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德育功能

2010-04-04 01:52李高君
城市学刊 2010年4期
关键词:公有制市场经济诚信

李高君

基于马克思主义德育观,道德是以实践精神来把握世界第一种特殊方式,道德的目的是人类按照善的法则创造性地完善社会关系和自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具有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它还蕴含着很强的德育功能,这种德育功能一般是通过利益协调,让广大人民群众通过诚实劳动,获得了切切实实的、令人满意的利益,人民群众从而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尽善尽美。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德育功能

(一)公有制经济的至善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按照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要求,从中国国情出发,是由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是由最广大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决定的。邓小平给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就是我国经济体制创新的指南。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公有制经济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人民的需要,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共建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公有制经济是我国克服经济危机的顶梁柱,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中起到骨干作用。国有企业对落实国家的各项经济发展和调整决策、对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起着决定作用。马克思把公有制经济形象地描绘为“普照的光”,他说:“在一切社会形式中,都有一种一定的生产决定其他一切生产的地位和影响,因而它的关系也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地位和影响,这是一种普照的光,它掩盖了一切其他色彩,改变着它们的特点,这是一种特殊的以太,它决定着它里面显露出来的一切存在的比重。”[1]服务最广大人民就是公有制经济的“至善”。这往往体现在稳定国家经济、增加税收,促进人民就业、救灾,人民群众享受发展红利等普惠行为上。很多人将我国现在国企员工的待遇偏高作为否认公有制经济的积极作用的根由,究其实是一种片面的看法。其一,国企一般员工的较好待遇恰恰体现了社会主义分配的优越性,企业应该充分保障员工共建共享的权益。其二,国企员工待遇远远高于私企员工待遇,正说明我国私营企业在维护劳动者利益方面做得太不够。其三,国企在维护劳动者利益方面,可以对全国各类企业起到示范效应。其四,对国企垄断方面的嫌疑完全可以通过法律途径加以解决,但不能成为抹杀国企多方面贡献的理由。

(二)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符合“三个有利于”要求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客观规律正确认识基础上的。发展生产就是创造财富,企业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发展社会生产,创造财富,提升就业,促进稳定,增加税收、增强国力。只有企业不断做强做大,才能使经济得到切实地发展,才能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劳动力就业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必须解决好的关乎社会稳定的头等民生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9年9月,我国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5亿,其中城镇新增就业的90%以上都是民营经济解决的。[2]只要符合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有利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私营经济、个体经济、打破公私界限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包括外资经济等都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非公有制经济的企业主、劳动者都受到尊重,创业最光荣。私营企业家只要诚实、合法经营,政府处处支持、扶植,做得好的、贡献大的,党和人民政府高度肯定,积极鼓励他们参政议政,很多优秀企业家当上了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在全世界看来,我国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最先进的,最具活力的,发展前景必定是最广阔的。马克思曾经指出,道德是以实践精神来把握世界第一种特殊方式,道德的目的是人类按照善的法则创造性地完善社会关系和自身。整体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德育功能,就在于调动一切人和物的积极因素,实现以人为本,努力实现“三个有利于”,体现“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这种宝贵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教学,应该努力让大学生了解并增强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体制、机制的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德育功能

(一)按劳分配与劳动光荣、幸福

马克思提出,在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物质财富还没有达到充分涌流的程度,劳动仍然是人们谋生的手段,还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未能实行按需分配,只能实行按劳分配。按劳分配的原则是等量劳动相交换,通俗地表达就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这是公有制经济实体的基本分配原则,也是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基本道德原则。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全国劳模表彰大会上喊出了时代最强音——劳动光荣!劳动何以光荣?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我们要旗帜鲜明地说明:

第一,劳动必要。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劳动使人直立行走,同时劳动加强了人与社会的联系,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促进了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方式和存在方式。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卢梭非常中肯地指出,劳动是社会人的责任。他说:“劳动是社会的人不可豁免的责任,任何一个公民,无论他是贫或是富,是强或是弱,只要他不干活,就是一个流氓。”[3]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人在劳动中产生,也在劳动中发展,人不仅是劳动的主体,也是劳动的积极成果。在劳动中,人不仅能动地改正客观世界,而且也在不断地改造主观世界;不仅满足了自己的需要,而且产生了新的需要,产生了进一步追求幸福的动力。劳动超越了有限生命,使人的生命价值得以无限延伸。人当下的劳动除了能惠及当世,也能造福未来。

第二,劳动光荣、幸福。人们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劳动,是幸福的真正源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惟有真正践行公平正义原则。哲学家赵汀阳认为,极有可能形成共识的道德金规则基本理念就是:幸福、公正、自由。[4]

按照公平正义的要求,让劳动者摆脱现实中的被歧视的尴尬境遇,过上体面的、有尊严、有幸福感的生活,就应该让劳动者劳有所得,有体面的所得。当前不论是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是外资企业,政府大力倡导劳动者工资协商共决,劳动者与经营管理者实现经济效益的共建共享。早日实施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推动工资由劳资协商共决,是调解劳资矛盾这一经济社会发展瓶颈问题的根本途径。2010年初开始,我国各省级政府站在广大劳动者利益一面,制定最低工资标准,而且随物价浮动,真正落实了底线公平的原则。分配的公平正义是劳动者一直以来的期待,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同学们十分关心的话题,期盼在参加工作后能获得一份体面的收入,对实施低工资的行业和地区和企业深恶痛绝,对贪官的权钱交易、以权谋私恨之入骨。大家一致认为,劳动收入较高,劳动者就有体面有尊严,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二)按生产要素分配应无损于劳动者利益

