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孤抄本韵书《辨音纂要》舌音考

2015-03-21 02:02邸宏香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宋本清化集韵

邸宏香

(长春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32)

《辨音纂要》[1]是明代的孤抄本韵书,在语言学及文献学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全书分上下两卷,一函四册,各以“元、亨、利、贞”命名。《辨音纂要》共收录7909个韵字,原书正读音标注《广韵》反切,有反切的7762个,无反切的147个。理清《辨音纂要》的语音系统对研究这部孤本韵书的性质意义重大。我们在梳理声母系统中的舌音时发现,《辨音纂要》共记录舌音字1231个,其中有反切的1207个,无反切的24个。我们从舌音自注、舌音内部互注、舌音的一些特殊现象入手,对标注反切的1207个韵字进行全面分析和探讨。

一、舌头音

(一)自注

端母自注201例,透母自注156例,定母自注313例,泥母自注84例。

(二)浊音清化

端定2例,透定14例。

舌头音定母清化16例,定母自注314例,清化数据占自注的5.09%。从统计数字来看,舌头音的浊音定母尚未达到音变指数,仍然独立存在。从定母现有的清化例来看,全浊定母的清化进入次清透母的比例是进入全清端母的7倍,这体现了鲜明的南方方言特点。

这种定母清化为透母的现象在朱子语音中非常突出,舌头音反切音注在浊音清化中体现得较为独特,端母和定母互注只有2例,透母和定母互注竟高达18例。[2]据马丹考证,在八卷本《诗集传》中,端定互叶3次,透定互叶4次。[3]据王宝珍统计,在二十卷本《诗集传》中定端互叶13例,定透互叶10例。王力先生对透定互叶举出两例:“漙”徒端反,叶土袞反(《野有蔓草》);“蛇”,叶土何反(《斯干》)。

与吴语有相似之处的通泰方言也如此。韩祎考证,受通泰方言影响,清代何萱的《韵史》端定互注19次,透定互注593次,定母字很明显已经清化了,清化后的去向是大部分读为送气音透母,一小部分读为端母。[4]

吴语的浊类声纽发音最特别,在大多数地方这些字都用一个带音的气流就是(弯头h)音。[5]

闽语中也是如此。李如龙先生在研究闽语时发现,属于古並定澄从崇群等声母的字约有四分之一在今闽方言多数点读为送气清音。他列举口语中比较常用的四十个字的读音,对在福建境内有代表性的六个点列表对照,得出结论:四十个字中,各点都读送气音的为三十三字,个别点读不送气的只有七个,可见各点读音的一致性不是偶合[6]。罗杰瑞指出“中古全浊声母在闽语中的读音很特别”,以古[d]为例,“闽语古[d]声母的今读主要是[t、t á]的送气与否的不同”,但“看不出分化的条件”。[7]朱熹叶音中反映闽语声母的全浊清化,清化后读不送气音的压倒多数,这是跟现代闽音完全相对应的。[8]

不光是吴语和闽语,赣语也如此。体现出吉安方音的《九经直音》,定母自注492次,与端、透互注分别是35次和50次,透定混用达50次,比端定混用的35次还高。[9]

在北方音中,全浊声母清化进入全清,而在《辨音纂要》中大部分进入了次清透母。具体情况如下:端定互注2例,透定互注14例(鉴于篇幅,例证略举数例)。

端定互注2例:

缔,《辨音广韵》丁计切,端霁开四去蟹;《宋本广韵》特计切,定霁开四去蟹。

断,《辨音广韵》杜玩切,定换合一去山;《宋本广韵》丁贯切,端换合一去山。

透定互注14例:

骀,《辨音广韵》土来切,透咍开一平蟹;《宋本广韵》徒哀切,定咍开一平蟹。

啍,《辨音广韵》他昆切,透魂合一平臻;《宋本广韵》徒浑切,定魂合一平臻。

跳,《辨音广韵》他吊切,透啸开四去效;《宋本广韵》徒聊切,定萧开四平效。

詑,《辨音广韵》汤何切,透歌开一平果;《宋本广韵》徒河切,定歌开一平果。

袉,《辨音广韵》吐可切,透哿开一上果;《宋本广韵》徒可切,定哿开一上果。

(三)全清与次清

端透互注4例:

其中2例,完全为端透互注:

艼,《辨音广韵》都领切,端静开三上梗;《宋本广韵》他鼎切,透迥开四上梗。

耼,《辨音广韵》都含切,端覃开一平咸;《宋本广韵》他酣切,透谈开一平咸。

另外2例,如下:

搭,《辨音广韵》得合切,端合开一入咸;《宋本广韵》吐盍切,透盍开一入咸。

按:[《广韵》吐盍切,入盍,透。][《集韵》德合切,入合,端。]此字若按《集韵》音来看,则不属全清次清混注,不宜作音变考虑。

跕,《辨音广韵》丁协切,端帖开四入咸;《宋本广韵》他协切,透帖开四入咸。

按:[《广韵》他协切,入帖,透。][《广韵》丁惬切,入帖,端。]若按又音来看,此例也不属于全清次清混注,但根据韵字所在位置,此例读音应该是“他协切,入帖,透”,故属于全清与次清相混,应该作为音变现象考虑。

