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部定名的梁元帝朝校书考辨

2010-03-22 13:09尹曙光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成都610031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0年12期
关键词:庾信颜之推江陵

●尹曙光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成都 610031)

梁元帝萧绎焚书,史称书之五厄。①《隋书·牛弘传》载牛弘上表请开献书之路云:“萧绎据有江陵,遣将破平侯景,收文德之书,及公私典籍,重本七万余卷,悉送荆州。故江表图书,因斯尽萃于绎矣。及周师入郢。绎悉焚之于外城,所收十纔一二。此则书之五厄也。”可是他自幼喜好聚书,四十年得八万卷。②《金楼子·聚书》:“吾今年四十六岁,自聚书来四十年,得书八万卷。河间之侔汉室颇谓过之矣。”这仅仅是他自己的藏书,期间他是否组织过校书不得而知。在他平定侯景之乱,收复建康后,梁朝的八万卷国家藏书也送到了梁元帝所在的江陵。此时,他诏令身边的饱学之士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校书活动,并明确了书籍四部分类经、史、子、集的名称。梁元帝朝校书时对四部名称的确立显然早于《隋书·经籍志》,是现存文献中最早的。但关于这次校书活动现在能见到的记录极少,唯《北齐书·文苑·颜之推传》载颜之推所作《观我生赋》中“或校石渠之文”自注有一段简单的文字介绍。迻录其文如下:

王司徒表送秘阁旧事八万卷,乃诏比校,部分为正御、副御、重杂三本。左民尚书周弘正、黄门郎彭僧朗、直省学士王珪、戴陵校经部,左仆射王褒、吏部尚书宗怀正、员外郎颜之推、直学士刘仁英校史部,廷尉卿殷不害、御史中丞王孝纪、中书郎邓荩、金部郎中徐报校子部,右卫将军庾信、中书郎王固、晋安王文学宗善业、直省学士周确校集部也。

兹据此文,钩稽史、集,考其时间起讫、分类源流,辨其人物学术,一窥其时校书事略。

1 校书时间

这次校书活动究竟起止于何时,目前史无明文记载。不过,可由颜之推的自注进行推断。王司徒当指王僧辩,其为司徒在收复建康之后。《梁书·元帝纪》:“(大宝三年五月)甲申,以尚书令征东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州刺史王僧辩为司徒、镇卫将军。”大宝三年(萧绎先称太清六年) 即承圣元年(552年),十一月丙子,萧绎正式在江陵登基。是月己卯,立皇子方智为晋安郡王。晋安王文学宗善业当是萧方智的属官。王褒在承圣二年(553年) 正月戊寅,以吏部尚书为尚书右仆射;冬十一月戊戌,又以尚书右仆射为尚书左仆射。是年八月,梁元帝与群臣议还都建康之事,周弘正尚是黄门侍郎,还不是左民尚书。③《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五作“黄门侍郎周弘正”,《周书·王褒传》作“尚书周弘正”,今从《资治通鉴》。宗懍(即以上引文中的“宗怀正”,详见后文)承圣三年(554年)七月甲辰,以都官尚书为吏部尚书。而庾信则于承圣三年(554年)四月丙寅出使西魏,④《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五:“(承圣三年四月) 丙寅,上使散骑常侍庾信等,聘于魏。”然后一直就滞留北方。

以上是颜之推所列校书之人就任那些官职有确切时间可考者。他们的官职都是萧绎称帝后所封,这能否说明校书一定是在此之后呢?以庾信使魏的时间看,梁元帝下诏校书无疑在承圣三年(554年)四月丙寅之前。但宗懍是在三个月后才就任吏部尚书。有没有可能,尽管庾信不在江陵,仍将其列入其中的可能呢?我认为这种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因为,与庾信齐名的徐陵当时也出使未归,他儿子徐报都在校书名录上,但他却未进入其中。毕竟,颜之推自江陵城陷时仓促北奔,不可能携带校书时的确凿记录。其作《观我生赋》及自注时,应当是对往事的追忆。那时已事隔多年,他无法准确记录梁元帝的校书之诏是很容易理解的。就以上可考诸人的官职看,如王褒任左仆射、周弘正任左民尚书、宗懍任吏部尚书、王孝纪(即王孝祀,详见后文)任御史中丞、殷不害任廷尉卿都是他们在梁元帝朝所任最显赫的职位。

