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有机蔬菜发展现状及思路

2010-04-03 16:47周国林林处发刘明
长江蔬菜 2010年13期
关键词:蔬菜基地武汉市有机

周国林 林处发 刘明

有机农业是指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有机蔬菜是有机农业中的重要种类,由于其栽培种类、模式更多,病虫害防治、受环境的影响更复杂,产量和市场的不确定性大,因此发展有机蔬菜比其他有机产品风险性更大。

1 武汉市有机蔬菜发展现状

1.1 有机蔬菜基地建设情况

武汉市有机蔬菜基地建设从2006年开始起步,建立了目前为止通过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的两个基地,均以公司租赁土地的建设模式进行。其中新洲区涨渡湖有机蔬菜示范基地面积35.3 hm2,由武汉英才科技有限公司和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2009年共同组建武汉蔬安蔬菜有限公司)联合经营;东西湖区慈惠有机蔬菜基地面积13.3 hm2,由武汉邴氏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营。

经过3年的转换期,2008年两个基地先后获得国家有机转换产品认证,认证主体分别为武汉蔬安蔬菜有限公司和慈惠农场。其中,新洲区涨渡湖有机蔬菜示范基地2008年有22种蔬菜通过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有机转换产品认证,2009年和2010年分别有23种和40种蔬菜获得国家有机产品认证,慈惠有机蔬菜基地有上海青、香菜、菠菜、红菜薹、天葵、生菜6个品种通过北京五岳华夏技术管理中心认证。

另外,蔡甸区马齿苋2008年通过国家有机转换产品认证。2009年开始湖北天种畜牧股份有限公司和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在武汉市黄陂区六指街共同建立有机蔬菜示范基地,基地已经通过农业部农业环境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的环评,符合种植有机蔬菜的条件,正在按照有机蔬菜种植要求进行种植和申报准备。武汉市其他区也在筹划建立有机蔬菜基地。

1.2 有机蔬菜基地运作模式

有机蔬菜的生产管理模式主要有公司租赁经营和“公司+基地+农户”两种。武汉市几个有机蔬菜基地均采用公司租赁的经营模式。主要是由基地规模、位置、产品销售特点决定的。武汉市有机蔬菜基地位于武汉市郊区,种植规模较小,面积在13.3~33.3 hm2,产品主要在武汉本地市场销售。3个有机蔬菜基地中有两个基地原为国有农场,土地本身为集体所有,一个为已经经过流转的土地,公司租赁时不必和农民打交道,方便公司对土地租赁。

武汉蔬安蔬菜有限公司2007年从武汉市新洲区涨渡湖农场租赁35.3 hm2土地,由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指导,并派遣有经验的技术工人进行田间示范种植,聘请江夏区农民和农场当地的农民,指导农业工人进行基地生产,目前公司生产的“涨渡湖”牌有机蔬菜已经成为武汉市场上知名度和信誉度较高的品牌产品,分别获得第五届和第六届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 “特色农产品”和“全国知名品牌农产品”称号。

武汉天然农业有限公司是由湖北天种畜牧股份有限公司控股、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下属公司参股的股份公司。湖北天种畜牧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流转了武汉市黄陂区近万亩土地。新公司从天种公司流转土地上租赁13.3 hm2土地进行有机蔬菜生产经营,随着公司发展,对天种公司其他流转土地进行有机转换,十分有利于基地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1.3 武汉市有机蔬菜市场状况

武汉市有机蔬菜市场刚刚起步,市场需要培植。武汉市有机蔬菜销售市场包括高档超市、小区、节假日的有机礼品菜等。根据笔者在超市调查,90%市民对有机蔬菜不认识,而认识的人有很多对有机蔬菜的质量保障有所怀疑,有机蔬菜的消费者对有机蔬菜的价格可以接受。目前武汉市购买有机蔬菜的消费者主要是知识结构层次较高的中老年人、干部、高校教师、注重身体健康的收入较高者等。近年来少数高档超市销售的有机蔬菜均从上海、北京、山东等地购入和销售,市场规模很小。从2008年开始本地生产的有机蔬菜逐步占领市场。有机蔬菜平均每天销售量不足1 000 kg,每年礼品菜5 000份左右。有机蔬菜的价格一般为普通蔬菜的 3~5倍。