二、舌上音

(一)自注

知母自注50例,彻母自注45例,澄母自注138例,娘母自注25例。

(二)浊音清化

舌上音澄母清化5例,透澄互注1例,澄母自注138例,清化数据占自注的4.35%。从统计数字来看,舌上音的浊音尚未达到音变指数,仍然独立存在。具体情况如下:

知澄互注5例:

驻,《辨音广韵》治据切,澄御合三去遇;《宋本广韵》中句切,知遇合三去遇。

着,《辨音广韵》直畧切,澄药开三入宕;《宋本广韵》张略切,知药开三入宕。

蠋,《辨音广韵》知六切,知屋合三入通;《宋本广韵》直録切,澄烛合三入通。

致,《辨音广韵》知意切,知志开三去止;《宋本广韵》直利切,澄至开三去止。

柱,《辨音广韵》陟虑切,知御合三去遇;《宋本广韵》直主切,澄麌合三上遇。

透澄互注1例:

朾,《辨音广韵》他经切,透青开四平梗;《宋本广韵》宅耕切,澄耕开二平梗。

(三)泥娘不分

娘母自注25例,泥母自注85例,泥娘互注31例,泥娘互注的数量比娘母自注的数量还要多,占泥母自注的36.47%,泥母与娘母自注共110例,泥娘互注占自注总数的28.18%。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统计,都可以认定《辨音纂要》中泥娘不分。具体情况如下:

泥娘互注31例:

尼,《辨音广韵》年题切,泥齐开四平蟹;《宋本广韵》女夷切,娘脂开三平脂。

碾,《辨音广韵》乃殄切,泥铣开四上山;《宋本广韵》女箭切,娘线开三去山。

女,《辨音广韵》尼吕切,娘语合三上遇;《宋本广韵》尼吕切,泥语合三上遇。

奈,《辨音广韵》尼带切,娘泰开一去蟹;《宋本广韵》奴带切,泥泰开一去蟹。

耐,《辨音广韵》尼带切,娘泰开一去蟹;《宋本广韵》奴代切,泥代开一去蟹。

(四)全清与次清

知彻互注1例:

咤,《辨音广韵》丑亚切,彻祃开二去假;《宋本广韵》陟驾切,知祃开二去假。

按:咤字有三音,[《广韵》陟驾切,去祃,知。][《广韵》陟加切,平麻,知。][《字汇》丑亚切]另外,“咤”通“诧”,诧,[《广韵》丑亚切,去祃,彻。]若按《字汇》音考虑,此例属于彻母自注例,不宜作音变考虑。

(五)舌头与舌上

端组和知组相混5例,其中,端知1例,透彻1例,端澄1例,泥知2例。

端组和知组相混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现代吉安方音中这种端知混用现象依然存在。《九经直音》中端知混用13次,透彻混用4次,端组和知组混用达27次。李无未、李红认为,这与《九经直音》的直音来源有关,也体现了作者方言中的古音遗存。[9]清代学者钱大昕指出,“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以今音读之,与照穿床无别也。求之古者,则与端透定无别……”(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五“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这种端知类隔互注可能就是这种现象的遗留。

“猪竹桌着~衣~棋”等知组字闽语白读同端组,南部吴语的不少地方也有此音韵现象。如处衢片“猪竹桌着”等字读为t声母,“虫肠长沉”等字读为d声母。这是闽语对南部吴语的影响。[10]尽管《辨音纂要》中端知相混数量极少,但这也体现了作者方言中的古音留存。具体情况如下:

端知互注1例:

爹,《辨音广韵》丁邪切,端麻开三平假;《宋本广韵》陟邪切,知麻开三平假。

按:爹有两个读音,[《广韵》徒可切,上哿,定。][《广韵》陟邪切,平麻,知。]

经陈燕考证,“徒可切”是“爹”最早的读音,源自北方,今天北方方言还称爹作“大”;“陟邪切”始见于《广韵》,是知母麻韵三等字。但打开《韵镜》,我们会发现“陟邪切”应在的韵图地位是空围,而在麻韵四等赫然列着“爹”字。据韵图规定,这应该是假四等。作者的意图是“爹”是端母字,利用韵图来修正反切。用“陟”作端母反切上字是端知尚未分化的历史遗存,而《韵镜》将“爹”明确地置于端母位置,表明端知已经分化。[11]反切中出现的以“知”切“端”的现象,在音韵学上叫“端知类隔”,是语音分化的结果。