王僧辩送书八万卷应该在什么时候呢?《陈书·周弘正传》云:“及侯景平,僧辩启送秘书图籍,勑弘正雠校。”这里并没有明确的时间,但可以从当时建康到江陵所需的时日进行推断。侯景被杀,王僧辩传首江陵及送王伟、吕季略、周石珍、严亶等于江陵,《资治通鉴》系于承圣元年(552年)四月乙卯。①《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四作“己卯”,误。当月前有乙巳、己酉,后有丁巳、已丑,其中不当有己卯,当是乙卯之误。五月戊寅,侯景首至江陵。乙酉诛王伟、吕季略、周石珍、严亶等于江陵市。乙卯到戊寅间隔二十三天,至乙酉间隔三十天。从建康到江陵,送侯景的首级肯定是以最快的速度,押解王伟等人又要慢一些,大约需要二十多天。以八万卷图书之众,整理装运都得耗费时日,且不可能有押送重犯那么快的速度。前后辗转,估计需两三个月。那么,这八万卷图书到江陵最早也是承圣元年(552年)的六七月间。

书到之时,并不一定就会立即校雠。何况当时,战乱频仍,无暇于顾亦属正常。再者,从颜之推称“诏”、《周弘正传》谓“勑”看,当是在萧绎登基之后。新主得等大宝,雠校旧籍也应是一生聚书不已的萧绎所好。

承圣二年(553年)九月乙酉,晋安王萧方智出为江州刺史。宗善业作为他的属官理当随之赴任。次年四月,庾信又使西魏。从《梁书》《陈书》《周书》及《南史》《北史》均无周弘正江陵城陷时在城中及逃难的记录,其当在此前已平安离开。因此,梁元帝组织的这次校书活动,始于其称帝之初,约在承圣元年(552年) 末和二年(553年) 初之间。自承圣二年(553年) 九月宗善业赴江州起,至三年(554年)十一月西魏攻破江陵,其间庾信北上、周弘正外出,经、集领校之人陆续离开,校书之事必未能最终完成。

2 四部定名

无论这次校书是否完成,据颜之推的回顾,拟定了经史子集的名称则是确凿无疑的。

自晋代荀勖以甲乙丙丁首倡四部分类书籍之法,至李充时甲乙丙丁已与经史子集对应。至梁代,先后至少有三部《四部目录》,其中的《梁文德殿四部目录》四卷,为刘孝标撰。《隋书·经籍志》曰:“元帝克平侯景,收文德之书及公私经籍,归于江陵,大凡七万余卷。”颜之推说八万卷当是七万余卷的总成之数,二者并不矛盾。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七万多卷书有很大一部分是文德殿的藏书,文德殿的《四部书录》自然也不会不为梁元帝所熟知。以经史子集定四部之名,多少应与刘孝标所撰的目录有关。

《金楼子·聚书》曰:“又聚得细书《周易》《尚书》《周官》《仪礼》《礼记》《毛诗》《春秋》各一部,又始孔昂写得《前汉》《后汉》《史记》《三国志》《晋阳秋》《庄子》《老子》《肘后方》《离骚》等合六百三十四卷,悉在一巾箱中,书极精细。”观萧绎所列收藏的书目,正是经史子集的次第。四部观念早就深入梁元帝之心。

3 校书之人

如颜之推所述,参与校书者凡十五人,今有史可征者唯周弘正、王褒、宗懍、颜之推、殷不害、王孝纪、徐报、庾信、王固、周确十人,以下分别辨述之。

周弘正,出自南朝世家汝南周氏。其十岁即通《老子》,十五岁在国学讲《周易》,诸生传习其义,曾与梁武帝辨析《周易》疑义。梁元帝称其:“(余于)士大夫重汝南周弘正,其于义理,清传无穷,亦一时之名士也。”著《经典释文》的陆德明曾受学于弘正。此外,他还兼明释典。有《周易讲疏》十六卷,《论语疏》十一卷,《老子疏》五卷,《孝经疏》两卷,《集》二十卷。②《隋书·经籍志》所载书名略有不同,今从《陈书·周弘正传》。卒于太建六年(574年),承圣二年(553年) 时五十八岁。《陈书》卷二十四、《南史》卷三十四有传。

王褒,其家是南朝最为著名的世家琅邪王氏。自东晋名相王导起,琅邪王氏冠盖极盛。庾信称其“自君钟鼎族,江东三百年”。③《庾子山集·伤王司徒褒》。他博览史传,尤工属文。其与梁元帝有旧,到江陵后,因“世冑名家,文学优瞻,当时咸相推挹,故旬月之间,位升端右”。当时的史部之书不独诸史杂出,亦多谱牒之属。以江东名门校之,当是其职也。有《王氏江左世家》二十卷,《象经》一卷,《集》二十一卷。卒于周建德、宣政年间,承圣二年(553年) 时约五十岁。《梁书》卷四十一、《周书》卷四十一、《北史》卷七十一有传。

