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前十年《中国图书馆学报》发文分析

2010-03-21 10:01王艳玲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0年6期
关键词:图书馆学发文学报

王艳玲

(新郑市图书馆,河南新郑451100)

《中国图书馆学报》(以下简称《学报》)是我国图书馆学的最高学术期刊,是“中国图书馆学会”主办的在我国图书情报学界具有“旗舰”性质的刊物,是唯一的一种“国家级”图书馆学核心期刊,它是图书馆学研究中名副其实的排头兵和领头羊。自创办之日起,《学报》为繁荣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培养研究人才和学术队伍,做出了重要贡献。按照十年一回首的惯例,现对它在新世纪前十年的发文及其蕴含学术研究情况进行回顾和总结,由此也可以管窥同期整个图书馆学的研究状况。

1 必要的说明

《学报》为双月刊,一年6期,本文统计了2000-2009年十年间《学报》60期所发表的文章,内容涉及“理论研究·实践研究、事业发展·现代化建设、综述·评介、探索、专稿”等栏目的文章。下面笔者主要围绕《学报》的发文量、主题、作者、被引等几个关键因子进行统计分析。

为了保证数据和计算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减小误差,本文以手工统计为主,逐篇记录整理原始数据,并与Excel、Word等工具的使用相结合对原始数据进行汇总、计算。所使用的原始材料主要来自《学报》官方网站,少量数据不足时,参考其他相关文献资料。为了避免重复统计问题,所统计的作者一般指第一作者,个别例外情况会特别指出。在数据处理中,涉及到小数点的,采取四舍五入办法,根据情况一般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2 发文量分析

应该说,在信息、知识量猛增的时代,在没有增加刊物页码的情况下,作为双月刊的《学报》,维持了一个最低限度的发文量。尽管这不利于其信息(知识)承载和传递量的提升,却可以保证论文质量的精益求精。一般来说,反映期刊信息量的主要指标是期刊的发文篇数、平均每期的发文量等。期刊发文量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期刊所刊载的文章总数,二是特指某一专业或专题论文的数量,而不包括诸如动态、消息、报道、简讯等文字的篇数[1]。本文根据第二种含义来探讨发文量(见表1)。

表1 2000-2009年《中国图书馆学报》发文量情况

对《学报》2000-2009年发文进行的统计分析显示,十年发文总量1364篇,平均每年发文136.4篇;前5年每年发文都在年平均发文值以上,后5年除了2006年外各年发文在年平均发文值以下,并且年发文量成递减趋势。发文增长率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或增,或减,增减幅度一般在正负10%以下。这十年每期平均发文22.7篇,前7年各年平均每期发文都在平均期发文值以上;后3年各年平均每期发文在平均期发文值以下,并且成递减趋势。这表明:第一,《学报》发文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的基数上每年都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变化;第二,最近3年《学报》并没有追求发文数量的增长,而是在控制发文的数量;第三,2004年以后的发文数量总趋势在减少,但是学报的厚度并没有增加,每年6期也没有变化,则意味着每期所发文章的长度增加,从而质量和深度也相应增加,这在稿源丰富的情况下也间接反映了学报近几年来稿件采用的难度增加了。

3 发文主题分析

对发文主题的分析,可以了解学术研究发展的方向和研究热点。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的分类,参考中国知网上对《学报》发文的分类,《学报》十年间发文涉及9个基本大类主题。在总体上,《学报》发文主题呈多样化态势,但图书馆学主题仍为主流。具体来说,G25图书馆学、图书馆事业主题的文章共943篇,占总篇数的69.13%;G35情报学、情报工作主题的有145篇,占10.63%;G20信息与传播理论主题的有93篇,占6.54%。图书馆学主题、图书馆相关主题与其他主题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主题呈现新颖、细化的特点。其中主题前10名的情况(见表2)。

