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新区 “副中心”定位的思考

2010-03-22 07:18■冯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0年5期
关键词:卫星城滨海新区天津

■冯 朵

1994年,天津市决定开发滨海新区,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成滨海新区。2006年,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2009年11月9日撤销了天津市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设立了天津市滨海新区,以原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的行政区域为滨海新区的行政区域。同时,东丽区和津南区的部分区域,不划入滨海新区行政区范围,仍为滨海新区产业规划区域。滨海新区在行政上的统一将更加有利于滨海新区的发展。滨海新区目前已经形成了电子通讯、石油开采与加工、海洋化工、现代冶金、机械制造、生物制药和食品加工等主导产业,形成了多层次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人才创业基地,经济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滨海新区在天津的位置正在发生着变化。

城市副中心的特点与作用

1.城市副中心的形成

城市副中心是城市内生发育与外在规划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特殊区域。城市副中心是城市人口和生产要素在向外扩散的过程中形成的新的结节点,也是城市空间结构由单核向多核演变的结果。

芝加哥大学著名地理学家C.D.哈里斯和E.L.厄尔曼提出的多核心理论认为,大城市不是围绕单一核心发展的,而是逐步由单中心向多中心发展的。当原城市中心区聚集利益不断被日益增加的聚集不经济和交通拥挤成本所耗尽时,在聚集经济利益驱动下,社会经济活动在原中心外围的重新聚集将导致城市次中心产生,使城市的空间布局有由单中心向多中心演化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下,伴随城市经济总量增长和各层面有利政策、机遇的推动,具有影响力的城市副中心就会应运而生。

2.城市副中心的特点

(1)具有相对独立性 通常所说的卫星城一般依赖于城市中心,或具有半独立性,而城市副中心一般具有相对独立性,这样就能够更好地发挥它的功能。

(2)交通系统便捷 城市副中心交通便利,与城市中心有很便利的交通联系,是一个具有市内意义的交通枢纽。

(3)产业结构优化 城市副中心是社会经济活动在原中心外围的重新集聚下产生的,因此具有集聚作用。在城市中,经济活动聚集在特定的空间中,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

(4)职能多样性 城市副中心具有商业、公共饮食、生活服务、文化娱乐等职能。城市副中心的配套设施齐全,文娱体育设施具备,有为广大居民和顾客提供足够的高层次服务的广阔服务地带,具有能够吸引人的有个性的外观和良好的社会氛围。

城市副中心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竞争水平,不仅在经济方面,而且在生活等方面自成体系。而最初的卫星城即卧城,是只有生活设施的小型居民城镇,居民的工作和文化生活仍要到主城。而后来的第二代、第三代卫星城虽然有许多工厂及文教、商业、交通等设施,但是普遍存在规模过小,配套设施不足,重经济、轻管理,环境欠佳等问题。

3.城市副中心的作用

(1)减轻城市中心区的负担 城市副中心疏解了城市中心区人口,分担了城市中心区部分功能。1958年,东京为了缓解市中心区过度拥挤而引发的地价、交通、环境等问题,建设了三个副中心。1965年,巴黎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商务空间需求,保护巴黎古都风貌,提出在巴黎外围设立城市副中心。虽然卫星城是为了把城市人口分出去,但是由于卫星城与城市中心区生活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城市中心人口迁移较少,而在卫星城的人们往返通勤与中心城市与卫星城之间,给城市交通带来了更大的负荷。卫星城成为外来人口进入城市的跳板,吸引了更多人口,使城市规模进一步膨胀。大城市中的人口稠密、住宅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依然存在。

(2)是城市边缘区的中心或重心副中心位于城市边缘,同时又是区域的中心或重心,具有相应的腹地。按照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城市中心区和副中心分别是城市中的高级与次级中心地,它们在空间上相呼应,功能上相补充,共同构成城市第三产业布局的主要网络。而且城市副中心的形成有利于实现城市内生增长扩大机能,可以带动周边的发展。城市副中心是区域的中心或重心,因此城市副中心的功能一般为复合化,以商务和商业为主要功能,兼具都市休闲旅游、观光功能。

