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踏歌资料记载的考释

2010-04-04 07:10潘晓霞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岩画歌舞舞蹈

潘晓霞

(宿迁学院中文系,江苏宿迁 223800)

有关踏歌资料记载的考释

潘晓霞

(宿迁学院中文系,江苏宿迁 223800)

踏歌作为人类创作的一种古老的歌舞艺术形式,是一种以脚踏地为节、手与袖相连、载歌载舞的群众自娱性歌舞,是我国古代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踏歌这种自娱性集体歌舞的艺术形式,在社会的各个历史发展时期以不同的形式被记载着。

踏歌;古代文献;出土文物;原始岩画;文学艺术;考释

原始踏歌舞蹈属于原始艺术的类别之一,这种原始的舞蹈艺术,最初是以一种以脚踏地为节、手与袖相连、载歌载舞的群众自娱性歌舞习俗出现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曾经在我国古代各民族中广泛流行,这种自娱性集体歌舞的艺术形式,在我国现有的古代典籍中有大量的记载与论述。

一、古代文献中有关踏歌的记载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文学光辉的起点,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很大。在《诗经•大序》中有:“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1](76)另《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信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2](284)这里的“投足以歌八阙”中“投足”即碟足或顿足,即“踏地为节”,实际上就是踏歌,这就是说远古时代所传葛天氏之乐,实际上踏歌活动的最早渊源。

现在还能够读到的有关踏歌的记载,是汉代刘歆撰,晋代葛洪辑录的《西京杂记》卷三:“宫内时,尝以弦管歌舞相欢娱,竞为妖服,以趋良时,十月十五日,共入灵女庙,以豚黍乐神,吹笛击筑,歌《上灵》之曲,既而相与连臂踏地为节,歌《赤凤凰来》。”[3](6)在稍后的北朝史书《北史》卷四十八《尔朱荣传》记载有北魏时期的人尔朱荣“与左右连手踏地,唱《回波乐》而出。”[4](1762)《梁书》:“……胡太后……为作《杨白华歌辞》,使宫人昼夜连臂蹋足歌之,辞甚凄惋焉。”[5](183)《南史》:“胡太后为(杨华)作《杨白华歌辞》。使宫人昼夜连臂蹋蹄歌之,声甚凄断。”[6](516)这里的“蹋蹄”即踏足,即踏足而歌。

隋唐年间的《隋书•五行志》记载:“周宣帝与宫人夜中连臂踢碟而歌,曰:‘自知身命促,把烛夜行游。’”[7](637)此处’踢碟”即踏足。唐代的张鷟在《朝野佥载》卷三载:“睿宗先天二年正月十五、十六夜,于京师安福门外,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玉,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宫女千数,衣罗绮、曳锦绣、耀朱翠、施香粉,一花冠、一巾被皆万钱,装束一伎女皆至三百贯。妙简长安、万年少女妇千余人,衣服、花钗、媚子亦称是。于灯轮下踏歌三日夜,欢乐之极,未始有之。”[8](247)《旧唐书•睿宗记》云:“上元日夜,上皇御安福门观灯,出内连袂踏歌,纵百僚观之”[9](161)另有《唐语林》卷七记载有唐宣宗年间,唐朝军队收复失地时也跳踏歌来欢庆胜利的场面:“有曰《葱岭西》者,仕女踏歌为队。其词大率言,葱岭之士,乐河湟故地,归国而复为唐民也。”[10](250)

宋代的宫廷与民间也有踏歌的记载。宋代陈旸在其撰写的《乐书》一七四卷中记载:“圣朝至道初,蕃酋龙汉墝遣使率,柯诸蛮入贡。太宗问其风俗,令作本国乐,于是吹瓢笙,数十辈连袂起舞,以足顿地为节,其曲为水曲也。太宗因厚赐赉之。其声笙高下亦不可传矣。”[11](801)

另外《东京梦华录》卷九“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条,也介绍了当时在皇帝寿宴上的情景:“第八盏御酒,歌板色,一名唱‘踏歌’。”[12](22)

二、出土文物与原始岩画中有关踏歌的记载

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踏歌产生的时间是相当早的。一些出土的原始器物上绘有或刻制的舞蹈图案,也提供了值得信赖的资料。

(一)新石器时期的马家窑文化中的彩陶盆

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的马家窑文化中,踏歌就已经出现了。1973年,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一座马家窑类型编号为M384的墓葬中出土了一件彩陶盆,系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050年的马家窑文化的文物,它的出土为我们研究踏歌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这件彩陶盆的内壁绘有舞蹈图案。图案中参与歌舞的有十五人,五人一组,分为三组,他们服装统一,包括头饰和尾饰的摆向都是一致的。歌舞者的动作也显示出整齐划一,手拉着手,有节奏踏击地面。“花纹描绘五人一组携手(联臂)起舞,腰带为之飘动。这些都应是人们实际生活的一种艺术再现”。可以说这是原始歌舞最早的造型。

