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
——使我们共同成长

2010-03-21 09:39江苏省大港中学212028刘素英
地理教学 2010年14期
关键词:预设思维老师

江苏省大港中学(212028) 刘素英

等待
——使我们共同成长

江苏省大港中学(212028) 刘素英

“等待”一词蕴涵着比较深刻的哲学道理。种子发芽需要等待,幼苗出土需要等待,花蕾绽放需要等待,果实成熟需要等待,冬去春来需要等待……自然万物的成长都需要等待。

中央教育电视台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一位老师给孩子们出了一个问题:“雪化了是什么?”孩子们一阵静静思考后纷纷举手,一个小男孩十分自信地回答:“是冰”。另一个小女孩迫不及待地说:“不是,是水。”孩子们都十分开心,在一个窗子边坐的小女孩,望了望窗外犹豫地举起手,放下,又举起。老师看见了,充满鼓励地叫起她,她结结巴巴犹豫回答说:“是……是春天。”话语怯生生地。答案令人意外,令人眼前一亮,所有人为之一振,既而全场欢呼。老师带头鼓掌。多么有诗意的回答,就象一首歌唱的“雪一片一片一片一片,在天空静静缤纷,眼看春天就要来了,而我也将,也将不在生存”,不禁让人们去回味那将来的春天!这个等待的过程何其漫长何其艰难!但老师如没有这样的等待,又如何能聆听不同的声音。因为有这样的声音存在,我们的思考才有了方向,我们要感谢这样的声音!等待多么令人惊喜,在我们的课堂中孩子多么期盼这样的惊喜!

遗憾的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这样的“等待”实在是太少了!

有一次听高三地理复习课,2009年高三一轮热点试题——南方雪灾冻雨,老师准备非常充分,有教学案,有课件,题目也是精选,但讲解时显得性子比较急且“穷嘴”。如讲解:下列四图表示对流层气温的垂直分布,其中最能反映出南方这次冻雨形成的是哪个?这个问题和大气逆温有关,逆温是一个难点,问题下去当时出现冷清场面。可能老师非常着急,老师根据自己预设的答案尽一切办法进行提示和诱导,启而又启,不断重复自己的问题,催着学生回答。当一名学生在回答问题结结巴巴、语无伦次卡住了时,教师让他坐下再思考,请下一位学生回答……下课和老师交流为什么不耐心等学生回答?为什么要预设答案?老师们反映高三课时紧任务重,生怕等下去会浪费时间。

学生个性的差异需要等待。老师不愿等,生怕等下去会浪费时间。但你是否想过没有,他结结巴巴、语无伦次是在表示怎样的观点?坐下后的他又有怎样的思考?这节课后,他有什么发展,一些没有发言的学生的发展又将如何?……长此以往,我想课堂也只是少数人的课堂,又谈何全民教育,发展一代人呢?假设当时,老师适时等待一小会儿,结果会……五个手指头伸出来还有长有短,何况是活生生的人。一个班级里,不可能每个同学都是天才。大教育家孔子早就提出“因材施教”,我们为人师者,不能想当然地要求学生个个都思维敏捷,对答如流。作为老师要学会等待,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有些学生学习基础差,对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思维的反应速度当然比较缓慢。在课堂上,他们对于旧知识都是一知半解,怎能对教师的提问马上作出反应呢?所以,给他们充分的思考时间,让他们查查资料,向同学请教请教,从而让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变得明晰起来。相信他们在老师耐心的等待、温柔的鼓励下一定会举起手积极发言的。

还有一些学生思维开阔、反应灵敏,他们是课堂上的佼佼者,是老师心中的宠儿,是同学们的羡慕的对象。但是,这些学生在积极举手、踊跃回答问题的同时,也不难发现,他们为了急于回答问题,而思考往往不够全面、深入,语言表述时也不够流畅、准确。如果老师再让这些学生精心准备、深入思考一下,相信他们的回答会更精彩。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学生思考、教师等待的过程。

学生思维发展需要等待。殊不知,老师过多的语言只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无法专心致志地思考。假设当时,老师适时等待一小会儿,结果会……

学习是需要进行思考的,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学习,而思考问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虽然有时课堂上看上去不是太热闹,学生不够主动,其实他们正在积极地思考,思维活动非常活跃。如果老师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只会让学生形成恐惧和逆反心理,导致学生再也不愿积极思考和发言。教学中的等待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飞跃。课堂是由质疑、解疑,再质疑、再解疑组成,学生在教学中不断思索、探究,逐步完善自我。我们常常会遇到学生凝神思考,一时无人举手的场面,教师启而又启,学生却发动未果。如此学生急,教师更急,此时,教师最需要的恰恰是等待,慢慢地耐心、细致地再讲解一遍,静待学生思想的变化,学生眉头渐舒,举手了,教师也可长舒口气。这种等待是多么可贵。等待中,学生内心起轩然大波,内在的变化是成长的见证。课堂中多等待,学生多思考、多发展。

实施“地理学对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的理念,课堂教学需要等待。老师预设答案,学生往往是在猜老师的答案,而后很自然地掉进预设的“陷阱”中,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假设当时,老师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虽然我们已经摈弃了填鸭式的满堂灌,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但我们往往不是在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创造性思维,而是预设了一个个不完全,甚至不正确的答案,然后一步步把学生往上引,答对的得到奖励,答错的则得不到。学生往往是在猜老师的答案,而后很自然地掉进预设的“陷阱”中。留美博士黄全愈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中谈到“虽然老师没有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但是这种教师启而又启,学生却发动未果,‘启发式’的‘引导’,危害性更大!因为经过老师‘伪装’后的求同思维和聚合思维,对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创造性思维具有更大的破坏力和杀伤力。”试想,在大家一起寻求标准答案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有可能去质疑和提问吗?要培养孩子提问的习惯,不仅要呵护他们的好奇心,更需要去营造一个环境和氛围,去启发、鼓励孩子的好奇心。因此,作为一个机智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学会等待。

学生需要等待,我们应给学生创造启而后发的时空,满足“人的心灵深处那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还他们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的权利,让他们自己有意识去学习;教师也需要等待,在等待学生的时空里,主动的反思,积极的调整。教学的等待,就是等待学生理解,等待学生领悟,等待学生探索,等待学生提高;教学的等待,也是等待教师入门,等待教师成熟,等待教师在行,等待教师精益求精;教学的等待,更是等待教与学的磨合,等待教与学的默契。

猜你喜欢
预设思维老师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老师,节日快乐!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老师的见面礼
对新闻采访中语用预设的探讨
六·一放假么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