武汉市有机蔬菜主要销售渠道是高档超市销售、小区配送和节假日向单位提供礼品菜。基地一方面与超市签订销售合同,超市对有机蔬菜进场提供便利,另一方面向小区提供直销配送。武汉市销售有机蔬菜的超市有中百、武商、群光广场、麦德龙等分布在武汉三镇的近20家高档超市。

向小区直销配送的方式一般是公司在超市或在小区发放宣传资料,与小区物业等联系,免费请小区代表到基地参观,品尝有机蔬菜,和有兴趣的消费者签订有机蔬菜配送合同,定期配送有机蔬菜,一般每周2~3次。目前发展的小区不到10家。

2 武汉市发展有机蔬菜的有利条件

2.1 武汉市蔬菜产业的优势有利于有机蔬菜发展

武汉市位于中国腹地中心、长江与汉江交汇处,常住人口87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0万人,耕地面积20万hm2。武汉市蔬菜基地面积5.3万hm2(其中常年菜园面积2.9万hm2),年播种面积达到16.7万 hm2,产量 632万 t,产值 72.9亿元,蔬菜产值占种植业总产值的2/3,占农业总产值的1/3,已成为促进武汉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大支柱产业。

武汉市都市农业格局基本形成,蔬菜产业规模稳步提升。在蔬菜方面已初步形成了武湖—双柳高科技农业示范区、东西湖现代设施农业区、蔡甸—汉南特色绿色食品农业区等。蔬菜等农业产业逐渐由产品型向产品、设施、观光、生态、创汇、科技综合型方向发展。形成了集科研成果孵化、科技示范、科普教育、休闲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

现代化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基地面积稳步发展。武汉市培植和引进了一批农业科技型企业,全市蔬菜规模经营企业达40多家,土地流转规模6 666.7 hm2,经营模式也不断推陈出新。建立了以现代农业设施为代表的多个绿色、有机食品现代设施农业区。形成了东西湖区3 333.3 hm2惠安长廊、新洲区3 333.3 hm2阳大公路蔬菜长廊、黄陂区2 000 hm2芦笋基地、蔡甸区9 333.3 hm2莲藕基地、江夏区3 333.3 hm2武嘉公路蔬菜长廊等大型板块基地。蔬菜生产、加工龙头企业的引进,促进了武汉市蔬菜产业升级换代,加快了菜农增收步伐。

2.2 各级政府重视

武汉市政府对发展有机蔬菜十分重视,市分管领导,市科技局、市农业局、市农科院等主要领导及有机蔬菜基地所在区主要领导亲自组织指导有机蔬菜基地建设,分别以农业科技创新项目、产业化项目、农业示范推广项目、农业全程机械化项目等形式连续投入资金支持有机蔬菜基地发展。有机蔬菜基地建设纳入武汉市净菜上市工程、快生菜基地建设工程,正在编写的“武汉市‘十二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和“武汉市‘十二五’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均将有机蔬菜基地建设纳入其中。

2.3 农民蔬菜种植水平较高

武汉市从1977年开始在全国率先制定和实施蔬菜种子标准化,制定蔬菜品种标准和操作规程。20世纪80年代初率先提出蔬菜无公害栽培并在全市实施。1984年率先改变原来的计划经济形式,对蔬菜生产和销售由统购统销变为开放销售。近年来,武汉市蔬菜呈板块基地化发展,经过政府多年的引导、开展技术培训,各基地出现大批蔬菜种植技术骨干、核心示范户和科技示范户,带领当地菜农提高蔬菜种植水平,使农民养成精耕细作和施用有机肥的习惯,积累了采用物理、机械、生物、耕作等农业综合防治病虫害的经验,为有机蔬菜种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4 武汉市质量安全意识增强

武汉市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初步形成,蔬菜安全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武汉市建立了以区为基础,市、区人民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负总责的管理体制,构建了“两级三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全市建立了市、区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和市、区两级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农产品生产基地质量自检机构、农产品经营单位的自检机构。建立并落实市场准入制,强化了对生产基地和各类市场的蔬菜农药残留抽样检测。武汉市蔬菜质量安全水平在农业部组织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中合格率均达到95.5%以上,在全国37个大中城市中综合排名位居前列。武汉市委、市政府更是将武汉打造成全国蔬菜最安全城市作为蔬菜安全工作的新目标。

