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类高专基础医学“五化”实验教学初探*

2010-04-03 11:44宋世卿刘启蒙刘家英
重庆医学 2010年16期
关键词:五化基础医学实验教学

邱 烈,郭 兵,宋世卿,刘启蒙,黄 琼,刘家英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 400030)

医药类高专基础医学“五化”实验教学初探*

邱 烈,郭 兵,宋世卿,刘启蒙,黄 琼,刘家英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 400030)

现行高职高专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存在目标定位过时,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滞后等诸多问题,难以满足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通过实验教学课程改革,探索构建模块化、层次化、多元化、现代化、多样化的“五化”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以适应医药类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需要。

1 实验教学模块化

高职高专医学教育课程体系存在条块分割、忽视整体的问题,如基础医学实验大多实行“以课程建立实验、以教研室管理实验室”模式。这种条块分割的实验教学管理使构建新的实验课程体系和实验教学模块困难重重,因此应对实验教学管理体系进行改革,以适应实验教学要求。根据学科特点和内在联系以及培养目标要求,淡化学科界限,将原来隶属于教研室及课程的教学实验室从教研室分离,归属于基础部新建的基础实验中心,将从属于各课程分散管理的资源和单一学科的实验教学重新组合,相关实验人员从教研室脱离,划入基础实验中心。实验教学由原课程分离再重新整合,优化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内容,形成独立的实验教学课程。为此将基础医学实验整合为医用形态学基础实验(含解剖、组胚、病理解剖实验)、医用机能学基础实验(含生理、生化、病理生理实验)等2个实验教学模块,改变以课程为单位的实验教学,构建综合性实验教学模块,进而增强了课程内容的融通和联系,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正因为组建了医用形态学基础实验和医用机能学基础实验两大模块,学校以多种方式加大投入,增添一批教学仪器设备,实现了实验室建设的快速发展。下一阶段基础实验中心将积极请购数码互动显微教学系统、数字解剖实验室教学系统等仪器设备[1],以满足现代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条件的改善,为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医药人才创造了条件。

2 实验内容层次化

目前的实验教学内容与临床联系不够紧密,教学方式单一,造成学生实验积极性不高,因此本校打破基础医学学科间的壁垒,梳理实验教学内容,删减传统验证性实验[2],整合基础医学实验课程内容,增加跨学科综合性实验,开设拓展性实验。改变以课程为单位的实验,构建整合式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新实验内容分为3个层次,即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拓展性实验[2]。

2.1 基础性实验 医学生必须在学习掌握基础性实验基础上才能加深对基础医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基础。本校开设了涵盖各学科最基本的实验操作和技能,如尸体解剖操作、标本切片观察、生理基础实验和生化检测、基本仪器使用、实验动物手术操作、实验报告、实验数据和图形的采集和处理等。同时基础性实验也是各学科带共性和最基本的实验内容、方法和手段,是某一知识点理论的验证,如组胚学的四大基本组织、病理学的组织损伤与修复、血液循环障碍、炎症等基本知识。机能学的基础性实验主要包括常用的动物手术方法、常用仪器原理与使用方法、基本研究方法、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以及与生理和病理主要知识点相配套的理论验证实验内容等。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掌握人体正常和异常形态结构及功能变化,并通过指导性实验技能的操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为后续综合性和拓展性实验奠定基础。