表2 2000-2009年《学报》发文前10名主题统计

从表2看出:前10位主题发文982篇,占发文总量的72.0%。G250.7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G250图书馆学,G252读者工作、参考咨询,G251图书馆管理等前四个主题的发文589篇,占总量的43.18%。与王惠翔、高凡统计的前四名“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图书情报事业,图书馆学、情报学、文献学理论研究,信息服务”基本一致[2],说明这几个主题不仅是《学报》过去十年的研究热点,而且也反映了过去十年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的主流方向。

4 发文作者分析

4.1 发文作者系统分析

对作者(第一作者)所属系统的分析,可以揭示作者所在系统(部门)的学术水平与科研能力,掌握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学者的系统聚集和离散的情况。这里,笔者将论文作者的所属系统粗略分为以下几类:高校图书馆系统、公共图书馆系统、高校图书情报院系、科学院系统和其他社会系统。高校图书馆系统、公共图书馆系统和科学院图书馆系统主要是从事图书馆实际工作的系统。而高校图书情报院系主要是从事图书馆理论研究的系统。十年间《学报》的1364篇论文作者所属系统分布(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高等院校图书情报院系发文达到763篇,占发文总量的56%,有着明显优势,表明高等院校图书情报专业院系有相当多的图书情报技术专业人才,总体上有比较强的科研能力,因此高等院校成为《学报》论文作者的主要来源,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等院校作者是我国图书馆学研究队伍中的一支主要力量。图书馆系统是图书馆学实践的主要场所,高校图书馆发文309篇,占五分之一多,公共图书馆165篇,占有十分之一多,也是图书情报学研究的重要系统。随着我国图书馆职业化的发展以及近几年来制定图书馆基本法的社会酝酿和学术研究的推进,随着图书情报专业人员大量进入图书馆领域,随着图书馆人员职称评定和自我价值实现的主客观需要的拉动,也相应刺激了学术研究,形成了浓厚的研究氛围,出现了众多刊物(尤其是核心期刊)来稿如雪片般的“繁荣”局面,结果来自图书馆的作者投稿量增多,推高了其在《学报》的发文量。需要说明的是,在1364篇论文中,有国外学者的14篇,占百分之一,说明《学报》引起了少量国外学者的注意,也反映出图书情报学的中外学术交流有了发展。

4.2 作者群的单位分布

笔者对2000-2009年《学报》发文量居于前10位的单位进行了统计(见表4),按参与发文作者(不以第一作者计)所在的单位计算,对单位的统计有利于了解图书馆学研究的重点单位。

表3 2000-2009年《学报》发文作者系统情况表

表4 2000-2009年《学报》发文量居前10位的单位

从表4的单位统计中可以得知,8个是高等院校,1个是科研机构,1个是国家图书馆。这10个单位发文710篇次,占到发文总量一半多,形成多产单位。发文量集中在几个多产单位,表明《学报》论文作者在单位上的分布是极度不均衡的。其中武汉大学发文量268篇次,高居榜首。这些多产单位中聚集了一群作者,这些作者群是我国图书馆学研究领域中的一支主要力量。

4.3 核心作者分析

对作者发文量的统计有利于了解多产作者,笔者对十年间《学报》发文量居前11位的作者(第一作者)进行了统计分析(见表5)。

表5 2000-2009年《学报》发文量居前11位的作者(第一作者)情况

从表5可以看出作者发文最多的18篇,多产作者中武汉大学占了8位,这与作者群的单位发文量是一致的。他们在《学报》的发文数量上成为领先者,也为图书馆学研究做出了较大贡献。前11名多产作者发文共127篇,占到发文总量的9.31%。他们绝大多数来自高校信息管理院系,是《学报》的多产作者和核心作者。由于在《学报》上的出场次数多,曝光率较高,从而他们也是十年间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群体中的明星式作者。

5 引文分析

5.1 发文被引分析

文章被引表明了研究工作的继承与发展,表明了当下的研究对于过去成果的应用或评价,文献的相互引用,反映了文献之间的相互联系。对学术期刊的发文被其他学术期刊或文献的引用情况进行分析,一方面可以评价学术研究机构、作者等的科研生产率和学术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评估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平和质量[3]。

