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重修广韵》讹夺举例

2010-03-21 06:28丁治民张康平
关键词:宋本广韵中华书局

丁治民,张康平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

《大宋重修广韵》讹夺举例

丁治民,张康平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

《大宋重修广韵》中的两个韵字“”、“”的讹夺现象尚未引起前修时贤的关注,“”为“”形夺“阝”而误、“”为“”形似而讹,讹误的原因一是未细考文献,二是不明古音。

《大宋重修广韵》;校勘;讹夺

《大宋重修广韵》(又名《宋本广韵》)为《切韵》系韵书不祧之祖,被音韵学界奉为圭臬。在详注本与略注本两种版本系统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是清张士俊泽存堂翻刻宋本。然《大宋重修广韵》是据唐写本《切韵》纂录而成,加之屡易雕梓,讹夺较多。对《大宋重修广韵》本体的校勘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关注对象。校勘方面学术影响极大、流传独盛的首推周祖谟先生《广韵校本》及“校勘记”①参见: 周祖谟. 广韵校本[M]. 北京: 中华书局, 1960.,该书承清儒及后来学者研究成果,益以新发现的唐五代韵书汇校而成,初版于上个世纪30年代,一版再版,“民到于今受其赐”。其后葛信益著《广韵讹夺举正》②参见: 葛信益. 广韵讹夺举正[M]. 北平: 辅仁大学辅仁学志编辑委员会, 1940.、龙宇纯著《广韵校记》③参见: 龙宇纯. 广韵校记[M]. 未刊.,又踵事增华,进一步推动了《大宋重修广韵》校勘的深入。《大宋重修广韵》校勘的集大成者,当推余迺永的《新校互注宋本广韵》④参见: 余迺永. 新校互注宋本广韵[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前修未密,后出转精。笔者平日读书时常翻检《大宋重修广韵》,发现二则前修时贤尚未关注的讹夺现象,遍考文献,略陈管见,以求教于方家。

“隨”与“隋”的关系见《大宋重修广韵》:“五○支……○,从也,顺也,又姓,《风俗通》云:隨侯之后,汉有博士隨何,后汉有扶风隨蕃,旬为切,三;隋,国名,本作隨,《左传》曰:汉东之国,隨为大,汉初为县,后魏为郡,又改为州,隋文帝去辵……”[1]45。

“十二○霁……○第,次第,《说文》本作弟,韦束之次弟也,今为兄弟字,又汉复姓二氏,《后汉书·第五伦传》云:齐诸田徙园陵者多故以次第为氏,有第五、第八等氏,特计切,二十九……髢,髲也,鬀,上同,《说文》音剃……”[1]373

“又……○替,废也,代也,灭也,《说文》本作暜,废一偏下也,他计切,二十……鬀,《说文》曰:发也,大人曰髡,小儿曰鬀,尽及身毛曰,剃,上同……”[1]373

按《大宋重修广韵》,“髢”与“鬀”、“鬀”与“剃”为两组异体;“鬀”有清浊两读。《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也持有相同的看法:在地脚为他计切“鬀”注:鬀又(本韵)特计切;在天头为特计切“鬀”注:即本韵他计切[7]。

但从语音的角度看,“髢”与“鬀”是不能构成一对异体字的,因为它们的谐声声符不属于同一个韵部。在上古,“也”属歌部,“弟”属脂部[8],至东汉,这两部仍然泾渭分明,没有发生音类的变化[9]。

又《大宋重修广韵》中的又音,特别是清浊两读的又音,是表达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重要方法,金理新对此有详细的论述[10],但辅音的清浊交替主要表现在同部位的全清与全浊的交替,未见同部位的次清与全浊的交替[11],而且“鬀”在《说文解字》[12]429和《经典释文》[13]131中仅有清音一音(分别为“音剃”和“它计切”)未见浊音一读。

因而“鬀”有特计切一读似有问题。

《刊谬补缺切韵》:“十二霁……·第,特计反,次,廿一……髢,髪,亦作鬄……”[14];又:“十三霁……第,特计反,次,廿一……髢,髲,亦作鬄……”[4]495。

张参《五经文字》卷中:“鬄、髢,二同,並徒计反”[15]。

《集韵》:“十二霁……○弟,第,大计切,《说文》韦束之次弟也,或从竹弟,一曰顺也,文五十……鬄、髢、锡,《说文》髲也,或作髢、锡……”[2]116。

又《说文解字注》:“鬄,髲也。《庸风》不屑髢也。笺云:髢,髲也,不絜者不用髲为善。《左传》卫庄公见己氏之妻髮美,使髡之,以为吕姜髢。按鬄与义别,音亦有异,从髟,易声,大计切,古音在十六部,从易为正。大徐又载先彳切,误,鬄或从也声,古易声在十六部,也声在十七部,合韵最近。此字今音大计切,于也声得之,地亦也声”[12]427。