宗懍,《观我生赋》颜之推自注作“宗怀”。前人多断为“宗怀正”,以怀正为懍之字。但其本传明载其字为元懍。余嘉锡在《四库提要辨证》中已提出怀疑:“之推之注,于诸人皆称名,而懍独称其字,亦所未详,岂尝以字行而史略之耶?”其实,“怀”乃“懍”字因形近而讹。“正”当下属,作“正员外郎颜之推”。此正合颜之推于校书之人皆称名之体例。宗懍南阳人,自幼聪敏,喜好读书,其乡人呼为小儿学士。萧绎镇荆州时,由长史刘之遴荐为记室。此后,一直追随萧绎,深为萧绎信任。有《荆楚岁时记》十卷,《集》二十卷。周保定年间卒,承圣二年(553年) 时约五十四岁。《梁书》卷四十一、《周书》卷三十四、《北史》七十有传。

颜之推,琅邪临沂人。世善《周官》《左氏》。之推早传家业。梁湘东王绎镇西府,之推父颜勰为谘议参军。之推十二岁时,值绎自讲《庄》《老》,便预门徒。但虚谈非其所好,还习《礼》《传》,博览群书,无不该洽,词情典丽,甚为萧绎所称。其父子均为萧绎的属官。除此处之推自注官正员外郎,其余诸书记其在梁元帝朝的官职皆散骑侍郎。《陈书》中有谢蔺曾任梁正员外郎,兼散骑常侍,与颜之推的情形比较相似。有《训俗文字略》一卷,《集灵记》二十卷,《冤魂志》三卷,《家训》七卷等。《北齐书》卷四十五、《北史》八十三有传。

殷不害,梁元帝以其为中书郎,兼廷尉卿。不害早年即长于政事,兼饰以儒术,名法有轻重不使者,辄上书言之,多见纳用。自汉以来,历朝多崇儒术,但其朝政则多行法家。殷不害即此类之人,故以之领校子部。他在江陵被俘后,得以南还,卒于祯明三年(589年),承圣二年时约四十九岁。《陈书》卷三十二、《南史》卷七十四有传。

王孝纪,慰《资治通鉴》有两处记载,均作“王孝祀”。其一是卷一六三:“(大宝元年) 二月,(萧) 绎遣舍人王孝祀等送子方略为质以求和,魏人许之。”其二是卷一六五,梁元帝焚书后,“乃使御史中丞王孝祀作降文”。在梁元帝短暂的两年多在位时间中,御史中丞之职不可能恰有两个名字相近的人担任。故王孝纪、王孝祀当是同一个人,“纪”“祀”形近,未知孰是。

徐报,徐陵之子,其名以徐俭行于世,周弘正的女婿。梁元帝召为尚书金部郎中。常侍宴赋诗,元帝叹赏之,曰:“徐氏之子,复有文矣。”侯景之乱起,恰徐陵使魏未返,时年二十一岁的徐报举家避于江陵。校书时,才二十出头。其能进入校书之列,当因其为徐陵之子、周弘正之婿的缘故。《陈书》卷二十六、《南史》卷六十二有传。

庾信,幼而俊迈,博览群书,尤善《春秋左氏传》。起家湘东国常侍,转安南府参军。时肩吾为梁太子中庶子,掌管记。东海徐摛为左率,摛子陵及信,并为抄撰学士。父子在东宫,既有盛才,文并绮艳,世号徐、庾体。当时后进,竞相模范。每有一文,京都莫不传诵。庾信不但早与萧绎有旧,且在梁武帝时已有文名。以其领校集部,恰是最佳人选。卒于周大象初年,梁元帝时约四十一岁左右。有《集》二十一卷,《周书》卷四十一、《北史》卷七十一有传。

王固,少清正,颇涉文史,是梁武帝之甥。侯景之乱,奔往荆州。承圣元年,迁太子中庶子,寻为贞威将军、安南长史、寻阳太守。他清虚寡欲,崇信佛法,习成实论义,玄言则非其所长。太建七年(575年)卒于官,承圣二年(553年)时约四十一岁。

周确,周弘正之子。宽大有行检,博涉经史,笃好玄言。解褐梁太学博士、司徒祭酒、晋安王主簿。祯明初,卒于官,承圣二年(553年)时约二十五岁。《陈书》卷二十四、《南史》卷三十四有传。其得入校书之列,宜与周弘正有关。

[1](唐) 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2](唐) 姚思廉.陈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3](唐) 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唐)李百药.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5](唐)令狐德棻.周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6](唐) 魏征,等.隋书 [M].北京:中华书局,1973.

[7](唐) 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8](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6.

[9](梁) 萧绎.金楼子[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0]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3.

[11](北周) 庾信著,(清) 倪璠注.庾子山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2]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0.

猜你喜欢
庾信颜之推江陵
党派之争与颜之推的历史书写
江陵愁望寄子安
220kV电流互感器故障分析及处理
江陵东周楚墓出土青铜兵器中的吴越文化因素分析
庾信的“小园”之思
庆夺金
杜甫和庾信的隔世情怀
颜之推儿童教育思想对当今幼儿家庭教育的启示
浅析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今家庭教育的启迪
梁季江陵政治骈文的文学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