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治疗脾胃病心得

2010-03-20 17:32陈明德
天津中医药 2010年4期
关键词:脾主清阳补益

陈明德

(越南)

五脏有疾,多因脾胃有恙而致,故可从脾胃着手治疗。根据历代医家临证经验,把从脾胃着手治疗诸脏之疾的原则,具体归纳如下。

1 辛开苦降法

此法为汉代张仲景首创,即辛散之品使脾气得升,苦味之品使胃气得降,脾气得升,胃气得降,枢纽得司,则诸脏安宁,另可根据体内寒热选择药物之寒凉,调节机体不同部位之寒热。方药选遣辛热之品助脾气升散,如半夏、陈皮、藿香、木香、干姜、吴茱萸、白蔻仁、丁香、生姜类;苦寒之品助胃气下降,如黄连、黄芩之属,且方中均会佐使党参、人参、白术、大枣等补益脾气之品。盖味辛能通能开,味苦可降可泄,辛苦相合,以疏气下行,通调胃气。配合甘养温润诸品,重在健中补脾,升益清气。如此升运、通降并举,自令枢机斡转,生化无穷。此法的代表方剂有泻心汤类方,左金丸,交泰丸等。

2 补益脾气法

人体之气血津液皆为脾胃所生,肾中之元气亦得脾胃后天之气所养才可充盛。根据五脏生克制化关系,补益脾气可以治疗多脏疾病。具体包括:相生关系衍生的培土生金法、心脾同补法;相克关系衍生的扶土抑木法、培土制水法。

2.1 培土生金法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主运化水湿,若脾虚不运,水湿内停,聚而为痰为饮,痰饮上渍于肺,娇脏受邪,宣降失司,故出现咳嗽痰多,喘息气逆等症状,如仅从肺脏论治,则咳喘难止或虽止而易复发,此时当“培土生金”,即通过补脾益气而达到补益肺气的治疗方法。用健脾行气,利湿化痰法,可选用六君子汤、二陈汤、参苓白术散、苓桂术甘汤等。如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以人参、白术、茯苓、山药、莲子肉、甘草等益气健脾以保肺,合桔梗宣肺且载药上行以益肺气,全方重点不在治肺,而重在补脾以保肺,临床用治肺损虚劳诸证往往能取良效。

2.2 补脾养心法 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主藏神;脾为仓廪之官,为气血生化之源,主统血。心脾经络相连,若脾胃运化失职,精微不可化生气血,则会导致心血不足,血脉失充,心失所养,神无所藏,君主染恙;脾主运化水湿,运化失司则湿聚为痰。痰蒙心窍,痰阻脉道或水饮凌心,均可导致心悸,怔忡,胸痛,失眠,眩晕等心系疾患。“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生于无形,而血生于有形,故多补益脾气以达到补心血,养神的目的,代表方剂如当归补血汤和归脾汤,方中重用黄芪,白术等补脾气以养心血。痰蒙心窍者,当用温胆汤等健脾化湿,豁痰开窍。

2.3 扶土抑木法 肝主疏泄,脾主运化,相互协调,运化自如。肝为脾所不胜,肝藏血,脾统血,肝体阴而用阳,木郁不达最易乘脾土,同时脾胃运化失司,升降斡旋有恙,亦可致肝失疏泄,肝木过亢而为病。肝郁不达,肝气横逆犯脾,影响脾的运化、升降,日久则成脾虚肝郁证,治疗此类病证宜疏肝健脾(扶土抑木)。如痛泻要方以白术补脾扶土、白芍柔肝抑木为主组方,培土的同时抑木,补脾复其运化,柔肝复其疏泄,使肝脾得以调和,合防风、陈皮善于治疗土虚木乘,肝脾不和之痛泻。又如逍遥散亦用于肝郁脾虚,木不疏土证,以柴胡疏肝解郁,合养肝柔肝之白芍、当归补肝体而助肝用;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实土以抑木。