《经典释文·周礼》卷八:“髲,皮寄反,髢,本又作鬄,大计反”[13]113。

不论是段玉裁的把“也”、“易”分属于十七(歌)、十六(支)两部[12]828,还是朱骏声的把“也”[16]519、“易”[16]531同列于解(支)部,“鬄”、“髢”,在《说文解字》中就是一对异体字,但至东汉,歌部支韵字则已转入支部。“髢”与“鬄”音义相合,与“鬀”没有关系;而且以“易”、“也”为声符而构成的形声字互为异体的不仅这一例,还有其他例证,《集韵》:“四○纸……○舓、、舐、,甚尔切,《说文》以舌取食也,或从也、从氏、从是,文五……”[2]73;“五○寘……○、易……○袘、、緆,裳下缘也,郑康成曰:袘之言施,以缁缘裳象阳气下施,或作、緆”[2]190。

可以断定:《大宋重修广韵》特计切之“鬀”当为“鬄”形似而讹。

三、结 语

[1] 周祖谟. 广韵校本[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4.

[2] 丁度. 集韵[C] // 中华书局编辑部. 小学名著六种. 北京: 中华书局, 1998.

[3] 陆法言. 唐写本切韵殘卷[C] // 《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 续修四库全书: 第249册.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301-416.

[4] 王仁昫. 刊谬补缺切韵: 二[C] // 周祖谟. 唐五代韵书集存: 上册. 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5] 李新魁. 韵镜校证[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2: 146.

[6] 杨军. 韵镜校笺[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73.

[7] 余迺永. 新校互注宋本广韵[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371.

[8] 周祖谟. 诗经韵字表[C] // 周祖谟. 问学集. 北京: 中华书局, 1981: 218-269.

[9] 周祖谟. 两汉韵部说略[C] // 周祖谟. 问学集. 北京: 中华书局, 1981: 24-31.

[10] 金理新. 上古汉语形态研究[M]. 合肥: 黄山书社, 2006: 13-104.

[11] 曾晓渝. 论次清声母在汉语上古音系里的音类地位[J]. 中国语文, 2007, (1): 23-34.

[12] 许慎. 说文解字注[M]. 段玉裁, 注.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2.

[13] 陆德明. 经典释文[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14] 王仁昫. 刊谬补缺切韵: 一[C] // 周祖谟. 唐五代韵书集存: 上册. 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246-433.

[15] 张参. 五经文字[C] // 永瑢, 纪昀. 文渊阁四库全书: 第224册.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251-293.

[16] 朱骏声. 说文通训定声[M]. 影印本. 武汉: 武汉市古籍书店, 1983.

Some Errors and Omissions in Song Dynasty’s Revised Edition of Guang Yun

DING Zhimin, ZHANG Kangping
(School of Humanities,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China 325035)

The phenomenon of errors and omissions of rhymed characters “Sui ()” and “Di ()” in Song Dynasty’s Revised Edition of Guang Yun did not cause former editors’ attention in the process of collation.“Sui ()”, which was misunderstood due to omission of the radical “Fu (阝)”, is “Sui ()”. “Di ()”, which was misunderstood due to similar appearance, is ““Di ()”. There are two causes for this phenomenon: one is insufficient textual research and the other is incomplete knowledge of ancient pronunciations.

Song Dynasty’s Revised Edition of Guang Yun; Collation; Error and Omission

H113.3

A

1674-3555(2010)02-0063-04

10.3875/j.issn.1674-3555.2010.02.010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xuebao.wzu.edu.cn获得

(编辑:刘慧青)

2009-10-1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5BYY05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070410403)

丁治民(1969- ),男,江苏东台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汉语史

猜你喜欢
宋本广韵中华书局
宋代宋人四六小集合刻小考*
清代重刊宋本《陶渊明集》黄国瑾批语钩沉
宋本《荀子·性恶》全文校注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王国维《广韵》批校与治学精神
浅谈中华书局企业文化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傅增湘藏宋本《通典》目录辨析兼论日藏北宋本的卷帙分合
从《离骚》看《楚辞补注》与《广韵》反切注音的差异
明孤抄本韵书《辨音纂要》舌音考
On Observing Etiquette and Custom —— A Case Study of the Essence of the Funeral and Burial in the Six Dynast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