2.2 综合性实验 此为综合运用基础医学各学科知识和实验技能的整合性实验,虽然有些是经典实验及技术方法,但学生可从多角度、多学科、多层次研究一个问题,建立整体概念,强调实验现象的综合观察与思考,包括学科内和跨学科综合实验,学科内综合实验,如生理学实验中将动脉血压的测定、中心静脉压的测定、心电记录、微循环的观察和尿量的收集等实验结合在一起观察其变化规律和特点以及各生理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跨学科综合实验,如将各学科的相同系统整合为新系统,把使用动物和仪器设备相同、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多个单项实验组合成综合性实验,如形态学课程将正常肺组织、小叶性肺炎、肺气肿、肺癌等单个项目合并为一个综合性实验。机能实验中开设的“失血性休克及其实验治疗”实验,将生理、病理生理及药理的有关理论和实验技能融为一体,从观察正常器官功能到观察病理生理变化和治疗效果,理论联系实际,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实验方法以及综合分析问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拓展性实验 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已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自己设计并开展带有研究性质的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并加以整理分析,写出实验报告(小论文)。这种尝试已取得了成绩,如本校07届临床班窦相龙同学通过拓展性实验,撰写的《老年性股骨颈骨折的力学分析及预防措施》论文获重庆市医学物理学创新设计竞赛三等奖,另外还有两位同学获得优秀奖。学生为主体的实践过程性训练,培养了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

按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拓展性实验三层次设置实验项目[3]。由浅入深,由简单到综合,逐步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同时编写与之相适应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逐渐形成从宏观至微观、从形态至机能、从简单至综合、从基础至临床,纵横相互联系的实验教学体系。

3 实验方法多元化

目前高职高专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大多采用演示式、填鸭式、传授式等,即教师按照大纲要求讲解实验原理、演示操作步骤,然后学生依照详尽的实验教材,按部就班地操作,验证教师讲授结果。这样的实验只注重结果重现,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训练,引不起学生兴趣。为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作者结合医药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实验教学、交互式学习的实验教学、反馈式学习的实验教学、基础结合临床的实验教学等方法,建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多元化实验教学方法[4]。

3.1 基础性实验教学 主要采取教师在实验现场授课和指导实验的教学方法,即教师示范,学生模仿规范化操作训练。课前老师首先提出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实验指导,明白每步实验操作的意义所在。上课时由学生讲述实验目的、原理、步骤、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就实验设计提出自己的看法。鼓励不同想法学生积极发言,营造讨论氛围。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将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及不同意见进行梳理,给学生简明扼要地讲解并示范操作,然后引导学生模仿完成实验操作。以问题为先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2 综合性实验教学 实行开放式自主实践教学方法,即教师引导,鼓励学生去图书馆或上网查一些相关资料,学生自主完成。在机能学实验中,把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实验通过合理取舍、精选,开设“动脉血压的调节和失血性休克及微循环观察”综合性实验,整个实验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正常生理状态下家兔的心血管功能受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再用病理生理学实验手段复制出失血性休克的病理模型,同时增加组织微循环血流量的观察,并用不同药物对其进行抢救处理,使学生加深对“休克发病的关键不在于血压,而在于血流”的理论认识,通过这一综合性实验的学习,学生进一步明确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等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以问题为中心,使得学科之间交叉渗透成为自然,帮助学生建立起正常、疾病、治疗一体化的思维模式,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如某一器官,既有正常大体标本,也有病变大体标本;有正常组织结构,也有组织病理改变。整合后的形态学实验主要掌握形态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如显微镜的使用、正常组织与病理组织的取材、正常和病理组织切片制作等。综合性实验教学打破了过去学科独立、实验内容互不相干的传统教学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及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很大的益处。

3.3 拓展性实验教学 主要采取研究式教学方法,即在教师指导下从了解实验背景,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开始,学生须自行完成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组织和调试仪器、数据测量、数据分析、结果讨论到论文撰写等,创造互动的师生交流和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通过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