2.4 培土制水法 肾为水脏,主藏精,为脾脏之所胜,而就脾而言,脾能运化水谷,能制水。脾阳不足则气不化水,水失所养则溢入肌肤而成水肿,故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之说。此类水肿由脾不制水所致,即《内经》所言“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故处方用药不宜过于攻乏祛水邪,否则更伤正气,而当培土制水。如实脾散(《重订严氏济生方》)用干姜、白术、茯苓温阳健脾利水,使脾阳振奋,中焦健运,水湿自化,亦即通过培土以制水,体现了治病求本,实脾则水治,合附子、木香等温阳健脾、行气利水以治疗阴水,为培土制水法的著名方剂。

3 补脾升阳法

此法乃金元时李东垣所创,《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谷气通于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九窍者,五脏主之。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脾之清阳得升,清窍得养才可耳聪目明;脾升胃降对立统一,清阳得升浊阴可降,排出体外;清阳得升,阴火才可潜降;此恰好印证了“脾主升清”的功能。若脾胃虚弱,清阳不升,则濡养乏源,且精微不能布达四肢九窍,以致四肢九窍失养,疾病丛生。脾胃虚弱,清阳不升为发生九窍疾病的重要病机之一,故补脾升阳为治疗此类病症之大法,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益气聪明汤、升阳益胃汤等随证加减治之,疗效显着。此类方剂中黄芪、白术、人参、党参补益脾气,使中焦健运;升麻、柴胡、蔓荆子、葛根、独活、藿香等辛燥疏散外达之品,与固表之黄芪相伍,则其性清轻上达,升举清阳,助脾胃气机调达。其中人参、黄芪合升,柴胡等品,补气之品合发散之品,补而不滞,升而不散,两种药物合用,恰合“脾主升清”之用,故用该法可治疗脾不升清所致便秘,耳目不聪明,发热等病。

4 益胃生津法

王纶首创“脾阴学说”,叶天士创立“胃阴学说”,究其正旨,皆为脾胃阴津,身之精津皆来源于脾胃之阴津,故可用甘平或甘凉濡润之品,使津液来复,通降自成。具体运用又分以下几种:

1)燥热邪盛,或木火升腾,灼烁胃阴,症见:咽干烦渴,肌热不寐,虚痞不食,便秘燥结,舌红或绛,此为胃阴耗伤较甚,燥热不平,宜用甘凉濡润之法,投以沙参、麦门冬、石斛、天花粉、玉竹、蔗浆等,即著名的益胃汤。

2)肝阴虚耗,肝用太过,化热上扰,胃阴受伤,症见:昏迷欲厥,心烦热,消渴,废食,不便,或喜酸甘,或眩晕,气塞胀闷,干呕恶心,舌干唇红或舌干剥,治以酸甘济阴法,药用乌梅、白芍、石斛、沙参、麦门冬、生地、五味子、木瓜、阿胶等。

3)湿温、暑温等热病后期,胃阴胃气亏虚。症见:食欲不振,口渴口淡或口苦,大便不爽。故采用甘平芳香配以微辛,以薄味清养胃阴,药用石斛、北沙参、鲜佩兰、半夏曲、扁豆衣、大麦仁、生谷芽、荷叶等。

4)久病劳损或失血,胃之气阴不足,叶天士采用甘缓益胃法,治以甘平微凉微温,扶中益胃生津。药用麦门冬、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沙参等。

“治病当求于本”,诸脏之疾病状纷多,病形各异,但从病本来看,均为脾脏受损,邪气内侵所致,故治疗时当从脾着手论治,疾病均可痊愈;且脾为后天之本,“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的培固有赖于脾的对水谷精微的运化,故在预防疾病方面亦当固护脾气,脾脏得安,脾胃相表里脏腑无恙,水谷精微可健运,五脏六腑才得安康。

猜你喜欢
脾主清阳补益
部分补益类中药多糖成分在胃癌中的研究进展
汽车发动机机械故障的非接触式检测技术研究
脾主运化理论的演变
“脾主肌肉”在治疗ICU获得性肌无力中的应用
药中补益绵黄芪(下)
药中补益绵黄芪(上)
福晋与王爷的爱情轻喜剧
浅析十月太阳历对脾主时令的影响※
江苏清阳机器有限公司 原江苏清淮船舶机器制造有限公司
福晋与王爷的爱情轻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