鲸属于须鲸类,从口部上腭朝下长出一排毛茸茸的长须,犹如人的胡须,这些长须是由角蛋白组成的,与组成我们人类的指甲和头发的成分相同。当灰鲸用巨口从海底铲起数吨含有大量片脚类动物的淤泥时,鲸须就如同一块滤布,专用来过滤这些海底食物。淤泥被挡在鲸须外面,食物留在里面,然后鲸用舌头将食物舔进肚里。

须鲸类动物都生有双气孔,呼气时将废气连同聚集在呼吸孔里的水一起喷出。由于是双呼吸孔,因而形成一个心形的水雾喷柱,在很远距离外就可看到。大部分幼鲸出生于南迁途中,母鲸妊娠期为13个月。幼鲸身长4米左右,重450~700千克,一天要吃70千克脂肪奶。与陆地哺乳动物的幼仔直接从母亲乳头吸吮奶液不同,母鲸哺育幼鲸是先将奶液喷到水里,奶液又浓又厚,不易散开,然后幼鲸舔食这些乳液。处于哺育期的母鲸通常要损失1/3的体重。

灰鲸能否像逆戟鲸那样利用回声定位来判断方向目前还不清楚,但大部分科学家认为,在灰鲸的基因中印有一张“水下地理图”,使得它们能在漫长的迁徙途中始终不迷失方向。灰鲸常常在水下发出一种低沉的喉音,听起来像是一种“哼哼”声,频率范围在20~200赫兹之间,很像是在叹息或嘟囔着什么。灰鲸为何会发出这种声音,科学家尚不清楚。有人认为是回声定位,或群体之间的交流信号;也有人认为是它们在暴风雨、地震等自然现象来临之前的一种反应。不过,最近研究发现,发出这种声音的灰鲸大多是没有找到配偶的个体,那么这种“哼哼”声可能是它们对于“失恋”的一种叹息,或者是发泄愤懑情绪。

呵护备至

幼鲸跟随母亲7个月,然后在泻湖中用4到6周时间学习如何独立生存。与其他鲸鱼不同,太平洋灰鲸并不结群活动。一旦交配结束,雄鲸便立刻离开。如果母鲸死了,未断奶的幼鲸很可能也会死去,因为灰鲸没有收养孤儿的习惯。

在当前城市轨道交通运行模式之中,车辆信号系统作用十分明显,由于不同城市的发展存在区别,轨道交通展示出不同特点。因此,在轨道车辆信号系统设计上,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来配置设计方案。一个完善的交通信号控制可以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还能为城市的轨道建设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人们应该对城市轨道车辆信号系统进行完善,确保交通体系的畅通运行。

幼鲸通过模仿母亲达到学习的目的,母鲸教给它们如何跃出水面,如何让整个身体腾空而起,这样做可以除去身上的藤壶(甲壳纲蔓脚目动物,常吸附在礁石和船体上)。同时,这也是灰鲸表达愉悦之情和进行通讯交流的一种方式。用尾叶拍打水面是它们的另一种通讯方式。母鲸有时会用胸鳍拍打水面,这样做是希望引起幼鲸的注意。到幼鲸断奶改吃磷虾等食物时,母鲸则会教给它们如何从海底铲淤泥,如何从淤泥中过滤食物等技巧。

一旦进入泻湖,母鲸就会让新生幼鲸自己游泳,直到游不动为止。通常母鲸会将脑袋浮出水面察看有无危险,并估算食肉动物来到面前的时间。这段时间应该就是它的宝宝的休息时间。它会让幼鲸趴到它的背上,或者靠着它的胸鳍睡觉。有时它也会翻转身体,将幼鲸放到肚皮上睡觉。

母鲸对幼鲸可谓温情脉脉,呵护备至。幼鲸长得稍大一些,母鲸就会让它靠近小船。鲸鱼只在泻湖内才会靠近小船,而在开阔的海面上它们一般不会这样做。“与人为善”是母鲸传承给幼鲸的一种行为方式。并非所有的鲸鱼都是友善的,每年差不多有250~300头鲸鱼进入泻湖,其中只有大约50头对人友善。

幼鲸特别喜欢玩耍,道斯试着让它们用头撞他的小船,他喜欢看它们欢快地翻转身体,利用海藻作掩护玩“躲猫猫”游戏。幼鲸同人类的孩童一样,充满好奇心,喜欢被抚摸,而且与人类儿童一样最初都缺乏深度感和协调性,因此它们常常会重重地撞到船上。幼鲸的皮肤摸起来就像柔软的橡胶。

母鲸显然对自己孩子的表现感到骄傲,它们常常将幼鲸放到背上带到人的跟前,似乎是在向人炫耀:“瞧,我的孩子多漂亮!”对于灰鲸的友善行为许多理论已进行了解释。大部分科学家认为,幼鲸通过向母亲学习,知道它们在这儿是安全的。作为一名海洋博物学家,道斯通过十几年的观察研究,认为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半睡半醒