王力先生认为,这是知母古音的残留。闽方言(闽北,闽南)仍旧保留着知彻的古读t和t‘。[12]在现代汉语方言,如吴语、湘语、客家语、闽语等,陟邪切的声母都是[t],可以说“爹”的声母一直是端母。《汉语方音字汇》43页,列“爹”字,中古音为“知麻开三平假”,在现代苏州音中读[t]。《辨音纂要》在十六遮平声端母列“爹”字,体现出了作者方言中的古音留存。

端澄互注1例:

搥,《辨音广韵》直追切,澄脂合三平止;《宋本广韵》都回切,端灰合一平蟹。

泥知互注2例:

辗,《辨音广韵》乃殄切,泥铣开四上山;《宋本广韵》知演切,知狝开三上山。

按:[《广韵》知演切,上狝,知。][《广韵》女箭切,去线,娘。][《集韵》尼展切,上狝,娘。]此例在《辨》十一铣上声,按《集韵》音,则属于泥娘互注例,不宜作音变考虑。

蹍,《辨音广韵》乃殄切,泥铣开四上山;《宋本广韵》知辇切,知狝开三上山。

按:[《集韵》知辇切,上狝,知。][《集韵》尼展切,上狝,泥。]此例按《集韵》音,则属于泥母自注,不宜作音变考虑。

三、舌音与其他组声母互注

舌音与其他组声母互注共计6例,包括知见1例,彻来1例,端疑1例,端喻四1例,透禅1例,定来1例。具体情况如下:

知见互注1例:

猘,《辨音广韵》知意切,知志开三去止;《宋本广韵》居例切,见祭开三去蟹。

按:[《广韵》居例切,去祭,见。][《集韵》征例切,去祭,章。]此例若按《集韵》音,则属于知章互注例。

端喻四互注1例:

檐,《辨音广韵》都监切,端衔开二平咸;《宋本广韵》余盐切,以盐开三平咸。

按:[《广韵》余廉切,平盐,以。][《集韵》都滥切,去阚,端。]此例若按《集韵》音,则属于端母自注例,不宜作音变考虑。

透禅互注1例:

焞,《辨音广韵》他昆切,透魂合一平臻;《宋本广韵》常伦切,禅谆合三平臻。

按:焞有三音,[《广韵》常伦切,平谆,禅。][《集韵》他昆切,平魂,透。][《集韵》通回切,平灰,透。]若按《集韵》音考虑,此例属于透母自注例,不宜作为音变考虑。

端疑互注1例:

歹,《辨音广韵》多乃切,端海开一上蟹;《宋本广韵》五割切,疑曷入。(è)

按:歹(dǎi),《广韵》无音;歹(è),《广韵》五割切,是“歺”的古字。故此字不宜作为音变考虑。

彻来互注1例:

缡,《辨音广韵》抽知切,彻支开三平止;《宋本广韵》吕支切,来支开三平止。

按:《广韵》吕支切《集韵》《韵会》邻知切,并音离。又《正韵》抽知切,音摛。按《正韵》音来看,此字不宜作为音变考虑。

定来互注1例:

沴,《辨音广韵》徒典切,定铣开四上山;《宋本广韵》郎计切,来霁开四去蟹。

按:沴,《唐韵》《集韵》《韵会》郞计切,《正韵》力霁切,并音丽。又《集韵》《韵会》《正韵》并徒典切,音殄。故此字不宜作为音变考虑。

综上所述,《辨音纂要》舌音基本保留着全浊音,最突出的特点是定母清化为透母比例大,有少量方音混杂。从整体上来看,端、透、定、知、彻独立,泥娘不分。因此,舌音可拟为端、透、定、泥、知、彻、澄七个声母。

[1]辨音纂要[M].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部善本书,编号:533/017.

[2]李红.朱熹《仪礼经传通解》语音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29.

[3]马丹.《诗集传》八卷本音系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12.

[4]韩祎.何萱《韵史》音韵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1:75.

[5]赵元任.现代吴语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27.

[6]李如龙.中古全浊声母闽方言今读的分析[J].语言研究,1985(1):139.

[7][美]罗杰瑞.汉语概说.张惠英译[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200-202.

[8]刘晓南:朱熹诗经楚辞叶音中的闽音声母[J].方言,2002(4):317.

[9]李无未;李红.宋元吉安方音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8:43.

[10]侯精一.现代汉语方言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81.

[11]陈燕.“爹”字二音考[J].辞书研究,2003(3).

[12]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116.

猜你喜欢
宋本清化集韵
焦作市清化姜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宋代宋人四六小集合刻小考*
Therapeutic effect of Qinghuayin (清化饮) against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through the inhibition of toll or interleukin-1 receptor domain-containing adaptor inducing interferon-β signaling pathway
清代重刊宋本《陶渊明集》黄国瑾批语钩沉
荆璞《五音集韵》之形制
《集韵》征引《说文》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宋本《荀子·性恶》全文校注
《集韵》征引《广雅》研究
《集韵》编撰的起讫年代考辨
傅增湘藏宋本《通典》目录辨析兼论日藏北宋本的卷帙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