期刊的影响力可以根据所刊载论文被引用的频次得到体现。对期刊发文的被引用频次的统计分析,是评价某一专业期刊学术质量和办刊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在2000-2009年的十年间,《学报》被引论文总数为1193篇,被引论文占总论文量的87%,这是一个很高的比例,表明《学报》上的论文绝大多数被人们关注、引用和利用(至少一次)过,这与其他一般期刊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进一步证明了《学报》论文总体上的高质量,由此也反映出,它成为图书馆学期刊群中的“龙头老大”是当之无愧的。被引频次在2002年达到最大值2326篇,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引发文逐年递减,说明文章被引在时间上是滞后的,有一个随时间扩散的动态的过程。由于图书馆学的人文性比较强,论文的半衰期比较长,发表后大约5-6年以后才达到被引的高峰。从表6的统计中显示:《学报》发表的文章被引总频次多达11181次,篇均被引8.20次,其中被引10次以上的论文381篇,占被引论文总数的31.94%;被引50次以上的文章46篇,占被引论文总数的3.86%。据此可以看出,《学报》在图书馆学领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5.2 高频被引文献分析

在一般情况下(因政治、增加期刊页码、缩短刊期等所造成的影响除外),一种期刊刊载的文章被引用篇数越多,被引频次越高,则该刊的质量越高,影响越大,说明该期刊在本学科领域所起的作用越重要,对本学科研究的贡献也越大,从而可以确定其相应的学术价值。引文的集中性与离散规律表明,高被引的论文永远是少数。期刊论文的被引用的多少,是测量该刊的质量和学术水平的最好砝码[4]。期刊中被引次数较多且达到一定数量的论文,被称为该期刊的“高频被引文献”。本文以《学报》发文单篇被引50次为标准,确定《学报》“高频被引文献”,统计结果是“高频被引文献”46篇,而其中被引用超过100次的文章有12篇(见表7)。

表6 2000-2009年《学报》发文被引情况

表7 2000-2009年《学报》发文被引超过100次的文献分布

一般来说,被引率高的论文对期刊的高质量、高水平有重要的贡献,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这样的论文是期刊高质量、高水平的源泉和保证。经统计分析得知,《学报》十年间被引较高的论文具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从主题上看,这些文章是对这一时期国内外图书馆领域的热点问题的反映,论题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二是论文阐述的观点具有很强的合理性、科学性,与图书馆实际问题高度契合;三是顺应了图书馆学发展的潮流,在理论上具有相对的创新性、超前性。

6 结束语

通过对2000-2009年发文的分析表明,《学报》在21世纪前十年依然保持了在我国图书馆学“甚至是整个图书情报学”研究中的“领军期刊”的地位,具有很高的办刊水平和质量,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力。由于《学报》的现有地位,吸引越来越多的高质量论文,造成来稿的数量庞大,从而为刊载优秀论文提供了充足的的选择余地,这又将进一步保证所刊载论文的质量。

[1]林桂娜.《中国图书馆学报》载文项群统计及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18):227~228.

[2]王惠翔,高凡.我国8种图书馆学主要期刊载文、作者及引文的定量分析[J].图书馆杂志,2002(8):18~27.

[3]王惠翔,王启,刘芳.被引视野中的《中国图书馆学报》分析解读[J].图书馆,2008(5):127~130.

[4]宋海航.《中国图书馆学1999~2001年载文、作者和引文统计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2002(6):47~48.

猜你喜欢
图书馆学发文学报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致敬学报40年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
寂寞与喧嚣:当代图书馆学研究现状剖析
中国图书馆学之当下:反思与瞻望
《深空探测学报》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3年年会暨第31次科学讨论会在贵港举行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2年年会暨第30次科学讨论会在南宁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