2.5 市场潜力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已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并趋向自然化、营养化、保健化、均衡化。有机蔬菜施用有机肥,品质风味好,安全性高,有益于人们的健康,在未来几年将会压倒普通蔬菜,成为很多市民的首选。目前有机蔬菜首选的消费群体是知识层次和消费层次较高的消费者,随着消费者对有机蔬菜的认识提高,今后,普通消费者也将有部分加入到有机蔬菜消费行列。武汉市高校和教师在全国名列前矛,在汉大中型企业、机关团体人员、注重生活质量的中老年人、儿童等都是目前有机蔬菜潜在的消费群体。通过宣传,可以让武汉市1%的人口,即近10万人吃上有机蔬菜,以每人每天消费1 kg计,每天需求量将近10万 kg,每年需求将达到 3.6万t,每 667 m2基地年产量2 t,武汉市有机蔬菜基地建设规模在1 200 hm2左右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

如果武汉市有机蔬菜在满足本地消费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周边省市供应和进行出口,基地需求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3 存在的问题

武汉市有机蔬菜基地建设刚刚起步,和发达地区相比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市民对有机蔬菜认识不足

武汉市有机蔬菜的宣传力度不够,仅仅靠企业自己宣传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通过对武汉市消费者的调查,知道什么是有机蔬菜的市民只占极少数,加上不时出现的蔬菜质量安全事故,使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缺乏信心。对目前超市销售的有机蔬菜持怀疑态度,导致目前有机蔬菜销售量有限,不利于有机蔬菜基地的发展。

3.2 基地建设投入不到位

有机蔬菜基地建立包括保护地设施、病虫害综合防控设施、生产资料、采后加工车间、大量人工等,需要大量的资金。武汉市政府对有机蔬菜基地建设进行了一定的投入,主要是基地道路和灌溉设施的改善,区级政府对基地投入则很少,目前基地建设主要是依靠企业自己投入,很难满足有机蔬菜生产的需要。

3.3 缺乏完善的有机蔬菜技术体系

武汉市目前通过认证的两个有机蔬菜示范基地按照自己制定的有机蔬菜栽培技术规范生产有机蔬菜,但由于有机蔬菜生产的特殊性和风险性,基地蔬菜不能实现周年均衡供应。特别是有机蔬菜病虫草害防治技术方面还有待加强。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蔬菜病害将加重,目前尚没有有效的解决办法。有机蔬菜采后加工、分级包装技术方面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3.4 监管体系不到位

有机蔬菜强调的是过程管理,实行全程监管。目前建立有机蔬菜的企业由于主要是自我投资,要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建立了严格的监管体系。但武汉市对有机蔬菜的监管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随着有机蔬菜的发展,基地数量和面积必将增加,经营有机蔬菜的企业也将增多,不能保证全都会严格按照有机蔬菜的标准操作,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

4 武汉市有机蔬菜发展思路

4.1 加强政府投入,规范基地建设

有机蔬菜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由政府指导和支持,并在有机蔬菜基地建设、种植及技术研究等方面投入资金扶持,出台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环境,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同时集中相关力量,申报有机蔬菜基地建设项目。

在目前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在消费者中存在一定质疑的情况下,一定要保证有机蔬菜的健康、有序发展,加强品牌建设。有机蔬菜生产基地要在政府的指导下稳步发展,防止一窝蜂上马。首先建立较小面积的基地,以后逐步扩展。要稳固现有基地,新建基地要综合考虑基地的位置、环境条件、基础建设状况、农民的生产经验等因素。选择产地知名度高、农民蔬菜种植技术强、文化教育良好的地区作为有机蔬菜生产基地,有益于有机转换的顺利进行。有机蔬菜基地的建立发展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先易后难、分步实施。

4.2 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培植消费市场

目前武汉市对有机食品的宣传力度很弱,只是有机蔬菜公司在进行有限的宣传,效果有限。在有机蔬菜经营公司努力做好广告等宣传工作的同时,各级政府也应当投入更多的注意力,将有机蔬菜纳入到食品安全宣传中来,积极鼓励和支持有机食品的发展。