这种手牵着手,整齐踏舞的形象,证明在原始社会后期,我们的祖先已经创造了造型优美的群舞形式。考古界的考古学家也认定这件绘有舞蹈图案的彩陶盆属于新时期的马家窑文化:它的真实年代,据碳14测定为距今5 000至5 800年前,相当于我国传说中的炎帝到黄帝时期。另外学术界也一致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出土文物中可确定时代的最古老的一幅原始舞蹈图。”[13](102)这件彩陶盆向后人所显示的舞蹈,应该就是后人命名的“踏歌”。由此可以认定这个舞蹈纹彩色陶盆所表现出来的“五人一组携手起舞,腰带为之飘动”,就是我们的原始先民在跳“联臂踏地为节”的踏歌。正如李泽厚所言:“你看他们那活跃、鲜明的舞蹈姿态,那么轻盈整齐,协调一致,生意盎然,稚气可掬……它们仍然是图腾活动的表现,具有严重的巫术作用或祈祷功能……翩跹起舞只是巫术礼仪的活动状态,原始歌舞正乃龙凤图腾的演习形式。”[14](14)

大通县彩陶盆舞蹈图上反映的是一种在距今5000年左右从事原始农耕的氏族为祈求农业丰收、神灵保佑及其他功利目的而举行的仪式上所跳的连臂踏歌的集体舞蹈。

(二)青海省西宁宗日遗址中出土的彩陶盆

青海省西宁宗日遗址编号为M157墓中出土的陶盆为我们研究踏歌提供了第二件实物。1995年9月24日《中国文物报》上刊登:“青海省西宁市西三百四十公里出宗日遗址第157号墓葬中,出土了‘一件舞蹈纹饰彩陶盆,精心绘制两组舞蹈人像,形象生动传神,图案充实饱满,花纹自然流畅,比1973年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盆更加美观大方。’同属马家窑文化。”这组舞蹈人物中舞者发辫或头饰较宽,下身作圆形,似为裙装,手拉手,两腿相并或稍分开,双足踏地,舞姿生动传神,达到了远古乐舞艺术的较高境界。

(三)云南省大理的巍宝山文昌宫文龙亭的壁画

彝族踏歌壁画遗存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所辖巍宝山彝族回族自治县,距离县城东南约八公里外的巍宝山文昌宫内文龙亭桥墩左侧下方。文昌宫,俗称“龙潭殿”,始建于汉代,最初为当地土著祭龙的龙王庙。遗存于此的这幅踏歌壁画大约高两米左右,宽约一米六。经过长时间的风雨侵蚀,壁画中的部分画面已经脱落。

(四)内蒙古阴山山脉西段狼山地区的岩画

阴山岩画是迄今为止我国已发现的岩画中分布最为广泛,内容最为多样,艺术最为精湛的岩画。在今天的内蒙古阴山山脉西段狼山地区的岩画中(即“狼山岩画”)发现有踏歌的图案。“第15组,面积高0.40米、宽0.30米。画面以主要位置凿了一个岩洞。洞口有四人联臂而舞,有的舞者系有尾饰。联臂舞蹈起源甚早,在青海省上通县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盆上就发现过类似的舞蹈场面。”[15](29)这些岩画为踏歌研究也起到了其他资料无法取代的作用。

(五)云南省江川县李家山墓葬中出土的圆形铜扣饰

在今天的云南省中部,抚仙湖南岸的江川县李家山西汉墓葬中,也出现过一枚圆形镂空的“踏歌”舞队的铜扣饰。这颗铜扣饰,呈现出18人组成的舞队,挽臂而歌,踏足而舞,形象极其生动活泼。专家们断定,“这件圆形‘踏歌’舞队的铜扣饰,可能早于西汉。”[16](78)另外云南省昆明市南部、滇池东南、晋宁县石寨山遗址西汉墓的发掘中,也出土过多件载有舞蹈纹的铜器,不少也反映出当时当地人民的踏歌场面。这些文物的出土再次证明踏歌这一舞蹈形式广泛存在于人民的生活中。