母鲸对幼鲸呵护备至

灰鲸的平均游速每小时只有3~4海里,是鲸类动物中游泳速度最慢的。太平洋灰鲸沿海岸线迁徙,利用岩石、海藻等自然遮蔽物为其提供保护。由于运动速度缓慢,灰鲸身上聚集了大量藤壶,藤壶又为三种专门寄生在鲸鱼身上的海虱子提供了住所。灰鲸经常将自己隐藏于海藻之中,将其作为睡眠锚地。睡眠前,它们通常会将头浮出水面,四处观察一下,以确认没有危险。

与其他鲸类动物一样,灰鲸的大脑在睡眠时始终保持半睡半醒状态,也就是说它的大脑一半在工作,一半在休息。陆地哺乳动物,包括我们人类都是本能地进行呼吸。也就是说,我们的呼吸完全是无意识的,无论我们想不想呼吸,我们的身体都会自动吸入和呼出空气。鲸类动物由于生活在水下,它们必须有意识地进行呼吸,也即它们必须主动决定何时进行呼吸。为了呼吸,它们必须保持清醒意识。

一种动物如果采用的是有意识呼吸法,那么,完全失去意识就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如果不能及时醒来怎么办?鲸类动物进化出这样一个解决办法,就是让一半大脑在某一时段内休息,而让另一半同时保持清醒。通过这种办法,它们既不会完全失去意识,同时又能得到休息。

科学家曾用脑电仪对海豚的睡眠进行研究。他们将一个电极连接到海豚的头部,测量其大脑中的电流量。结果显示,在睡眠循环阶段,海豚的一半大脑的确“关闭”了,而另一半则仍在活动。专家们还观察到,海豚的这种睡眠状态一天之内能持续8小时左右。虽然我们不清楚这种睡眠状态是一种什么感觉,但我们可以进行一下合理猜想:它可能类似于我们刚进入睡眠状态时所经历的那种半清醒状态,那时我们非常接近无意识,但仍足以意识到周围的环境,如果需要,我们可以及时醒过来。

灰鲸在睡眠时始终保持半醒半睡状态

人与灰鲸

道斯几乎每天都会花上6小时的时间与这些海洋巨兽呆在一起。通过观察,他逐渐熟悉了它们的生活习性和身体特征。他很容易通过它们身上的颜色分辨它们,它们有的呈黑色,有的呈浅灰色,间有斑纹。许多灰鲸身上疤痕累累,大部分是由船的螺旋桨造成的,有的则是被逆戟鲸咬的。

有的灰鲸一天到晚都跟着道斯,道斯到哪儿,它们就到哪儿,第二天一早道斯又会发现它们的身影。这种亲密行为有时也让它们吃尽苦头,主要是由于靠船太近而被螺旋桨击中。当然,一般情况下不会造成太大伤害,因为它们的鲸脂层非常厚,起到了保护作用,除非被螺旋桨切得太深,通常不会感到疼痛。

在泻湖,道斯还经常看见灰鲸交配。几头年轻雄鲸排成一排等待与发情雌鲸交配,雌鲸一天之内能与二十多头雄鲸交配。雄鲸交配时能射出数百加仑精液,以尽力洗刷前一头雄鲸留下的精液。有时道斯还会看见小雄鲸在空中挥动它们的生殖器。小雄鲸的生殖器一般有2米长,呈光亮粉红色,有数百磅重,虽然长得很大,但还不能交配。它们这样做实际上是在玩一种比赛游戏:“瞧,我的比你的大。”

灰鲸一般会在泻湖滞留一个月左右,幼鲸在此期间能增加约3200千克体重,然后它们开始向北远征,迁往它们的夏季觅食地——白令海和楚克海。如果一头幼鲸能活到成年,那它一般就能活到60~80岁,灰鲸在7岁左右进入性成熟期。

化石证据表明,太平洋灰鲸的祖先是生活于5000万年前,用四腿走路的陆地哺乳动物,今天的鲸鱼仍残留着骨盆。人类和鲸鱼都属于热血哺乳动物,都是胎生,哺乳幼儿,都生有毛发,用肺呼吸空气。子宫内的人类胎儿长有类似鳍肢的网状手,而鲸鱼胎儿则生有指状趾。有一点最为重要,人类和鲸鱼婴儿出生时,颅骨顶部都生有软点,以利于大脑发育。这一特点只有人类和鲸鱼才具有。

灰鲸,一种比我们人类更加古老的哺乳动物,尽管已身处绝境,却依然对我们充满友善。

猜你喜欢
泻湖类动物哺乳动物
环球掠影
首个基因修饰有袋类动物培育成功
为何有袋类动物多出现在澳洲
为何有袋类动物多出现在澳洲
2 从最早的哺乳动物到人类
哺乳动物大时代
哺乳动物家族会
英国潮汐泻湖发电潜力评估
斯旺西湾潮汐泻湖项目取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