宣传可采取多种形式,在平面媒体宣传、在超市、小区举办各种活动宣传、邀请小区居民到有机蔬菜生产基地进行参观体验,也可在有机蔬菜基地划出一定面积供有兴趣的人参与种植管理。

4.3 公司租赁经营方式运作,逐步探索其他运作方式

有机蔬菜的生产管理模式主要有公司租赁经营和“公司+基地+农户”两种。公司租赁经营模式即由有机蔬菜开发商租赁一片土地从事有机蔬菜开发,负责生产与经营管理,聘用其他地方或原有土地的农民成为农业工人,工资与产量没有直接联系。其优点是利于有机生产的管理,确保有机蔬菜的质量并打造公司品牌,按照有机认证的要求做好文档记录工作,便于通过有机认证。“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是公司与村或乡镇政府合作建立有机蔬菜生产基地,政府组织基地范围内农户根据公司要求生产有机蔬菜,并代表公司与农户签订生产和产品收购协议。其优点是节约公司经营成本,提高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积极性,但是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质量控制与技术服务体系。

武汉市有机蔬菜在起步阶段应注重品牌建设,主要采用公司租赁经营的方式,重点扶植有机蔬菜生产、经营公司。随着有机蔬菜的进一步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增加,可以考虑采用公司租赁和“公司+基地+农户”两种模式同时进行。第二种模式要在现有基础好、农民种植水平高、质量安全意识强的蔬菜板块基地进行,要加强对村、镇政府的规范指导。加强对基地生产与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组织参观学习成功的有机蔬菜生产基地的经验,这样才能保质保量地进行有机蔬菜生产。

4.4 开展有机蔬菜栽培技术研究,建立良好的技术支撑体系

配套技术是有机蔬菜生产的基础,是成功开发有机蔬菜的难点与关键点,有机生产不是在问题出现之后再去解决,而是要预防问题的出现。加大力度对蔬菜抗病品种选育技术、有机肥料生产技术、肥水管理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采后储存保鲜和包装上市技术等进行研究。联合包括武汉市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等单位在内的育种、栽培技术、植保研究人员进行相关技术研究,制定有机蔬菜产品标准和详细的生产操作规程,包括病虫草害防治、土壤培肥和作物轮作计划,准备充足的认证标准中允许使用的病虫害防治物资,同时准备充足的有机肥并重视豆科蔬菜和豆科绿肥的种植。逐步形成成熟的技术措施,同时做好技术的推广工作,利用现有示范基地的辐射功能,加速技术的转化,尽快改变蔬菜生产者的生产观念,以促进有机蔬菜生产的发展。

4.5 加强监管和可追溯体系建设,树立有机蔬菜品牌

利用各地政府重视发展有机蔬菜的契机,对有可能发展有机蔬菜生产的基地开展蔬菜产地环境质量系统调查,摸清适合有机蔬菜生产的具体地点、面积等情况,为下一步发展有机蔬菜做好前期工作。加强有机蔬菜可追溯体系建设,强调有机蔬菜的市场准入和二级条码制度,确保每批上市的有机蔬菜都可追溯。在严格的监管条件下,树立武汉市有机蔬菜品牌形象。

4.6 多渠道开发有机蔬菜市场,确保有机蔬菜可持续发展

市场是决定有机蔬菜开发能否获得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有机蔬菜开发必须重视市场的开拓,可借鉴国内外经验,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销售有机蔬菜产品。武汉市有机蔬菜的市场近几年都将以本地市场为主,逐步开拓外地市场和实现有机蔬菜的出口。

进入超市和建立专卖店是有机蔬菜的主要销售途径。目前武汉市有机蔬菜的销售方式主要是超市销售、小区配送、节假日礼品菜销售,武汉市的有机蔬菜经营公司尝试在武汉市内建立有机蔬菜专卖店,但由于相关费用较高,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应选择合适的小区建立专卖连锁店,减少销售的中间环节,降低有机食品的销售成本,提高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兴趣和购买力。

猜你喜欢
蔬菜基地武汉市有机
有机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武汉市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评选活动成功举办
农谷三安模式 蔬菜基地大白菜喜获丰收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有机农业,“机”在何处?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参观曹家桥蔬菜基地
浅析“菜篮子”工程建设之“喜”与“忧”
现场
有机心不如无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