滨海新区作为 “副中心”的优势

表1滨海新区历年工业总产值情况

表2 滨海新区历年地区生产总值情况

1.滨海新区的行政优势

滨海新区发源于天津的城市经济,是在全市经济发展基础上建立和成长起来的,与具有600年发展历史的城市中心区之间一直属于子城和母城的关系。

但是2009年11月9日撤销了天津市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设立了天津市滨海新区。在市委、市政府召开的滨海新区管理体制改革动员大会中提出要形成新区的事在新区办的运行机制。这样就赋予了滨海新区更大的自主发展权、自主改革权和自主创新权,使滨海新区具备了城市副中心的相对独立性的特点。

2.滨海新区的交通优势

天津滨海新区位于华北平原北部,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交汇点上,海河流域下游,天津东部沿海,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地带,是亚欧大陆桥最近的东部起点,也是中国邻近内陆国家的重要出海口。滨海新区的区位优势造就了滨海新区的交通优势。

滨海新区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发达。天津港跻身世界深水大港20强之列,与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建立了长期通航和贸易关系,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海上大通道。滨海新区通过京沈、京沪、京九、大秦等国家主干铁路与全国铁路网相连,通过京津塘、津晋、唐津等高速公路与国家干线公路网沟通。滨海国际机场12万平方米。滨海新区的交通状况符合成为天津市副中心的条件。

表3滨海新区生产总值构成比较 单位:%

3.滨海新区的经济优势

(1)生产总值比重 滨海新区经过十六年的发展,在天津市的经济比重越来越大,逐年增加,目前滨海新区工业总产值已稳定发展到占全市经济比重的60%以上 (见表1)。2009年1-10月滨海新区工业总产值6734.26亿元,占全市的64.1%。天津滨海新区占全市10%的人口却为天津创造了近半的经济财富。

1994年,天津市提出 “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成 ‘滨海新区’的阶段性目标”。经过十六年的不断深化改革和逐步完善投资环境,天津滨海新区经济始终保持持续快速发展,成为天津经济发展最大的增长点 (见表2)。从1994年生产总值112.36亿元增加到2008年3102.24亿元。滨海新区GDP增长迈上第一个千亿元台阶历经了十年,而后仅用5年时间实现了GDP连续迈上两个千亿元的台阶。十六年间,滨海新区这片昔日盐碱荒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6年滨海新区的生产总值为1960.49亿元,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1.4%;2007年滨海新区的生产总值为2364.08亿元,占全市46.81%,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59.3%;2008年滨海新区的生产总值为3102.24亿元,增速为23.1%,比全市GDP增速快6.6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天津的经济中心已东移至天津滨海新区。

(2)产业结构水平 天津1958年起开始建设的4个近郊卫星城,它们的产业结构都是单一的:杨柳青以微型汽车制造为主,大南河则以轻纺工业为主,军粮城以轻工业为主,咸水沽则以轻纺、仪表工业为主。而现在的滨海新区包括先进制造业产业区、临空产业区、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临港工业区、南港工业区、海港物流区、滨海旅游区、中新天津生态城、中心商务区九大产业功能区和世界吞吐量第五位的综合性贸易港口——天津港。滨海新区结构优化,第二、第三产业在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见表3)。

滨海新区全力引进技术水平高、带动作用强、发展潜力大的关键项目和龙头项目,逐步构筑起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产业结构,凸显了滨海新区作为新的经济增长极的龙头带动作用,在加快天津发展中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4.滨海新区的综合配套优势

滨海新区具有完善的区域功能,建有泰丰公园、塘沽海河外滩、大港世纪广场等公共场所。泰达国际心血管医院是市级著名专业医院。截止到2008年底滨海新区有住宿和餐饮业579家,金融业551家,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64家。滨海国际会展中心是天津市面积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现代化展馆,是滨海新区形象的标志性建筑和旅游观光景点之一。

天津滨海新区规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是浦东新区面积的1.8倍,常住人口202万。天津滨海新区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最完善的城市配套设施。这说明滨海新区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水平,可以把人们留在滨海新区。滨海新区已经不同于卫星城了,应该把它定位于城市副中心。