三、文学艺术资料中有关踏歌的记载

南宋画家马远在南宋画坛中占有重要地位。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并称“南宋四大家”。《踏歌图》是马远的传世名作。《踏歌图》是一幅山水人物画。画家在画中表现了雨后天晴的京城郊外景色。同时也反映出丰收之年,农民在田埂上踏歌而行的欢乐情景。在画中马远描写一个清静深秀的山湾里,几个老农在阳春时节带有几分醉意地欢娱歌舞。此图近处有田垅溪桥,巨石距于左角,疏柳翠竹,远处高峰削成,宫阙隐现,朝霞一抹。有几个老农在田垅上踏歌,整幅图气氛欢快,形象地表达出踏歌在民间是一种不拘形式的娱乐形式:“丰年人乐业,垅上踏歌行”。

著名学者任半塘教授指出:“唐有‘踏歌’、‘踏曲’、‘踏谣’诸名,其一则一。徒歌之声诗虽无乐器伴奏,但于集体歌唱时,每作集体之舞蹈。因之,用踏步以应歌拍,乃歌舞中之一种基本动作。”[17](308)

另外在唐代崇尚乐舞文化氛围的浸染中,唐代诗人也描绘出踏歌乐舞的盛况与习俗。诗人刘禹锡、李白、张说、蓝采和、崔液、储光羲、顾况等创作了许多有关踏歌的经典诗篇,仅在《全唐诗中的乐舞资料》中就收录了与“踏歌”这种歌舞相关的唐诗有15首。试举几例:

(1)刘禹锡《纥那曲》:

杨柳郁青青,竹枝无限情。周郎一回顾,听唱纥那声。//踏曲兴无穷,调同词不同。愿郎千万寿,长作主人翁。

(2)崔液《踏歌词二首》:

彩女迎金屋,仙姬出画堂。鸳鸯裁锦绣,翡翠贴花黄。//歌响舞分行,艳色动流光。

庭际花徽落,楼前汉已黄。金台催夜尽,罗袖拂寒轻。//乐笑畅欢情,未半著天明。

(3)顾况《竹枝曲》:

帝子苍梧不复归,洞庭叶下荆云飞。巴人夜唱竹枝后,肠断晓猿声渐稀。

这些踏歌词不仅是作为踏歌唱词,而且也是对当时踏歌场面的真实描绘。在《全宋词中的乐舞资料》中也可以寻到有关“踏歌”的踪迹。如:

(1)朱敦儒的《临江仙》:

纱帽蓝舆青织盖,儿孙从我嬉游。绿池红径雨初收。秾秾秾秾笑,秾柳秾秾秾。秾分秾筵筵笑筵,花筵筵筵筵秾。踏歌筵舞筵筵筵。陶潜能啸傲,贺老最风流。

(2)鞠华翁的《桂枝香•过潥水感羊角哀左伯桃遗事》:

丁丁筵处。在纵牧九京,经烧残树。时见鸟鸟鸟鸟,鸟秾鸟鸟。鸟筵老屋鸟鸟鸟。鸟鸟人,瓣香来注。淡烟斜照,闲花野棠,杳杳年度。//世事秾,番云覆雨,独此道嫌人,抛弃尘土。眼里长青,谁也解如山否。三三五五骑牛伴,望前村,吹笛归去。柳青梨白,春浓月淡,蹋歌椎鼓。

(3)刘辰翁的《金缕曲》[寿庙守]:

秋老寒香圃。自春来,桔槔闲了,去天尺五。陌上踏歌来鸟暮,收得黄云如土。但稽首,福星初度。不是使君人筵佛,甚今朝,欲雨今朝雨。持寿筵,为公舞。//虎头画手谁堪许。写天人,筵瞳红颊,共宾笑筵。卫戟连营三千士,簇簇满城箫鼓。早恐事,留公不住。飞去翩翩嫌白鹭,鸟年来,稀姓多登府。祝千岁,奉明主。

到了宋元,踏歌舞风仍然盛行不衰,而且与其他歌舞表演的融合渗透也更加频繁。具体表现在与三种歌舞的融合上。

(一)踏歌进入大曲表演

宋代陈旸在《乐书•俗部•雅乐•女乐下》中有记载:“至于优伶常舞大曲,惟一工独进,但以手袖为容,踏足为节。其妙串者,虽风旋鸟骞,不逾其速矣。”所谓大曲中的歌舞戏乐的表演虽然仅仅是举手投足的独舞,但是舞姿中那极其轻盈曼妙的旋转,却胜过风旋鸟飞。

(二)踏歌进入转踏歌舞表演

转踏是一种和队舞十分相似的一种歌舞形式,主要是由民间说唱和民间舞蹈踏歌组成的。宋吴自牧在他的《梦梁录》中也载有:“在京时只有缠令。缠达有引子尾声为缠令,引子后只有两腔迎互循环。……缠达即转踏音变,引子为勾队,尾声为放队,诗末二字即为词首二字,字头咬字尾。”[18](97)另外刘禹锡《竹枝词》中也有“……新词婉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由此可见,踏歌已经成了转踏歌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踏歌舞蹈也曾经进入杂剧表演