按生产要素分配,促进知识、管理、技术、风险投资都焕发活力去创造财富,促进各阶层人民的积极性,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分配理论的发展创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着多种公有制经济之外的所有制,所以,在分配中诸如活劳动、资本、技术、信息、管理等各种生产要素必然参与分配。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方面,确立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其实同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是不相冲突的。既不可能因为肯定劳动价值论而否定按生产要素分配,也不可能因为肯定按生产要素分配而否定劳动价值论。从实际效果看,鼓励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可以为技术高、懂管理、会经营的人才搭建创业舞台,激发劳动、资本、技术、信息、管理的创造活力。在校大学生对科学家、管理专家、技术专家、合法经营发财致富的民营企业家等新兴阶层获得高收入并无异议,并认可他们获得高收入一般是与他们的付出、贡献成正比的,这也是他们发奋学习、实现未来美好理想的一种祈愿与动力。但是,在校大学生特别痛恨少数为富不仁之人,挟资本之势为非作歹;特别痛恨社会管理中不公平竞争、机会不公造成的种种结果不公正和差距;特别痛恨腐败造成的种种社会丑恶现象。无论是广大工人、农民,还是市民、学生,大家都希望,按生产要素分配应无损于劳动者利益。唯有这样,才有利于造就良好的社会秩序,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构建大家共同认可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培育慈善家

财富分配的公平正义既要讲机会公平,也还是要讲结果的大致公平。不管初次分配多么公平,再次分配怎么调节,整个社会因个人禀赋、家庭境况、意外等原因造成个人、家庭导致财富分配状况差异极大,一言以蔽之,不论各级政府工作做得多么好,困难群众、困难家庭总还是会出现。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秉持仁者爱人、扶老携幼、扶贫助弱、乐善好施理念的慈善家!“企业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慈善家”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一个成功的企业家的名片的一面是某某公司的老总等等,另一面就是慈善家,企业有权利也有责任为建设一个欢乐祥和的社会作出贡献。评价一个企业的成功,不单是实现超额的利润,理所当然还要包括企业对社会的贡献。评价一个优秀企业家的标准应包括:危难之际为国分忧,创造财富增强国力,促进就业善待员工,参与公益回馈社会,成果共享增进和谐,特别还应具有大诗人杜甫期待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大慈大悲大爱的情怀。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诚信美德

文明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元素中,诚信一直是个中心话语,孔子所云的“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可说是耳熟能详。法国哲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施韦兹指出:“真诚是精神生活的基础。”[5]可见,诚信作为经济活动和人际交往的基本道德准则,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现代化建设迅猛推进的今天,经济活动、社会活动都有赖于每个人遵守制度、法律、规则,诚实守信尤为重要。总之,诚信既是对人的内在品质的要求,又是对人的外在行为的规范,内在的诚念与外在的信言在诚信这一范畴中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使个体的内在修养与交往活动中的处世为人真诚地结合起来。

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兴业之道,指的是诚信对于企业或个人成就经济事业的价值。现代社会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而诚信对于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有着重要的的价值。按照经济学家的分析,市场中交易双方的诚信可以减少双方的磨擦,降低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使得等价交换可以顺利进行。而如果在交易中存在不诚信行为,则会因相互猜忌从而导致交易成本的增加,甚至使得交换活动无法进行下去。就此而言,诚信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的重要保证;没有诚信,市场经济就会陷入混乱不堪、无所适从的状态;经济活动中的背信弃义行为可能得一时之逞,但最终都逃脱不了法律的严惩。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各种有影响力的社会力量有责任引导企业弘扬诚信经营、传承文明的企业美德。诚信经营包括善待员工,为员工创造较好的工作生活条件;也包括始终如一地对消费者负责,坚持生产消费者信得过的产品,把产品质量视作生命,铁定不造假冒伪劣产品。弘扬中华民族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的传统理念和美德。在我国法制不断完善的情况下,诚信经营既是一个企业遵纪守法的表现,也是企业做强做大、开成百年老店的重要保障。

“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6]2009年年末到2010年年初,武汉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历经磨难决不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故事,“宁可自己愁,不愿他人忧”的道德自律在当今经济社会生活中充满欺诈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显得那么高尚,足以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的楷模、道德的标杆,成为2010年初中国社会各界的热门讨论话题。全社会都来弘扬道德自律精神,让不讲诚信的人付出沉重的代价,讲诚信才会蔚为风气。我们有底气深信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较之于一般市场经济更看重社会生活中的义利统一,把利益取向上的个人与社会的真实统一看作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根本要求。在诚信伦理规范浸润下,它必将超越利己与利他、个人主义与整体本位的对立,从而把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体与整体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利益兼顾和利益协调的目的,形成一种以和谐、互利为基本特征的利益整合机制。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24.

[2] 胡钧, 韩东.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J].高校理论战线, 2010(3):7-10.

[3] 卢梭·爱弥尔.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8:249.

[4] 赵汀阳.论道德金规则的最佳可能方案[J].中国社会科学, 2005(3):73.

[5] 施韦兹.敬畏生命[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124.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15.

猜你喜欢
公有制市场经济诚信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实证分析
从劳动主义的角度对当代中国经济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