充分发挥滨海新区“副中心”的作用的建议

1.发展低碳经济,优化环境

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前夕,我国向世界做出了负责任的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同时为应对能源危机及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发展低碳生态城市是我国可持续城市化的必由之路。

图1 2000年至2008年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

图2 2000年至200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

目前滨海新区在实现科学发展、资源节约、生态保护、环境友好、产业循环方面身体力行,形成了产业互生共存、布局科学合理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坚持集约、节约、生态、友好型的发展模式,构建和形成了稳定高效的生态工业示范体系,在资源使用上摆脱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通过海水淡化、风力发电和中水利用等项目的实施,构建以节约发展、清洁发展、持续发展为特点的循环经济示范区。因此滨海新区应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发展战略,高技术产业与商贸、金融、旅游等竞相发展,建设一个适宜居住的低碳城市,以此来增强滨海新区对人口流入的吸引力。

2.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

从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上看,滨海新区在和全市的比较中,第二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第三产业相对弱些 (见图1,图2)。但是作为一个城市的副中心,产业结构要优化,要能分担城市中心区的部分功能,在空间上与城市中心区相呼应、功能上相补充,要与城市中心区共同构成城市第三产业布局的主要网络,就必须发展滨海新区的第三产业。

3.扩大就业提高吸引力

要想使一个地区具有吸引力和竞争水平,就必须要保证就业水平,有足够的岗位提供给想要迁入这个地区的流动人口。滨海新区2007年人口迁入率22.96‰,而2008年的人口迁入率仅为 3.66‰。2007年从业人数64.05万人,2008年为 60.78万人,2008年比2007年增长-5.1%,不过新增就业岗位人数从2007年的6.17万人增加到了2008年的7.4万人。虽然说受国际经济危机一定的影响,就业率下降是正常的,但是考虑到以后滨海新区的健康快速的发展,在今后一定要注意居住与就业的相对平衡。在今后应该增加办公用房和工业用地,这样可以为现有和未来的居民提供就业机会。

4.继续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扶持

滨海新区的发展直接得益于政府的扶植政策,如: (1)综合改革实验,在自主创新、科学发展方面给予政策扶持; (2)建设东疆保税港,提高对外开放的等级; (3)财税优惠政策,对于高科技产业和自主研发产业实施鼓励政策; (4)金融改革,是全国的金融创新基地; (5)在土地的流转、出让、转让以及小城镇建设方面先行先试等政策优势下蕴含的勃勃生机和发展潜质得到了很好的发挥。落户滨海新区的空客A320飞机、新一代大推力运载火箭、100万吨乙烯、1000万吨炼油、中兴通讯基地、中船重工造修船基地等一系列重大项目,不仅为滨海新区注入了蓬勃的发展活力,而且有效地避开了经济危机对传统加工制造行业的冲击。这说明以政府为主导,借助于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支撑,推进项目的投资,促进了滨海新区的快速发展。

所以在滨海新区后续的发展中,不仅要发挥自身的优势,还要依靠政府。城市副中心的发展必然是融合了主动发展和政府规划的共同力量,要想充分发挥滨海新区的副中心作用,政府就必须给予一定的帮助。

参考资料

1.陈飞燕,陆萍.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的发展及其对上海的启示[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9(9):198-201.

2.王楠,王娟.卫星城理论体系评述[J].商业现代化.2009(21):75-76.

3.孟广文,杜英杰.天津滨海新区建设成就与发展前景 [J].经济地理.2009 (2):193-199.

4.邢治华.天津滨海新区在环渤海地区的地位和作用[J].环渤海经济瞭望. 2005(8):8-11.

5.张开琳.大城市副中心建设理论与实践[J].城市问题.2005(2):73-76.

猜你喜欢
卫星城滨海新区天津
如果天津有“画”说
天津滨海新区 率先建立防返贫资金池
天津市滨海新区乡村人才振兴的困境与应对之策
天津卷
天津市滨海新区粮食局 创新机制加强监管
《天津之眼》
卫星城里的房地产投资
卫星城里的房地产投资
TOD发展模式下卫星城内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吸引范围的研究
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