在传统的戏曲表演中同样也留下了踏歌的痕迹。如宋《宣和书谱》中载:“南方风俗,中秋夜妇人相持踏歌,婆娑月影中,最为盛集。”书中记载的此种盛况也影响到了杂剧表演。宋代苏汉臣绘的婴戏《五瑞图》(据戏曲研究学者廖奔考证)是五人踏舞的“五花爨弄”,又叫“踏五花儿”,也称“踏爨”。宋代南戏《张协状元》中有“生踏场调数”中的“踏场”应属于此类。元代南戏《宦门子弟错立身》中有“戾家行院学踏爨”、“庄家副净学踏爨”,这些“踏场”、“踏爨”中的踏舞,是杂剧中与正剧无关的一个舞段。所以《张协状元》开演之前,先有专门擅长踏场的舞蹈——引戏色,称之为“饶个”〔烛影摇红〕断送(众动乐器)(生踏场数调)表演踏场舞蹈,然后才正式上演南戏。《庄家不识勾栏》中的开场“踏爨”,也是引南戏出场“饶个”踏场舞蹈。

(四)踏歌进入歌谣中

朱自清在提及明清时兴盛的粤歌时,曾经做过“粤歌”图表:“岁时:采粤歌(缘之踏歌),踏日歌、抛帛、秧歌、跳乐楼、月歌;其他:踏歌、歌仔(山歌)、师童歌等。”

另外,少数民族苗族中有“垂手善舞,踏踏歌。”“举手顿足,踹堂之舞。”“连袂而舞,以足顿地,节歌名曰水曲。”这就表明,在广东等地的粤语歌声中,踏歌是仍然存在的。

四、结 语

有关踏歌资料的记载虽然没有专门的著作来记载它,但在古代文献资料、出土文物和原始岩画遗存以及文化艺术典籍中都能寻得她的踪迹。踏歌是一种踏地为节,连袂而歌的原始歌舞。在踏歌中,含胸、垂臂、前倾、松胯、踏地等动作是舞者常见的体态特征。这种舞蹈动作是人们在漫长的奴隶、封建制度的桎梏下,在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下,人们压抑的精神和虔诚的心态地自然地体现。因此,踏歌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近代,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中国的舞蹈史以及文化艺术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1]孙景琛.中国舞蹈史(先秦部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筵,1983.

[2]陈其猷.吕氏春秋校释[M].上海:学林出版筵,1984.

[3]葛洪.西晋杂记[M]//笔记小说大观:第 1册.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筵,1983.

[4]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5]姚思廉.杨华传[M]//梁书第 39卷.北京:中华书局,2000.

[6]李延寿撰.王神念传[M]//南史第 63卷.北京:中华书局,1975.

[7]魏征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8]张秾.朝野佥载[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1035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9]刘秾.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0]王谠.唐筵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筵,1978.

[11]陈秾.乐书[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11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2][宋]孟元老撰,邓之城注.东京梦华录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3]孙景琛.中国舞蹈史(先秦部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筵,1983.

[14]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文物出版筵,1981.

[15]盖山林.阴山岩画[M].北京:文物出版筵,1986.

[16]彭松.中国舞蹈史(秦汉魏晋南北朝部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筵,1984.

[17]任半塘.唐声诗(上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筵,1982.

[18]吴自牧.梦梁录[M].西安:三秦出版筵,2004.

Examination of the Records Related to Tage(Beat Time to a Song with Feet)

PAN Xiao-Xia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uqian College, Suqian 223800, China)

Tage, an ancient art form of song and dance, is for self-entertainment of the masses, with one hand linking with another hand and the feet stamping ground rhythmically; it is also an indispensable component for ancient Chinese people to join in the social life. Tage, a collective self-entertainment art form, has been recorded in different forms in different history stage.

Tage; ancient literature; archaeological finds; primitive rock painting; arts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I206.2

A

1009-8135(2010)06-0064-04

2010-08-21

潘晓霞(1975-),女,江苏宿迁人,文学硕士,江苏省宿迁学院中文系讲师。

(责任编辑:郑宗荣)

猜你喜欢
岩画歌舞舞蹈
学舞蹈的男孩子
冰上舞蹈搭档
莲花池畔歌舞飞扬
舞蹈课
歌舞欢庆“三月三”
歌舞爷爷
一起歌舞吧
孜孜荣岩画
阴山岩画
写实与抽象:金沙江岩画考古认知