经上述多种教学方法的实践训练,实现了在实验方法上以演示为主,向自行设计、自行操作的转变,实现了“模仿、引导、自行设计”的八字教学法,建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多元化实验教学方法,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不仅能掌握实验技能和实验技术,而且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4 实验手段现代化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提高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原则和方法,作者在教学活动中引入了多媒体技术,利用视频强化实验基本操作,分解操作步骤,强调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播放时局部放大、定格、重复播放,使学生达到规范化操作要求,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实验教学中的许多难题。机能学实验室所开设实验课主要使用的仪器为电脑和生物信号采集系统,实验过程更加快捷,实验结果准确直观。实验室建立了局域网,基本实现了实验教学过程的网络化管理。不仅实验结果和原始数据可通过网络快速输出,同时实验室管理人员和教师可通过主控室的网管机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监控和遥控指导。在形态学教学方法改革中屏弃了以前传统的教师边讲解边绘平面示意图的教学方式,通过多媒体连接三目显微镜的计算机图像捕获系统,将教学切片中典型的组织形态、病变特点等通过投影展现在大屏幕上,使学生更形象、更直观、更准确的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实现了实验教学的媒体化,从而较好地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同时在实验教学与管理中运用现代化技术及先进的实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软件和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实验中也运用虚拟、仿真模拟实验技术手段,促进虚拟、仿真实验与实际实验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同一专业同一实验在2个平行班采用了不同教学手段,一个利用多媒体手段,另一个采用黑板板书,实验报告采用10分制,前者9分以上者达到48%,而后者只有30%。可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方式改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大限度地实现认知过程与感悟体验过程的统一,进而促进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提高实验技能[5]。

5 实验考核多样化

考试、考核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导向,实验教学应注重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但高职高专基础医学大部分实验课还属于理论教学的一部分,没有独立考试成绩,一般只占考试成绩10%,导致学生对实验课不重视。而且实验成绩基本上以实验报告完成情况作为重要依据,这造成了学生单纯地为了实验报告而做实验,一旦操作错误或没有达到预期实验结果,不是正确对待失误和偏差、分析原因、总结教训,而是为了成绩编造数据,甚至抄袭别人的实验结果。这种以实验报告评定学生实验课成绩的方法是不科学的,不能反映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所以需要建立有效的实验考试、考核办法,构建多样化的综合考核方式,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实践能力、思维方式、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实验报告、参与讨论情况、标本及切片考核、实验操作、实践能力、拓展性实验项目的设计、记录观察、信息采集与分析、查阅文献、撰写小论文和出勤率等。针对不同层次实验,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客观、准确、科学地评价学生成绩,引导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基础性实验考核主要依据实验预习与报告、实验操作和实验考试等。综合性实验考核主要依据选题的合理性与难度、方案的完整性和合理性、测试结果和设计报告等。拓展性实验的考核主要与小论文、答辩情况以及竞赛结果相结合。总之将考核评价与技能相结合,考核评价与主客观相结合,考核评价与过程相结合,考核评价与创新相结合,实验教学实施综合性考核内容包括:(1)平时成绩,包括实验操作、课堂提问、实验报告等,占30%;(2)实验技能操作,占20%;(3)理论笔试成绩,占30%;(4)实验设计和实验论文成绩,占20%。针对不同层次的实验,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客观、准确、科学地评价学生成绩,引导学生注重实验和技能训练,使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索欲望和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6]。

高职高专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起步不久,没有可借鉴的成熟经验,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建立具有一定体系的动手能力培养模式,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创造条件。

[1]朱玉华,杨正宏.建设精品实验项目促进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7.

[2]梁楠,李鑫,羊惠君,等.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重庆医学,2009,38(16):2104.

[3]黄川锋,张国良,李玲.高职高专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21):205.

[4]花扣珍,孙爱华,蒋锦琴,等.浅谈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4):730.

[5]梁婷,侯桂华,宋静,等.信息技术与实验核医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9(2):189.

[6]刘万福,王登科,戴新文.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考核的实践与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3):554.

book=2130,ebook=269

10.3969/j.issn.1671-8348.2010.16.017

R3;G642.0

A

1671-8348(2010)16-2130-03

2010-05-27)

重庆市教委立项教研课题资助项目(09-3-148)。

猜你喜欢
五化基础医学实验教学
小议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五化”建设给力纪律审查
着力促进“五化”协同
几何体在高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五化”凸显作文魅力
“五化”管理提升企业党建科学化水平
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